广州陈家祠记

金子

<p class="ql-block">广州陈家祠游记</p><p class="ql-block">2025.4</p><p class="ql-block">晨光初绽时,我与妹妹已经来到陈家祠景点门前。青石阶上早排起蜿蜒长龙,十元门票便可窥得岭南建筑瑰宝,这价钱竟十余年未改,倒成了时光里的异数。</p> <p class="ql-block">走进陈家祠,却不由得怔住了。那屋脊上的陶塑人物,颜色鲜艳,极具视觉冲击,仿佛要从青天上跳下来;那檐角下的木雕花鸟,似乎随时会振翅飞去。引得新入园的游人连连惊呼,太漂亮了,太震撼了,手机镜头忙不迭地仰向苍穹。</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的正门很是排场,三间六柱,门楣上"陈氏书院"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显然是出自名家之手。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左雄右雌,雄的踏球,雌的抚幼,倒也和别处无异。</p> <p class="ql-block">进入陈家祠,我俩首先落座观看电视片对陈家祠概况的介绍。广州陈家祠筹建于1888年,是由广东省陈氏宗族合资筹建的。当时修建这座祠堂,是为了方便陈氏家族子孙来到广州进行科举考试,所以也叫陈氏书院。当时在修建这座书院的时候,真有陈氏子孙考上了进士,于是大家就纷纷掏钱,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美轮美奂的陈家祠。</p> <p class="ql-block">院内方方正正,有走廊、庭院,每一个屋顶都有雕塑作品,仿佛工匠们给整个建筑钩织了一圈镂空花边,细细看去密密层层排着彩陶人物,有文臣武将、有仙翁童子等。这些小人儿不过尺把高,却眉眼毕现,衣袂飘举。有的执笏板,有的捧寿桃,有的吹笛,有的打鼓,熙熙攘攘,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雕塑叫灰塑,它是用草木灰烧制后加上糯米粉和颜料一层一层涂上去的,它不仅好看还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因为在这个南方的夏天,比较炎热潮湿,这个灰塑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还有水分,使屋子里保持干燥凉爽,是天然的空调。</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还有两只鳌鱼,它是用桃树做成的,代表着独占鳌头,这是给进京赶考学生们一份祝福。</p> <p class="ql-block">除了灰塑,还有木雕、石雕、砖雕、陶雕等形式,装饰题材丰富,有吉祥图案、山水楼阁、历史故事和戏曲人物,无论人物或是动物形象,或粗旷、或细腻、或小巧、或霸气,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展现了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触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转过回廊,进了中堂。这里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香烟缭绕中,但见神龛上的木雕真是精细。整块的楠木上,雕出了亭台楼阁,松鹤延年,更有数十人物穿插其间。那刀工之细,连老翁的胡须、仕女的裙褶都一丝不苟。最奇的是,这些雕刻并非平面,而是层层叠叠,竟有三四重景深。我凑近了看,发现阁楼上还雕着个小童在凭栏远望,不过黄豆大小,却连衣带都看得分明。这手艺,也真是绝了。</p> <p class="ql-block">中堂两侧的隔扇尤其妙绝。上截是镂空的木雕,下截为浮雕。有一幅雕着渔樵耕读,那渔夫网中的鱼儿还在蹦跳,樵夫担上的柴枝似乎能听见"咯吱"响。最有趣的是读书人,倚在松树下,书卷半展,眼神却瞟向远处,分明是走了神。这雕工必是个中高手,连走神的神态都拿捏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注意到柱础上的石雕。寻常人家的柱础,不过略加修饰,这里的却雕成了花篮形状,篮中牡丹盛开,花瓣薄得几乎透明。伸手一摸,冰凉坚硬,明明是石头,却给人一种柔软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这祠堂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它有多华丽,而在于每个角落都藏着匠人的心血。匠人们将毕生绝活都刻进了木石肌理,于是梁间的每一道纹路都成了会呼吸的掌纹。据说这建筑耗银堪比今日七亿之巨,可真正金贵的,是那些消失在历史里的巧手与慧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方最值得看的建筑。几百年来,始终沉默的站在那里,保持着不变的姿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