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郝霞客 美篇号:46707616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道轮回造像</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道轮回造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道轮回图造像位于宝顶山第 3 龛,是宋代的摩崖造像。<br></h1> <h1> 龛高 7.8 米、宽 4.8 米、深 3.6 米,平顶。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 2.7 米的圆形巨轮,即“六趣轮”,轮外一“无常鬼”,头顶 “三世佛”,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h1> <h1> 六道轮回造像是佛教人生观的物化表述,阐述了佛教因果论、因缘说、业力说的基本教义,警示人们要断除无明,斩断烦恼,息灭 “三毒”,跳出轮回,得正果而成佛。<br></h1> <h1> 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六道轮回完整雕像,雕刻于宋代,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雕像人物形态、衣着装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将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h1> <h1><br></h1> <h1> 轮盘从里到外共分为四层。</h1> <h1> 第一层:中心的修行者代表已经超脱业道,其左侧有一只猪,右侧有一只鸽,座下有一条蛇,分别表示愚痴、贪染、嗔恚 “三毒。</h1> <h1> 第二层:正上方为 “天道”,刻有日月环绕的须弥山,山顶有安宫殿。“天道”之右为 “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天道” 之左为 “阿修罗道”。</h1> <h1><br> 第三层: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表达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h1> <h1> 第四层:为了更形象地说明生死轮回的具体过程,分十八格,每格中于瓦罐似的套筒里刻出一个个生灵转世轮回的图像。</h1> <h1><br></h1> <h1> 所谓六道轮回是指作恶业,得恶报,就堕入下三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br></h1> <h1> 作善业就有好报应,进入上三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六道轮回图是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阐明苦的来源和脱苦的方法。以及脱苦的自在境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广大宝楼阁雕像</h1> <h1> 第 4 号龛,广大宝楼阁高 7·8 米、宽 3·7 米、深 2·5米。<br></h1> <h1> 广大宝楼阁造像上,横排并坐紫竹林下的三人分别是宝髻、金髻、金刚髻,他们衣装简朴,跌坐思维佛、法、僧三宝,继而勤修成佛之事。</h1> <h1> 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 “宝顶山” 三个字,为南宋兵部侍郎杜考严所书。</h1> <h1> 宝顶山大宝楼阁造像题材独特,雕刻细腻,将佛教教义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以直观的形象传达出深奥的佛教义理,是大足石刻艺术中的珍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护法神雕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护法神雕像</h1> <h1> 护法神像即保护佛国,护卫道场尊严的神柢。宝顶山大佛湾别致地用九大护法神来护卫。</h1> <h1> 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h1> <h1> 龛宽12·6米,顶高4·5米,主像为九位护法尊神,面西,并列而立。</h1> <h1> 各像面貌狰狞,皆带盔、着甲,赤足,身高2·3米,肩宽0·65米。主像脚下分别排列七鬼怪,高1·1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牛图造像</h1> <h1> 牧牛图雕刻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南崖西端,龛高 5.7 米,长达 30 米的巨幅组雕,有十头牛和十尊牧人雕像,也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h1> <h1> 据碑文考证,宝顶山《牧牛图》是根据北宋杨次公(杨杰)的《证道牧牛颂》而打刻。</h1> <h1> 牧牛图雕像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的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它形象的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行过程。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训牛的过程既是修行者调服心意的过程。</h1> <h1> 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后要冲出栅栏,牧人双手紧拽缰绳使劲往回拉。</h1> <h1> 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的头开始勉强转过来,牛也慢慢得以驯服。</h1> <h1> 牧人背着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牛却未惊慌奔跑,意味着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h1> <h1> 两个年轻牧人手握缰绳并坐,亲密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牛凑过来偷听,右边的牛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显示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h1> <h1> 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时时约束。</h1> <h1> 老牧人吹着横笛,年青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旁边的牛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随意绕在牛脖子上,老牧人的牛连鼻绳也解除了,表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诱惑。</h1> <h1>老牧人吹着横笛</h1> <h1> 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在大树下酣睡。</h1> <h1> 树上小猴子倒悬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说明修行者已是心体澄静,外界干扰不再起作用。 </h1> <h1> 修炼到最后,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一轮皓月,代表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圆觉洞口的一尊石狮子雕像</h1> <h1> 圆觉洞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深 12 米,宽 9 米,高 6 米,是一座方形平顶窟。洞窟的正壁及两侧壁镌像,前壁不造像。</h1> <h1> 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圆觉菩萨,她们头戴镂空式花冠,垂眉含笑,璎珞严身,袈裟覆座,水波纹式的衣褶疏密有致。</h1> <h1> 排水系统设计巧妙,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龙身既是洞窟的排水渠道。</h1> <h1> 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 “叮咚叮咚” 的声响。</h1> <h1> 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脚下的水沟排出洞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身佛 雕像</h1> <h1> 在道场的正前方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头戴菩萨冠,双手于胸前结拱手式印契,其冠中央火焰宝珠发散出两道光带呈 “V” 字形伸向窟顶。</h1> <h1> 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h1> <h1> 问法菩萨是在三身佛前长跪着的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以示十二位菩萨轮流问法。</h1> <h1> 采光设计非常合理,匠师们把进口的甬道拉长,处理成外小里大的狭梯状,使洞内光线暗淡,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巧妙地点明了 “问法”主题,同时窟内光线斑驳陆离、强化洞内的神秘气氛。 </h1> <h1> 而且射进来的光线刚好都照在雕像的胸部以下,而不能直接照到雕像的脸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毗卢遮那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舍那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释迦牟尼佛</h1> <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本尊正觉像</h1> <h1> 据考证柳本尊是赵智凤的师傅,这尊雕像是赵智凤为师傅雕刻的成菩萨像。</h1> <h1> 该像平静祥和,远离烦恼,说明柳本尊已经大彻大悟修成菩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帝和释迦牟尼佛祖雕像,</h1> <h1> 玉帝和闭着眼睛的释迦牟尼佛佛祖雕像,象征着密宗的主题三教同源。</h1> <h1> 右侧是两尊护法神,一尊骑牛,一尊骑虎。</h1> <h1>玉帝和闭着眼睛的释迦牟尼佛佛祖雕像</h1> 道祖乘牛登岸上(右) 山君伏虎镇桥头(左) <h1> 宝顶山的进门峭壁上刻着“宝顶福寿”四个大字。(上下)是向内镌刻的,应该是凹下去的,远看却是外凸的,真是不可思议。</h1> <h1> 走到这里宝顶山大佛湾的的游览画上了句号。大佛湾的游览如同穿越了时空,感受了中华民族承载千年的信仰、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精湛高深的雕刻工艺,······一次深深的心灵震撼!</h1> <h1> 离开大佛湾后,居高临下看到的宝顶山大佛湾的局部。</h1> <h1> 离开大佛湾后,居高临下看到的宝顶山大佛湾内的孔雀明王经变相雕塑</h1> <h1> 离开大佛湾后,居高临下看到的宝顶山大佛湾内的九龙浴太子雕像。</h1> <h1> 离开大佛湾后,居高临下看到的宝顶山大佛湾内的释迦牟尼涅槃雕像的全景。</h1> <h1> 离开大佛湾后,居高临下看到的宝顶山大佛湾局部。</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10月17日摄于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