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类型的鼻息肉最可怕?

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潘登宇

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通常发生在鼻腔内,常伴有鼻塞、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和面部疼痛等症状。鼻息肉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为以下原因: 一、遗传因素<br>临床研究发现,鼻息肉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即家族中有鼻息肉病史的个体,其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遗传基因中的特定变异有关,这些变异可能增加了鼻腔黏膜对炎症刺激的反应性,从而促进了息肉的形成。<br>二、环境因素<br>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刺激性物质,都可能对鼻腔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息肉的形成。此外,气候的急剧变化、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也可能对鼻腔黏膜造成刺激,增加鼻息肉的发病风险。<br>三、炎症反应<br>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导致鼻腔黏膜水肿、充血,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使黏膜逐渐增生,突出到鼻腔内形成息肉。特别是慢性鼻窦炎患者,其鼻腔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更容易发生息肉样变。<br>四、解剖结构异常<br>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鼻腔通气不畅,引流受阻,从而增加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和增生的风险。此外,这些解剖结构异常还可能影响鼻腔的清洁功能,使得鼻腔内的有害物质难以排出,进一步促进了息肉的形成。<br>五、免疫系统功能失调<br>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其功能失调时,可能导致鼻腔黏膜对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引发炎症反应和黏膜增生。<br>六、纤毛功能障碍<br>鼻腔黏膜表面的纤毛负责清除分泌物和病原体,当纤毛结构或功能出现障碍时,分泌物和病原体可能在鼻腔内滞留,进而引发炎症并刺激鼻黏膜增生,形成鼻息肉。一些先天性疾病可导致纤毛功能障碍。 鼻息肉并非真性肿瘤。它们的形成与炎症、过敏或黏液过稠症有关。临床上,它们表现为柔软的息肉状肿块,从两侧黏膜伸向中鼻道的前部中。鼻息肉常为双侧发生,时间久了息肉可占据整个鼻腔,并向上延伸至颅腔。通常切除后根除治病原因后,不容易复发的,很少出现恶变的。但是要警惕有种外观类似息肉的鼻肿瘤-鼻窦乳头状瘤,是具有恶行潜能的。 鼻窦乳头状瘤为呼吸道黏膜的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为鼻膨大、鼻塞和鼻出血。鼻窦乳头状瘤常见于成年男性,也可发生于儿童。少数病例的病变可突入颅腔。鼻窦乳头状瘤可用许多形容词进一步修饰,诸如内翻性、柱状细胞型、移行细胞性、鳞状细胞性等。 发生于鼻中隔的乳头状瘤常是外生性的,呈覃样,伴有纤细的结缔组织中心轴。发生于侧壁(中鼻道、中鼻甲或下鼻甲)的乳头状瘤常是内翻性的,上皮细胞向内长入间质鼻窦乳头状瘤有复发潜能,以内翻性乳头状瘤更为常见。 所有乳头状瘤亚型均存在复发及恶性转化的潜能。但近年来应用原位杂交和PCR技术的许多研究证明,鼻窦乳头状瘤存在HPV感染。最常检测到的亚型为HPV-6/11。几项研究显示,覃样型乳头状瘤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的HPV阳性率,组织学上病毒感染常表现为挖空细胞形成。 鼻窦乳头状瘤的治疗是外科切除。早期的影像学检查和鼻镜检查能够充分揭示鼻窦内是否存在息肉,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息肉的类型。通过早期的检测,不仅可以提升治疗的成功率,还能降低病变复发的风险。病理检查的结果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它能协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进而采取更为精确的治疗措施。 编辑: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潘登宇<div>审核: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王建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