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
</p> <p class="ql-block">三、 “实业”----- 张 謇
</p> <p class="ql-block"> 张謇(1853年~1926年),字 季直,号 啬庵。江苏南通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享年74岁。1912年张謇于南通创办了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在1957年迁至苏州三元坊定名为苏州医学院,此地2019年回归江苏省苏州中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坎坷科举之路</p><p class="ql-block"> 张謇自小饱读诗书,颇有文才。但家属“冷籍”,通过“变籍”,虽顺利连过生员、秀才两关。然而此后十年里,”五次“乡试”却都未中。张謇不气馁,边读书,边开始幕僚生涯。他先后应邀为恩人孙云锦、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当幕僚,并在政坛崭露头角。后通过乡试后,又是十余年屡次参加“会试不中,至光绪二十年(1894)经军机大臣翁同龢举荐高中状元。这一年,他41岁。</p> <p class="ql-block">2、仕途曲折沉浮</p><p class="ql-block"> 张謇入仕后,时逢甲午战争爆发。作为“翁门”弟子,卷入“帝、后之争”,成为“帝党”的骨干。张之洞爱才心切,招至兴办洋务,敦促朝廷发展洋务。“维新运动”夭折,仕途再遭挫折。后被清廷任命为商部头等顾问官。积极参与君主立宪活动,宣统帝退位时,他负责起草了退位诏书。“辛亥革命”后,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职务。在民国时期,由于他的崇高声望,因而受邀长期活跃在政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投身兴办实业</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张謇的努力斡旋之下,办起了南通大生纱厂,并在纱厂附近的海门围垦沿海荒滩,建成原棉基地一通海垦牧公司。接着,在当地先后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还兴建了天生港以及发电厂,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他又在东台县垦地数十万亩,发展棉植。创办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开辟了外江航线;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创办南通电灯厂,使南通市区开始用电灯照明;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在台城南门口创办泰属贫民工场,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的生产。于是,南通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实业模范区,张謇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发展文教事业</p><p class="ql-block">
张謇认为,培养人才是发展工商业的前提条件,开办学堂、引进西学,是强国之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成为复旦大学的前身。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成为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大力支持同济医工学堂在吴淞复校,成为同济大学的前身。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他共倡建了300多所中、小学、3所师范、7所大专院校,以及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另外,还创建了南通博物苑,从而开启了中国文博事业之先河。张謇与马相伯成立了中国图书有限公司,以“巩护我国教育权、驱策文明之进步、杜绝外人之觊觎、消弭后来之祸患”为宗旨。还与史量才等人购得《申报》的产权,使其在短期内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謇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敏锐的商业思维、卓越的市场经营能力,但是他并没有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商人思维行事,而是兼顾了社会责任和文化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提及张謇的生平事迹,并称赞他为“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现在苏州中学正谊校区内的张謇铜像(2000年,由原苏州医学院师生捐铸)</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在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举行的张謇立像揭幕仪式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革命”-----秦邦宪
</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1907~1946),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求学于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现苏州中学正谊校区址),其校部分学科后并入苏州中学。享年40岁。
秦邦宪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参加并组织了长征。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革命萌芽
</p><p class="ql-block"> 秦邦宪在苏州(1921.9-1925.8)四年间,其政治觉悟和思想都有质的飞跃。他天资对政治的敏感,所以15岁来到苏工专就表现出他的活跃与渴望。他主动关心时局与社会,接受进步书籍和讲演的熏陶、影响。加入政党“国民党”和“共青团”。从苏工专学联主席到苏州市学联主席,经受多次政治活动的历练。尤其是领导苏州五卅运动的声援上海工人、修筑五卅路;发表文章于妇女杂志、无锡评论、锡钟;办革命刊物“血泪潮”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执政苏区
</p><p class="ql-block"> 秦邦宪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到莫斯科大学留学,逐步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央委员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34年10月,参加并组织了长征。
</p> <p class="ql-block">这是秦邦宪在1926年留苏前送给在苏州的同学周学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与毛泽东一起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图为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后排左起:陈云、秦邦宪、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新闻事业</p><p class="ql-block">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共中央代表,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后,在延安创办和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秦邦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
</p> <p class="ql-block">1938年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组织部长。</p> <p class="ql-block">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左起: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毛泽东、秦邦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四八”英烈
</p><p class="ql-block">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2月以中共代表身份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会议。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p> <p class="ql-block">这是苏州中学收藏的秦邦宪(博古)由俄文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p> <p class="ql-block">在正谊校区的北园内翻修的“博古楼”,它是苏工专唯一留下的一栋建筑</p> <p class="ql-block">秦邦宪长孙女秦红教授来访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中学正谊校区,面积不大(仅七十亩),但由于历史文化深厚,始终为苏州城的历史文化中心,必然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涌现,值得我们后辈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108)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