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明珠

多棱镜

<p class="ql-block">  甘青环线旅游的旺季应该是6-8月,那时沿途可见到一些绿色植物,青海湖边的油菜花映衬着湛蓝的湖水,在蓝天白云下呈现出一派生机。</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首次甘青环线旅游则选择了4月淡季出行,但也让我们充满了期待,这时人不多,可让我们尽情欣赏这个季节的西北风光!</p> <p class="ql-block">图:荒漠沙石地</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主要涉及甘肃省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河西走廊的中心城市为武威市。</p> <p class="ql-block">图:绵延1000多公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祁连山脉</span></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自古代以来便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主要通道,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图:∪型公路</p> <p class="ql-block">  地质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的形成时间约在2亿多年前。在缓慢的地壳运动中,河西走廊周边的祁连山、天山和昆仑山渐渐隆起。</p><p class="ql-block"> 约在8000万年前,经过两次天崩地裂的造山运动,出现了许多奇峰怪岭。此时,古地中海的暖流吹拂着河西走廊大地,这里四季如春,植物茂密,呈现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大约到了4000万年前,由于另一座巨峰——喜马拉雅山的缓缓隆起。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带动了祁连山的大幅度隆升,使河西走廊一带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物和冲积物。这一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于,印度洋暖流的通道被喜马拉雅巨大的山体所阻隔,使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这里。而来自北极的寒流却肆虐而下,横扫千里。由此,使整个河西走廊的气候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p> <p class="ql-block">图:张掖世界地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约在4000年前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p> <p class="ql-block">  在河西走廊历史上,建制的出现是在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从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开始,后来又增设张掖、敦煌二郡,统称为“河西四郡”。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武威、张掖各辖10县,酒泉辖9县,敦煌辖6县,共计35县。</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的土地面积辽阔,但遗憾的是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戈壁、沙漠、山地占据了走廊的大部分面积,适宜农耕发展的土地仅限于走廊中部的绿洲平原,加之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限制了河西农业的规模发展,据统计河西走廊宜农土地仅为1336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其中人工绿洲面积11125平方千米,仅占土地总面积4.2%。</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深居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在气候上属于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气候特征,南部祁连山区则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河西走廊光照时间长,热量保持较好,年日照时数可达2600—3250小时,日照年太阳总辐射量可达5700—6400兆焦耳/平方米,这不仅在甘肃省内为最高值,就是在全国来说也是高值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夏季主要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西南气流可以把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带入本区,增加了该区的湿度,但由于干燥的气候很难成云致雨,只有走廊南部的山区是降水量相对比较多的地方,个别地方可以达到300毫米以上,其他广大地区降水量基本上是在200毫米以下,并且越往西降水量呈递降趋势,降水严重不足而蒸发量极强使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干旱区。</p><p class="ql-block"> 冬季易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寒冷而漫长,最冷时气温在零下10度—20度之间。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6.6—9.5摄氏度,无霜期约为140—170天,超过10度的积温约在2500—3500摄氏度,除满足作物一年的热量需求外尚有剩余。</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气候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风,且风大,在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风速比较小,一般都在2.0—2.4米/秒,而在西段的玉门镇和安西年平均风速分别为4.2米/秒和3.7米/秒,成为河西地区风速最大的两个地区,每年4、5月份是大风肆虐的时候,也是河西走廊沙尘暴最为严重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所以在整个走廊内无法形成河流,走廊内的大部分河流都是发源于祁连山地,靠祁连山的山区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作为补给来源。</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0年末,河西走廊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个市总人口440.24万人。河西走廊总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2.81%,地广人稀。</p><p class="ql-block"> 2000年,藏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口数量居首位;河西走廊从东到西都有藏族居住,分布地域广泛;在宗教信仰方面,以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主,包括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和土族,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5%。其中绝大多数民众都信仰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少数民族人口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最多。</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的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矿产品达66种,各类矿床330多处,潜在经济价值约3128亿元。主要矿产有煤、铁、铜、镍、钴、铂族、金、银、石油、化学原料以及非金属、冶金非金属和建材非金属等。河西走廊矿藏不仅种类多、储量大,而且一些矿种的品位也很高。镍、钴、硒、铂族(即铂、铱、钌、铑、钯等)以及铸型黏土的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等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p> <p class="ql-block">沿途架设了许多光伏发电板,和风力发电风车,将清洁能源输往远方。</p> <p class="ql-block">图:戈壁滩深处的悬泉置遗址</p><p class="ql-block">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瓜敦公路甜水井南侧1.5千米处。遗址开创于西汉武帝元鼎至征和(前111年至前92年)约30年间。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悬泉置遗址。遗址总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悬泉置遗址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共出土文物约7万件,其中简牍3.5万枚,有字简牍2至3万枚。 悬泉置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中国汉代邮政机关的存在,明确了中国汉代东西交通线的位置,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存在;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的简牍为研究中国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通、邮驿、民族、文化、习俗等提供了资料;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麻纸为中国研究纸的发展变化提供了较多的实物资料;悬泉置遗址选址科学合理,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悬泉置采用坞堡式院落建筑形式,内部格局得当,为研究甘肃沙漠地区的建筑特色与沿革提供了良好的实例,在建筑学方面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悬泉置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图:大地之子造型</p><p class="ql-block">‌ 甘肃“大地之子”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戈壁滩上的大型户外雕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董书兵教授创作,以红砂岩为材质,通过三维扫描和3D雕刻技术呈现婴儿俯卧姿态,传递环保理念与人文思考。</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前冬春干涸的河床</p> <p class="ql-block">岸边崖壁上古人挖凿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图:著名的16-17号藏经洞外景</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来敦煌窃取藏经洞文物的是英国人斯坦因。斯坦因原为匈牙利人,1862年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里,后加入英国籍。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斯坦因曾先后四次来我国西北考察。第二次中亚考察时,斯坦因来到甘肃河西,以不正当手段非法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敦煌藏经洞文物,成为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藏四五万卷经卷,斯坦因入内挑选珍贵文物,文物流失令人痛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当年斯坦因拍摄的莫高窟16窟</p> <p class="ql-block">图:莫高窟第17窟,即16洞窟内曾经隐蔽的藏经小洞 晚唐</p> <p class="ql-block">图: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唐代写经《妙法莲花经·卷六》局部</p> <p class="ql-block">图:当年藏经洞内的掠夺者与经书</p> <p class="ql-block">图:刚刚移出藏经洞的汉文写卷。</p> <p class="ql-block">图:修缮后的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早在1879年,匈牙利地质学家拉乔斯·洛克齐,参加塞琴尼伯爵探险队到过敦煌。1902年,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东方学会议上,洛克齐报告了敦煌莫高窟保存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斯坦因也正是从他的朋友洛克齐那里听到了莫高窟的情况,这就更进一步刺激了斯坦因到敦煌考察的欲望,所以,在1904年,他在向英国政府提交的第二次中亚探险计划书中,就将考察的地区扩大到甘肃敦煌。1906年4月,斯坦因踏上征途,开始第二次中亚探险。1907年2月,斯坦因从楼兰遗址出发,沿罗布泊南的丝路古道,经过阳关,3月12日早晨,斯坦因一行到达敦煌。此前,斯坦因在喀什聘请了一个中国师爷—蒋孝琬,作为他的翻译和助手。斯坦因初到敦煌时,并不知道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事,原准备在敦煌稍事停留,考察莫高窟,补充一些粮食和饮水后,前往罗布泊进行考古发掘。但不几天就从一位定居敦煌的乌鲁木齐商人那里听到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情况,斯坦因当即改变注意,动身前往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斯坦因来到莫高窟,这时候,王道士已在藏经洞门上装上门锁,并亲自掌管着门锁的钥匙。斯坦因到来时,碰巧王道士外出化缘未归,但他仍从一个小和尚手里看到一卷精美的写本,这使斯坦因欣喜若狂。他决心留在敦煌,等待王道士的归来。这期间,斯坦因返回敦煌县城,雇了一批工人,考察并发掘了敦煌西北的长城烽燧遗址,获得大量汉代简牍。</p><p class="ql-block"> 5月21日,斯坦因返回莫高窟,此时,王道士也已化缘归来。由于前几天莫高窟正在举行庙会,往来香客很多,为防止好奇的善男信女可能进入藏经洞,王道士用砖块代替木门,堵住了藏经洞的入口,这使斯坦因非常失望。于是,斯坦因说他是来莫高窟拍摄壁画照片的,只字不提藏经洞之事,而是通过蒋师爷和王道士进行了初次接触。蒋师爷向王道士表示斯坦因愿意提供一笔捐款帮助他修理洞窟,希望能看到一些写卷,王表示同意,但当蒋师爷表示斯坦因实际上想购买一些写卷时,王道士立刻警惕起来。一方面藩台衙门有封存藏经洞的禁令,另一方面王道士也怕这样做会被别人发现,对他本人和他所做的“功德”不利,因此,王道士拒绝了斯坦因的要求。接着,他提出请王道士领他参观洞窟内正在进行的修建工程,王欣然同意。在参观过程中,斯坦因虽然对王道士的新塑像极为鄙夷,但他却从中发现了王道士对宗教的虔诚,因而借机表示对王道士的敬佩,王道士对斯坦因渐渐有了好感。接着,斯坦因又向王道士吹嘘说,他是玄奘的忠实信徒,又娓娓动听地向王道士述说自己是如何追寻着玄奘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历经千难万险而来到敦煌的。这番话果然打动了王道士的心。当夜,王道士悄悄地将一捆经卷交给蒋师爷拿给斯坦因进行研究。说来也巧,这些经卷的题记表明,佛经是玄奘从印度带回并从梵文译为汉文的。这个偶然的巧合,给斯坦因带来新的希望。第二天,斯坦因对王道士说他之所以能在这一天看到由玄奘带回并翻译的佛经,完全是圣人玄奘在冥冥间作的安排,目的是让他把这些来自遥远的印度的佛经送回原来的地方。王道士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斯坦因这番话使他感到这一巧合的确是神的召示。入夜,王道士拆除了封堵藏经洞的砖墙,向斯坦因打开了藏经洞之门。</p><p class="ql-block"> 进洞之后,在昏暗的油灯下,斯坦因看到“经卷一层一层地堆在那里,密密麻麻,散乱无章。经卷堆积的高度约有10英尺,后来测算的结果,总计约近500立方英尺。藏经洞的面积大约有9平方英尺,剩下的空间仅能勉强容得下两个人。”由于洞窟太小,光线又暗,不便阅读,王道士就允许斯坦因把几捆卷子移到洞窟前室的一间小屋。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又将窗户用纸糊上。之后,每天夜里,由王道士入洞,取出一捆捆写本,拿到小屋里让斯坦因研究。由于写卷越来越多,斯坦因放弃了原来准备叫蒋孝琬给每个写本都编出目录的打算,只是从他的考古学标准出发,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选择写本和绢、纸绘画。最后斯坦因捐出一笔钱作为酬劳,送给王道士,并约定在离开中国之前,除他们三人外,不向任何人透露这些写本、绘画的来源。对这笔交易,1921年,斯坦因在其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写道:“当我今天回过头来检视我用4锭马蹄银换来的无价之宝时,这笔交易简直有点不可思议。”6月中旬,斯坦因带着从王道士手中获得的藏经洞文物,前往安西“探险”。四个月后,斯坦因在返回敦煌附近时,给王道士写了一张字条,蒋孝琬拿着字条又秘密去了一次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文书。16个月后,装满24箱经卷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刺绣等艺术品,便平安地存在伦敦的英国博物馆里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中亚探险结束后,斯坦因于1911年写出了此次考察的个人笔记—《沙埋契丹废墟记》(两卷本),1912年在伦敦出版。1921年,斯坦因的正式考古报告《西域考古图记》(又译塞林提亚)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西域考古图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1914年,斯坦因第三次来中国进行考古“探险”时,再次来到敦煌,又通过王道士等获得了5大箱写本文书。虽然,大部分文献已被伯希和探险队、大谷探险队及北京政府运走,但斯坦因此次所得,大部分是王道士早已取出并转移到安全地点秘藏起来的,少部分则是当地官僚所有和散佚在民间的。由此,斯坦因成为获得藏经洞文献最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图:130窟外景</p><p class="ql-block">内有高35.5米的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图: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月牙泉在汉代已成为游览胜地,唐代建有庙宇群,清代碑刻匾额众多,如“第一泉”“势接昆仑”等。与莫高窟、鸣沙山并称敦煌“三大奇迹”,1994年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随鸣沙山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p><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最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大柴旦翡翠湖</p><p class="ql-block"> 大柴旦翡翠湖属硫酸镁亚型盐湖,原是化工厂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是海西州第三大人工湖。由于湖水含盐量高,四季不冻。湖内富含不同浓度的钾、镁、锂等多种元素,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恰似上帝画笔的洗笔池。</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乌兰县茶卡镇盐湖路9号,“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蒙古语“达布逊淖尔”,也就是青盐的海。</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平均海拔3059米,湖面面积154平方千米,.景区面积30平方千米。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是109国道、315国道的交汇处,东距省会西宁298千米,西距德令哈200千米,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四周雪山环绕,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置身于盐的世界,漫步湖面如行走云端之上,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一年四季美景连连,春日里低悬于天际的白云落在湖水里,分不清是盐更白还是云更白;夏季碧波荡漾的湖水翡翠一般绿的沁人心扉;秋天干涸的湖面冰清玉洁,平坦无垠;冬天的苍凉荒芜更具挑战。</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还因盛产大青盐驰名,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近年来以其生产、旅游两相宜而在国际国内旅游界及青藏高原风光游中享有较高美誉,游客数量逐年增长,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5个地方”之一,成为大美青海的又一张靓丽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从茶卡盐湖眺望昆仑山</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跨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共和三县之间。湖面东西最长106公里,南北最宽63公里,周长约360公里。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0日,最新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扩大至4650.08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加28.1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湖面海拔3196米。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p> <p class="ql-block">  青海湖是微咸水湖,矿化度较高,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区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种植业、旅游业和工业生产均有一定规模。</p><p class="ql-block"> 湖区各县经济方面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湖公路沿线。</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p><p class="ql-block"> 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span>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 </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的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寺院庙会了。庙会既是僧侣的学经的场所,又是他们娱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典礼在塔尔寺隆重举行。同年10月,十世班禅从塔尔寺向毛泽东主席发出贺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塔尔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央特邀十世班禅进京。十世班禅赴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兰州中山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下的滨河路中段。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1-3</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始称“中山桥”。</p><p class="ql-block"> 兰州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N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由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p><p class="ql-block"> 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成为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与众不同的河面走廊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独特的气候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文化、自然资源等价值不可估量,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就像璀璨的星河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发出耀眼夺目永不黯淡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