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您知道多少?(2)

老头

<p class="ql-block">有学者考证出苹果是十九世纪由欧洲传入中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苹果传入中国的早年,物以稀为贵,人们舍不得吃它,只有在祭祖时作为祭品摆放在祖宗牌位前。由于苹果有个“苹”字,谐音“平”,祭祀祖宗时可以请祖宗保佑后代子孙平平安安,所以这种供果初始叫做“平果”,后来才加了个草字头叫做“苹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是二十世纪初生人(生于1903年),出生于官宦富贵人家,他记得小时候,腊月三十家里祭祖会摆放苹果,摆放到正月十五撤供,大人才许可他们小孩子吃这作为供品的苹果,而这时,苹果已经干瘪绵软不好吃了--由于此,梁实秋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对吃苹果有心理阴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有学者反对“苹果十九世纪传入中国”说,他们考证出苹果是早约晋朝,晚约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这些学者考证说:由于苹果的梵文音译是“苹婆”,所以传入中国后才叫做苹果。由于苹婆在印度是佛前供品,所以苹果传入中国后初始也是作为供品。</p><p class="ql-block">学者还引用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里《咏苹婆果》诗来作为证据:</p><p class="ql-block">虞翻宅里起秋风,</p><p class="ql-block">翠叶玲珑剪未工,</p><p class="ql-block">错认如花枝上艳,</p><p class="ql-block">不知荚子缀猩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这证据反而说明这些学者的考证错了!苹果哪来“荚子缀猩红”?梵文所说的“苹婆”,是热带作物,在我国南方有种植,中国的名字叫做“凤眼果”,花似小灯笼,很美的一种植物。</p> <p class="ql-block">果实的确“荚子缀猩红”,是印度乃至东南亚一带的佛前供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才是梵文所说的苹婆果--猩红,有荚子。广州华南植物园、烈士陵园等处有种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学者认定苹果原产于我国新疆,2000多年前称为“塞威士果”,是所有种类的苹果的老祖宗。后来又有学者考证出“塞威士”果其实不是苹果而是沙果,又叫做“海棠果”或是“花红果”。这种果子,与苹果同属于蔷薇科苹果属,是亲兄弟。在中国古代,这种果子被称作“柰”,又被称作“林檎”。</p> <p class="ql-block">沙果,古称“柰”,与李子、杏子差不多大小,味道像苹果略酸,果肉比较“沙(疏松绵软)”,不如苹果果肉的细密甜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在古代,水果大多是天生地长,没有如今先进的科学栽培技术,水果分类也不多。“柰”不仅仅指的是沙果,很可能在远离西域的南方,把如沙果一般大小的李子也称作“柰”。</p><p class="ql-block">在江西井冈山地区和赣南,有一种非常好吃的李子至今仍然称作“柰李”。李子也属于蔷薇科,与苹果同一家族。</p> <p class="ql-block">柰李,如果您七、八月份上井冈山,处处可见卖柰李的摊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又有学者由基因学溯源苹果基因,提出苹果源自高加索的考证。</p><p class="ql-block">原始苹果自高加索向欧洲、西亚、中亚辐射,由于气候、土壤、温湿、光照等条件的不同,苹果在各地都有演变。在中国西域,它演变为“柰”。</p><p class="ql-block">再后来,这种蔷薇科的植物,在欧洲西亚中亚不断地向苹果方向培植,形成形形色色品种的苹果。在中国,它还向花的方向不断培植,最后培植出了美丽的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之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罗列列,不为证明什么,只是吃饱了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