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30164884</p><p class="ql-block">编辑、文字、图片:识 途</p> <p class="ql-block"><b>“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b>这是《三字经》的开篇句。这里道出了人的本性及变迁。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这里我们的老祖宗就总结出了人性所不同的原因,好的习性与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要说我家的善良起因,只得从爷爷辈那时开始讲,因为是我亲眼见到和听到他们所讲的亲身经历。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终生扑在他们那仅有的几亩薄地上刨找生活的希望,有时还把自己的劳动所获周济给他人,与乡邻关系极为融洽和睦而快乐。勤劳助人,与世无争形成了他们善良的品格。</p><p class="ql-block">据爷爷讲他在解放前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那时的乡绅地痞横行,有一天有一地痞带来一民妇,对爷爷说:“这个女人交你看管几天,过几天我便来取人,不得有闪失。”说完便扬场而去了。</p><p class="ql-block">这事犹如晴天霹雳,看着这恐惧可怜的女人不知如何是好,下不了手也不忍心将她关住。若将她放走,一家人再也不能在此生存下去了。这烫手的山芋让爷爷不知所措。</p> <p class="ql-block">还是善良的奶奶解决了这一难题,奶奶主动亲近她,化解她的恐惧,让她和家人一道生活,晚上和奶奶一同睡觉,亲如姐妹。他们的善良让那妇女极为感动,也产生了恻隐之心。她告诉奶奶她不会跑,跑了就对不住这一家人。每天还主动帮家里干活,直到十天后,那地痞返回,才将人带去,临走时那妇女还与爷爷奶奶惜别依依。</p><p class="ql-block">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常记得那时一些走村串户的货郎和手艺人。爷爷奶奶对这些人同情敬重,只见那些人有何困难有所求,他们都热情帮助,或供饭或留宿,像待亲人一般。他们的善良以致得到那些外地人的感激,有的还曾许诺下次再来,一定以礼相谢。在这感激声中爷爷奶奶更是感到高兴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的善良直接影响着我的父辈们,在耳闻目睹中逐步潜移默化。伯父就是一位忠实的善良传承者。他在家尽心侍奉爷爷奶奶,在外他的善举更是感动着附近的乡邻。伯父平常少言语,为人忠恳,真诚善良,不与人计较与人结怨,村子中哪家遇到难处,他总是主动去帮助。解放前有一年日本人进村,在邻村杨家台抓着一傻子,向他打听情况,可傻子什么也不知,也说不出。日本人认为他是共党,吊在树上拷打。伯父知道后冒死相救,说出真情以性命担保,傻子才保住性命。后来傻子的家人带来礼物相谢,伯父只是说了一句话“是乡亲都会这样的。”所以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他尊敬他,尊他为善人。</p><p class="ql-block">伯父的善良无处不在,那时常在外干打堤筑坝担土的苦活。年幼的杨兴田因家庭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干与自己年龄不适的挑堤活。有些人看他小故意把他上得滿满的,让这孩子实难承受。伯父总劝人不要欺负他,在他的劝说下,那些人也改变了态度。以致后来凡在挑土休息时,杨兴田还主动帮助伯父挑几担土,以表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善良缘自于爷爷奶奶及伯父的影响,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未与人发生过口角。父亲一生的经历,多与财会打交道,常用他职务上的便利帮助一些困难的乡亲。记得有一年年终分红发钱。当有一位远房的姑母去领钱时,一算反而还超支五元钱。那时的五元钱能应付一家人年关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说:“这样吧你先打个借条,加上我家有点结余,你把这十元钱先拿回去办点年货,一家也好好过个年。”为这事,这一家几年都念及父亲的善举。</p><p class="ql-block">乐于助人是他的本性。进入70年代,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稍有宽余,家家都在努力筹集资金把茅草房子换成砖瓦房。我们一家勤扒苦做,省吃俭用终于积攒了近千元资金准备换房,可一时半会买不到砖瓦而暂时搁置。这时一位曾经的熟人来找父亲商量把钱挪去买砖瓦有钱及时还。父亲见人家有难,不顾自己所需,善心大发,二话不说把钱全借给了人家。俗话说热钱好借,冷帐难还,这一拖就是几年,到自己急需时却犯了难。我们很着急埋怨,而父亲总说人家有了钱自然会还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此我家的房子拖了几年才开始修建。</p><p class="ql-block">他在晚年在村头办了一个小卖部,利用小卖部为一些有困难,暂时拿不出钱的乡邻进行赊欠,他的善良也常得到人们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父辈的善良深深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首先是我的哥哥,他的一生是以善良为本。他在生产队干活踏实与人为善,得到村民的尊敬和拥戴。他从一个农技员成为生产队长一干就是几十年,乡邻有什么矛盾,有什么困难,都愿找他,他都热情地调解和帮助,人们信赖他,直到年近八旬才得以卸任。</p> <p class="ql-block">我的善良远不及父母和哥哥,但我凭良心办事,自认为从未愧对他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七十年代,家乡人住的是茅草房,火灾时常有之。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季,我刚准备入睡,这时听到救火声,我迅速穿好衣拿了一个水盆赶往失火地。由于火势突然且凶猛。失火的主人可能刚入睡,由于救火心急,顾不得冷和羞,来不及穿衣裤,赤身裸体在那里边哭边救火。看到这里,我毅然脱下身上的绒衣裤穿在那男主人身上。我的善举感动着救火的人更感动着房主人。</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当上了一名教师,我做到爱生如子,得到众家长的信任,愿意把孩子托付于我。有些学生交不起学费,我帮助垫付那也是经常的事。</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八十年代,我班有一位学生不幸得了脑肿瘤,我急家长所急热情帮助,但终因病情恶化而孩子夭折。孩子丢后,我又积极配合家长找保险公司,在我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保险公司几千元的理赔,在当时的几千元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为此,在当时我曾得到孩子家长的千恩万谢。</p> <p class="ql-block">家庭的世代善良,也影响着咱家的孩子们,沿袭着世代那种善良的家风。我的女儿曾热情地为他人带路,因路滑摔跤而跌破右膝膑骨,人受疼痛,花费几万元的治疗费用,架着拐杖行走近一年。但她们毫无怨言,也未曾向别人索取什么。</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在我孙女四岁时,有一天她的爸爸为她买回一只塑封的卤鸡爪,孙女喜欢得不得了,但又舍不得吃下。这时有人敲门,她见是邻居家的小朋友过来串门,立刻把那只心爱的鸡爪送给了那个小朋友。那小朋友撕开后津津有味地吃着,而小孙女也只得傻傻地看着,引起我们一家人的笑声。这就是我们一家善良的结晶,我坚信我们的后人们一定让这一善良家风发扬光大,永远传下去。有道是:</p><p class="ql-block"><b>人生之初善为本,与人为善终其生。</b></p><p class="ql-block"><b>先辈美德后人继,社会和谐美乾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