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海探航展风采 以赛促研共成长

瓶子

----近城小学低段数学课赛活动 <p class="ql-block">  为持续深化 “主动和谐、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2025年4月3日至4月10日,我校成功举办小学数学低段课赛活动。10 位参赛教师立足教学实践,以先进理念为指引,围绕百数表、有余数的除法、年月日三大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深度践行 “先学后教”,进行同课异构,为全体师生呈现了一场场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数学课堂盛宴,生动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教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  百数表主题:探索数字规律,构建数感基础</p><p class="ql-block">​ 李明映老师以 “百数表纸卷”开课,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圈画,自主发现横行、竖列的数字规律,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们对 100 以内数的顺序与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趣味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与观察能力。</p> <p class="ql-block">  杨雪梅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开展 “百数表” 教学。他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空白百数表,让学生通过涂数、填数、讨论,共同总结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各小组积极分享发现,有的从斜向角度分析数字特征,有的对比相邻数字差值。</p> <p class="ql-block">  刘树平老师用抽卡游戏引课,将 “百数表” 立体化呈现。动态展示百数表中数字的位置与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课堂上,刘老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涂数、寻找规律、总结规律编成口诀,让学生根据描述快速在百数表中找到对应数字,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数的敏感度和空间想象能力。</p> <p class="ql-block">  有余数的除法主题:深化概念理解,培养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白鸿波老师创设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的生活情境开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课中学生们用小棒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不完的情况,从而引出余数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让学生在具象操作中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p> <p class="ql-block">  张靖老师借助Al人工智能制作动画创设情境,将 “有余数的除法” 转化为 “哪吒分龙珠” 的故事。随着故事推进,学生们在解决一个个有趣的分配问题中,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整节课让学生在趣味挑战中巩固知识,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p> <p class="ql-block">  潘焱老师以“桃花朵朵开”游戏迅速激发学生兴趣,从“平均分和除法”引入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余数的处理方式,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p> <p class="ql-block">  杨海芳老师创设了“抱团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开展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一分、画一画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在课堂练习环节,吴老师设计了阶梯式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精准教学</p> <p class="ql-block">  申艳梅老师通过游戏、小棒摆一摆、圈一圈、写算式等方式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我,对有余数除法的核心要点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同时锻炼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年月日主题:贴近生活实际,感悟时间奥秘​</p><p class="ql-block"> 张有勋老师带领学生观看年月日的由来视频,以质疑---探究---验证的理念展开教学。学生们通过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自主发现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规律。张老师还引入历史故事,讲解闰年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知识拓展中,感受时间的周期性和数学的严谨性。</p> <p class="ql-block">  魏佳燕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学、观察年历、发现年月日特征、记忆大小月等学习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学生有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既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又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增强了时间管理意识。</p> <p class="ql-block">  此次课赛,是 “主动和谐、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度实践与创新展示。老师们以生为本,巧妙设计探究活动,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与知识生长的沃土,为教学模式的深化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实践案例。期待全体教师以此次课赛为契机,继续深耕课堂教学,将课赛中的精华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教学迈向更高水平,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持续助力。</p> <p class="ql-block"> 图片提供:周学萍</p><p class="ql-block"> 木 苹</p><p class="ql-block"> 张丽辉</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辑:周学萍</p><p class="ql-block"> 图文排版:周学萍</p><p class="ql-block"> 审 稿:左晓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