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古今辉映

“建白瓷”收藏

德化白瓷古今辉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见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作为欧洲重要的艺术殿堂,其东方艺术藏品中闪耀着一抹温润的“象牙白” - 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 这些来自中国福建德化的陶瓷珍品,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更是东方艺术与欧洲收藏文化交融的缩影。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代瓷雕大师何朝宗创作的观音立像,高49厘米的造像以象牙白釉为衣,衣纹流畅如吴带当风,面容慈悲祥和,指尖垂落的衣袂薄如蝉翼,在光线下透出莹润的粉白色泽,恰如蔡元培所赞“中国瓷器之白色程度,首推德化瓷”。</p><p class="ql-block"> 这尊观音像将中国绘画的线描技法与瓷雕艺术完美融合,胎骨采用德化特有的“糯米胎”,釉面呈现出“象牙白”般的凝脂质感,印证了明代德化白瓷“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的极致追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何朝宗作品《观音立像》</b></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收藏的另一件清早期德化窑狮耳香炉,则展现了德化白瓷日用器的雅致美学。炉身素面无纹,仅以狮首衔环为耳,釉色如鹅绒般柔白,胎体在透光下显现出玉质的温润,炉底露胎处可见瓷土细腻如膏的质地。这种简约中见精微的造物理念,恰是德化工匠“艺术陶瓷生活化”传统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这些瓷器运抵欧洲时,其纯净的白色被法国贵族誉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成为欧洲宫廷竞相收藏的珍品,甚至催生了代尔夫特窑等欧洲瓷厂的仿制风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德化窑狮耳香炉</b></p> <p class="ql-block">  这些藏品的艺术价值与其历史轨迹紧密交织,宋元时期德化瓷经泉州港扬帆出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具辨识度的东方符号,马可·波罗曾将德化白瓷带回威尼斯,如今圣马可大教堂珍藏的瓷罐,与阿姆斯特丹的观音像遥相呼应,串联起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时空轴线。而何朝宗作品在荷兰的珍藏,更折射出17世纪欧洲“中国热”的文化图景,当时荷兰静物画中常出现德化瓷器的身影,其纯净的白色被视作神圣与高贵的象征,这种审美认同至今仍在欧洲延续,正由近几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在全球所引发的热潮所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何朝宗作品《渡江达摩》</b></p> <p class="ql-block">  凝视这些跨越重洋的白瓷,可见匠人指尖流淌的东方智慧:釉料配方中精准控制的低铁高钾成分,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乳白釉色;1380℃以上的窑火淬炼,赋予瓷器“沸水不裂”的物理特性;何朝宗开创的“八种技法”,将泥塑的生动与瓷质的永恒凝结于观音低垂的眼眸。如今,德化白瓷继续以文化使者的身份活跃于国际文化艺术的舞台,从巴黎奥运特许商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古老的“中国白”正在新时代续写着传奇。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展柜里,那抹凝驻了六百年的“中国白”,依然在向世界诉说着“瓷圣”何朝宗的技艺巅峰,以及德化窑火千年不熄的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寇富平作品《坐蒲观音》《三羊开泰》《长安花瓶》</b></p> <p class="ql-block">  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展厅里,何朝宗手塑的观音像静立如初,釉色中沉淀的时光却悄然翻涌出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自清代中晚期何氏“象牙白”技艺因配方首度失传而沉寂三百余年后,这一抹凝结着东方美学精髓的乳白釉色,终于在20世纪中叶被中国陶瓷艺术家寇富平以“建白瓷”之名唤醒,这位深谙德化古法的匠人,数十年如一日埋首于窑火与瓷土之间,凭借对何朝宗传世作品的反复揣摩,结合现代材料科学分析,破解了古籍中“糯米胎”“猪油白”的奥秘,他以德化特有的高岭土为骨,重构了明代釉料中铁、钾元素的微妙配比,在1380℃的还原焰火中,让“象牙白”重现“凝脂透骨”的玉质光华,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后两次挽救了此珍贵的古瓷种,使其幸免于失传的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寇富平手制的《坐蒲观音》</b></p> <p class="ql-block">  寇富平的作品《坐蒲观音》,衣纹翻卷处薄可透光,釉面流动如月华倾泻,其神韵与技法直追何朝宗原作,许多收藏家观后惊叹“三百年时空在此重合”。</p><p class="ql-block"> 这位被誉为“当代何朝宗”的大师,不仅复原了传统技艺,更将“建白瓷”推向新的境界,他的许多作品早已被国际文博机构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建白瓷”不仅是技艺的复活,更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当现代“建白瓷”作品与何朝宗遗作分别登上国际展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白”便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跨越古今的文明咏叹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在灯光照射下的寇富平作品《双兽香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