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娘是村子里唯一的缠足女人,也是为数不多的百岁寿星。我跟她相识有30个年头了,初次相识是那年的春节,我刚刚嫁到婆家的第一个春节……</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过年最隆重最热闹的莫过于族里请家堂(又叫请“老爷老妈”),就是将祖先和已逝的亲人亡灵请到家中一起过年。这项活动一般只有男性参与,但刚过门第一年的新媳妇是个例外。年初一早上,新媳妇必须去给“老爷老妈”磕头,这里有“认门”之说,就是昭告先祖,问候长辈。</p><p class="ql-block"> 三伯父德高望众,三娘宽厚仁慈,家里拾掇的也干净,族里的家堂便顺理成章地请在三伯父家。于是,在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就跟三娘有了最初的相识。一大清早,婆婆领着我先给“老爷老妈”磕头,再依次给族中守家堂的长辈拜年,然后来见三娘。婆婆没进屋就先喊着:“三嫂过年好,领着新媳妇来给您磕头了!”“好好好,舍不得,舍不得,免了免了,你们也都过年好?老的少的都好!”三娘躬着腰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迎了上来,回着话拉起我的手,“快来炕沿上坐坐,暖和暖和!”</p> <p class="ql-block"> “好媳妇,真是好媳妇,慈眉善目的一看就是旺夫旺家相。”坐在炕沿上,三娘笑容满面的上下打量着我尽说好话,羞地我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这时我才发现,三娘的脚竟然那么小,简直就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刚才我还在怀疑《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是不是对三娘小裹脚的特写?</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面我就对三娘产生了格外的好感,言行间无不透露着她的善良。无形中,一种暖暖柔柔的母女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只要有时间我就来找三娘聊天。特别是在想娘的时候,我总喜欢从她身上的气息里去感受那种母爱的温馨。我喜欢埋头趴在她的膝盖上瞅着她的“三寸金莲”出神,那是从艰辛岁月簸跛走过的小缠脚;我喜欢她抚摸我的脑袋,从头顶捋捏我的耳垂,那双老手枯如虬枝却很暖很柔;我喜欢仰起头来欣赏三娘满脸横沟竖壑般的纹路,那里面深藏着言不尽的沧桑也镌刻着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我更喜欢凝视着三娘凹陷的嘴巴,那里面有她永远都讲不完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比如“三寸金莲”的故事:三娘告诉我,她出生在清朝末年,那时的女孩子到了四五岁就要开始缠脚。缠的时候,除了大拇趾之外的其余四根脚趾,全部强行向内扭曲,每硬掰一根脚趾就用白布缠上三周,一直到四根脚趾都紧紧地折贴在前脚掌上为止。缠足以后穿的鞋子前端很尖,还有的往上翘,鞋底呈葵花籽形,长度大约3至5寸,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谈及此事时三娘的感慨很多,虽然当时很痛苦,但没有任何反抗的想法,也没有半点儿的怨恨,她知道母亲是为她好。</p><p class="ql-block"> 原来三娘出身于大户人家,慈悲为怀仁爱为本。三爷爷尽管家庭不算富裕,但人品好又勤劳能干。经媒人介绍,两厢情愿,才成就这门好姻缘。</p> <p class="ql-block"> 结婚后,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了些,但整个家庭相当和睦。三娘回忆说,“那时候家里的人口真多,做饭用的是八印大锅。当时双重公婆都在,老婆婆常年卧病在床,老大姑子和几个小姑子也常带着孩子们趁冬春农闲季节在娘家久住,再加上自己的六个儿女,一凑就是二十几口子人。别的不提,单是为这些人做饭吃就得白黑不停地忙。一天就吃一大篦子杂交高粱面子,外加六轴子面条,一季下来就吃下半囤粮食”。</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吃面全靠人工推磨,我不敢猜想那半囤的粮食是怎么推下来的?柴草是怎么背回家的?但我能想象出三娘只用后脚跟着地,一颠一颠地推着磨盘一圈一圈地转,脚底碾出茧子甚至,磨破的血泡……我也能想象出她佝偻着身体,揹一梱柴草,摇摇晃晃、颠颠拐拐地在路上行走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三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曾多次跟三娘商量:“分了(家)吧,你太累了。”三娘回娘家提及此事,父亲的态度坚决明朗:“你是这家的媳妇,照顾好一家老小是你的责任。你若分了(家),以后就甭想进这个门!”临走时母亲给了她半袋高粱面,拍着她的肩膀说,“闺女啊,心存善念天必佑之。咬着牙挺过,会有好福报的。” </p> <p class="ql-block"> 而今,三娘也常这样鼓励我:“孩子,放宽心存善念,肯定能过上好日子。我敢说,你这孩子肯定糙不了,我就看着你有满脸的善相!”无论三娘的预言能否灵验,都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我也相信只要与人为善,凡事必会逢凶化吉。</p><p class="ql-block"> 三娘今年整好一百周岁,虽说步屡蹒跚但依然精神矍铄。她从清朝走来,经历了旧社会的动荡,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跨入新时代,过上了四世同堂的幸福晚年,她始终把善良的种子根植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精心培育,开花结果,悄悄长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