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魂 军魂 东海魂

玄古

蓝海书魂 <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象山港的晨雾还未散尽,一艘舷号131的驱逐舰桅杆上已飘起鲜红横幅。"书魂、军魂、东海魂"七个鎏金大字在咸湿海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七柄出鞘的利剑。这是新中国海军史上首个以读书为主题的盛会,中央电视台罗京醇厚的嗓音穿透浪涛:"各位首长,各位战友,此刻我们脚下不是普通的甲板,而是漂浮在东海的文化航母!"</p> <p class="ql-block">一、潮涌万里岸</p><p class="ql-block">1988年深秋的上海,黄浦江畔某栋老洋房里飘着龙井茶香。十二位白发苍苍的老报人围坐在柚木圆桌旁,他们中有《解放日报》创刊时的战地记者,有在舟山群岛用油印机办《海疆快报》的老编辑。舰队宣传处会议室里,我捧着刚拟就的《千里海疆读书工程实施方案》,听见老社长周慕尧颤抖的手杖敲击地板:"当年我们在坑道里传阅《论持久战》,如今要让每艘军舰都成为移动图书馆!"</p><p class="ql-block">试点在潜艇支队率先启动。某夜,我随补给舰登上正在战备值班的035型潜艇,舱壁上"书香潜航"的荧光标语与仪表盘幽蓝的光晕交相辉映。机电长王海涛从导弹架旁抽出《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写博罗金诺战役,和我们研究超视距作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个月后,他撰写的《经典战例与现代化海战》被《舰船知识》全文刊载。</p> <p class="ql-block">二、墨香染浪白</p><p class="ql-block">表彰大会当日,驱逐舰前甲板化身为露天展厅。玻璃展柜里,某护卫舰炊事班长用海带制作的《孙子兵法》立体书令人称奇;水兵乐队用鱼雷管改制的排箫,正吹奏着《军港之夜》的变奏曲。罗京突然举起话筒:"请舰队王副司令员回答,我军首个海军基地诞生于何时何地?"老将军健步上前,声若洪钟:"1949年4月23日,江苏泰州白马庙!"海风掀起他的将官服下摆,露出内袋里半卷《海权论》。</p><p class="ql-block">颁奖环节掀起高潮。当潜艇兵朱伟良从老报人手中接过镶着锚链纹样的奖杯时,观众席爆发出惊雷般的呼号。他的《从水下长城到文化长城》已被刻成碑文,立在军港文化广场。更令人动容的是28名破格提干的志愿兵,他们中有人曾在台风天用油布裹着《舰艇战术》研读,此刻胸前的军校录取通知书比勋章更耀眼。</p> <p class="ql-block">三、铁甲载文脉</p><p class="ql-block">午后,海上阅兵式将盛典推向巅峰。猎潜艇劈开的浪道上,《人民海军向前进》的旋律与汽笛共鸣。主席台侧屏实时转播着千里之外的场景:厦门水警区哨兵在礁石上举办诗歌朗诵会,连云港舰艇学院学员用旗语拼出"知识强军"的灯码。当舰队张政委宣布"中长途奔袭演练开始"时,观礼台突然降下巨幅卷轴——这是由官兵读书笔记拼接成的《东海文脉长卷》,在咸涩海风中舒展着思想的锋芒。</p><p class="ql-block">是夜,我在舰长室整理简报。舷窗外,参加完知识竞赛的水兵们仍聚在后甲板争论《制海权》的章节。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炮管上,仿佛给钢铁武器镀上了文明的光泽。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海军政治部汇报时,文化部长指着我们的《读书活动大数据图谱》说:"这不是简单的文化活动,而是新时代的甲午海战——用文化重建民族海魂!"</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再访131舰,当年悬挂横幅的位置已换成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数字阅读舱"的使用指南。触摸着展柜里发黄的《蓝海书魂》诗集,忽然听见某处传来熟悉的诵读声——几个机电兵正围着老式声呐屏举办微型读书会,他们手中的PAD闪着幽光,像极了我们当年在潜望镜旁翻阅的油墨书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