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驾首旅∽黄姚古镇(桂)

旭日之光

<p class="ql-block">  黄姚古镇(5A景区),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属喀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寺观庙祠、亭台楼阁多为明清建筑。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黄姚古镇被群山环抱,被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p> <p class="ql-block">  黄姚古镇同姓民居建筑多以祠堂为中心修建并向外辐射,现有八大姓氏,九个宗祠,两个家祠,民居建筑多为同一姓氏围绕祠堂周围居住。</p> <p class="ql-block">  古镇居民多为明末清初因避战乱或经商等原因迁徒至黄姚的移民,迁至黄姚后多以经商为生,家境普遍富裕。因此在住宅的建筑考虑上,更多的是出于抵御战乱与盗贼抢掠财物的防御与安全需要,无论是单体还是整体的建筑布局都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街,铺砌于清朝顺治年间。古镇内共有主街8条,总长约3公里,石板之间不用任何粘合物,全靠准确的尺寸,牢牢地拼接在一起,每条街的下方都布有相互连通的排水道,雨水便沿着排水道排出古镇。街道与街道之间均为丁字路口,寓意丁财两旺。青石板街的构造工艺充分体现了工匠们独具匠心的聪明与才智,被誉为黄姚一绝。</p> <p class="ql-block">  ▲ 在“时光里的黄姚”留影</p> <p class="ql-block">  ▲ 龙门榕,树龄800多年,因其虬枝盘错缠绕,形如拱门,且坐落于佐龙桥之畔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 龙爪榕,树龄850多年,是目前古镇中最古老的榕树之一。因其枝干从半空倒垂而下,仿佛天外神龙伸出的一只龙爪,故而得名。其如龙爪般下垂的枝干其实早已枯萎,因气根与藤蔓缠绕而挂垂下来,而树干本体却依然生机勃勃,见证了整座古镇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  ▲ 石上榕,位于姚江西岸,有近百年树龄,因榕树扎根于岩石之上而得名。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是黄姚古镇中的一处奇景。因其根系盘错在岩石上,难以吸收养分,故而树形娇小玲珑。</p> <p class="ql-block">  ▲ 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是黄姚古镇唯一的古戏台。这座戏台包括前台和后厢两部分,平面呈“凸”字形,装饰精巧美观,是黄姚古镇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 钱兴(1909~1948年),中共党员,广东省怀集县人,1940年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1942年至1945年,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坚持斗争,领导广西革命。1945年8月广西省工委机关在钱兴的带领下转移到黄姚,并在此继续坚持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在怀集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人民为缅怀先烈,1986年兴建了这座高4.6米的塑像,同时将所在的广场命名为钱兴广场。</p> <p class="ql-block">  ▲ 宝珠观,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是黄姚古镇代表性古建筑。因背靠宝珠山而得名。宝珠观历代多次重修,观内既供奉“北帝君主”~真武大帝,也供奉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观。宝珠观也是黄姚三月三传统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 高士其(1905~1988年),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著名的科普作家。在美国留学期间遭到实验室细菌感染,身体不佳。回国后,在桂林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工作。1944年,日军入侵桂林,他在中共地下党员马宁和王斯夫妇的照顾下疏散来到黄姚古镇。他被安排到居住条件相对比较好的罗家华家借宿。</p><p class="ql-block"> 这间小屋的对面是秀气的宝珠山。山下,一弯小河潺潺淌过,景色宜人,面对窗外怡人风景读书、看报、高士其的病逐渐有了好转,先后完成了科普作品《奇妙的数》、《美味的黄姚豆豉有霉菌的一份功劳》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1945年的9月1日,高先生要离开黄姚,大家依依不舍为他送行。带着感激、带着感动,高先生动情地写了这首满是离愁的作别诗《别了·黄姚》。</p> <p class="ql-block">  石跳桥,又称“丁步桥”。因行人需轻跳跨越桥墩而得名。此桥建于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长19米,共31步墩,既利于人行,又不影响泄洪。</p> <p class="ql-block">  ▲ 带龙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是古镇中最大的阶梯石拱桥,连接鲤鱼街与中兴街。铁铆石梁的造桥工艺及水旱二孔的排洪设计,让这座桥梁既科学又美观。相传百姓修建此桥是为了把真武山龙气接引至鲤鱼街,桥也因此得名“带龙”。</p> <p class="ql-block">  ▲ 仙人古井,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古镇代表性景点之一。自古就有“七仙”来井边嬉戏的传说,故而得名。古井分内外两部分,共五池,内池用于饮用、洗菜,外池用于洗衣、洗手、洗农具。井水清澈,久旱不涸。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古镇特色民俗“取水节”,每家每户都来此取水。</p> <p class="ql-block">  ▲ 历史上,鱼龙灯节是我国民间在每年新年向龙神祈福的一种灯会活动。与众不同的是这种灯会上使用的花灯都做成鱼状、龙状。灯会期间,人们举着花灯走街穿巷,四处巡游,也称鱼龙灯舞。鱼龙灯节历史悠久,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填写的著名词句“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写他在鱼龙灯会上所感知到的一种艺术景像。</p> <p class="ql-block">  佐龙桥和佐龙亭,均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佐龙桥头即是重檐方亭的佐龙亭,题匾“惟尔有神”,语出《尚书》。亭中天花板饰有四幅图案,寓意“四方来福”,亭后佐龙祠奉祀土地公和土地婆。</p> <p class="ql-block">  ▲ 兴宁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它位于姚江与兴宁河交汇的河口,庙内主要供奉北帝真武大帝。整体布局体现了黄姚古建筑“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 亦孔之固,古镇重要门楼之一。建于清初,得名于《诗经》中“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意为上天保佑这里的安定,自然非常稳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黄姚古镇平时是要门票的,今天是大年初一(29日)免门票,所以游古镇的人格外的多,哪儿哪儿都是人,很难拍到没有人的风景(美篇中的一些照片是初二早餐后补拍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