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工天河,太行丰碑</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日 周日</p><p class="ql-block">“太行,王屋二山,方700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列子》中,《愚公移山》开头的几句话,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巍峨,雄伟。</p><p class="ql-block"> 而就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大峡谷中,却存在着一项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伟大的水利工程。这是一条由普通民众凭借人力在陡峭山崖间开掘的引水渠道,被形象地称作"人工天河"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大河之南景色美,巍巍太行黄河水。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等以前都去过,这次我和孩子从西双版纳回沈阳,再次奔赴河南就是专为“红旗渠”和“殷墟”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郭亮村走完挂壁公路,第二天睡到早上九点多,整理,出发来到林州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00点多了。我们直接来到了景区门口。到了这里才知道:参观红旗渠分两个景点,一个是“红旗渠纪念馆”,另外一个是“青年洞景区”,两个景点之间相距20多公里,并且景区之间没有旅游观光车。</p><p class="ql-block"> 先住下再说吧。当晚,我们就在红旗渠纪念馆旁边的农家院住宿休息。</p> <p class="ql-block"> 次日,(2025年3月23日)我和孩子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在农家院吃过早饭之后,8:30我们就已经到了红旗渠纪念馆了。</p><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的大门迎面就看见习主席写的一段话,开头一句“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给了我很大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原来河南林县的这片土地,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水资源极为匮乏。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为了得到一桶水,人们往往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往返几十公里的山路。当地居民日常用水极为节约,一碗水使用后还要静置澄清,供牲畜饮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里,饮用水的珍贵程度甚至超过了生命本身。</span>到大旱之年,村民们只好成群结伙的外出乞讨。</p><p class="ql-block">林县《县志》里记载着真实的惨剧:光绪三年大旱,饿殍遍野人们为换碗水喝,甚至卖掉了亲生儿女。</p><p class="ql-block"> 望着图片中这位面对苍天无奈哀嚎的林县农贸雕像,我的心中泛起阵阵酸楚。</p> <p class="ql-block"> 林县人们决心改变这种现状,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在县委书记杨贵领导下,七万男女扛着铁钎、推着独轮车,用麻绳吊在悬崖上锤钢钎。虎口震出血就抓把黄土按上,打着补丁的棉袄被山风吹得鼓胀。共产党员任羊成系着麻绳在鹰嘴崖排险,碎石砸落三颗门牙;吴祖太熬夜画图纸,油灯在布满血丝的眼里跳成双影,在洞顶塌方时为了抢救老乡壮烈牺牲。牺牲时新婚才四个月,年仅27岁。十五岁的张小焕跟着母亲凿石渣,母亲昏倒时怀里还紧攥着钢凿。</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面为修建红旗渠而献身的人员名单墙前,我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49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3岁。我深情地一个个念出他们的名字,我用手一个个的抚摸着他们的名字。81位烈士的名字像一串串沉甸甸的露珠,悬在太行山清晨的枝头,也蓄满了我的眼眸😢</p> <p class="ql-block"> 这是纪念馆中一幅大型青铜浮雕,太行山的轮廓与凿渠人的身影在金属冷光中叠成永恒。阳光穿过玻璃穹顶,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烫金大字映在展厅地面上,仿佛渠水漫过时空的裂缝浸润着我的鞋尖。</p> <p class="ql-block"> 转过“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大型青铜浮雕,就到了实物展出专柜。当这些铁锈斑斑的工具映入眼帘时,我的心不禁一颤。我在想:你们是劈开太行山的功臣啊!你们身上是否还粘着1960年的泥土呢?</p> <p class="ql-block"> 在“食堂生活制度”展柜旁边,我看见一位讲解员,指着里面的搪瓷碗说:当年饥<span style="font-size:18px;">肠辘辘的工人舍不得吃完玉米馍,总要留半块揣回家给娃娃。</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红旗渠纪念馆,我们首先来到了红旗渠分水闸。但是要想一睹红旗渠的风采,还要翻越太行山大峡谷到“青年洞”去。当年300多青年突击队队员,费尽千辛万苦,日夜轮班不停歇的干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以血肉之躯凿通的这条隧洞 “青年洞”如今已经变成5A级风景区啦。</p> <p class="ql-block"> 攀登太行山大峡谷,我俩首先要过“双锁关”。只见铁青色的太行山脊在天际横亘。我们沿着石缝里的登山路蜿蜒而上,山风在耳边低语,似有无数青铜剑自崖顶垂落,剑锋挑战着我俩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石径狭窄陡峭,面前两座对峙的绝壁,东壁如断戟直指苍穹,西壁似半卷残旗倾压而来。这就是双锁关啦,太行八陉最险要的咽喉部位。</p> <p class="ql-block"> 沿着窄窄的,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登山步道,手扶冰凉的赭色石壁侧身前行。眼前的山岚忽然化作两条巨龙。游出千仞深涧,石阶尽处豁然洞开,竟然有一块平坡。一块斑驳的石头上刻着“双龙洞”三个字,洞内凉风习习,<span style="font-size:18px;">恍若巨龙的鳞片轻叩石壁发出的凉气,让</span>人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线天的石阶又陡又窄,</span>我和孩子手脚并用的向上爬。潮湿的石壁蹭着我的衣袖。两侧石壁的灰土粘在我孩子的裤子上。我们的头顶上有一条蓝蓝的细细的缝隙,阳光正通过这条缝隙洒在我们登山的步道上。那便是天啊!真正的一线天,令人震撼的一线天啊!</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我走过好多被称作“一线天”的石缝。我认为:只有太行山的一线天才能真正领略他的绝妙,险峻,刺激和壮观。</p> <p class="ql-block"> 山缝里的石头摸起来湿漉漉的,湿气像游蛇般缠上我的衣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仰头望去,天空是一条细细的银线,蓝得像玻璃糖纸,脚下是坑坑洼洼的石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span></p><p class="ql-block"> 我俩把脸颊贴着冰凉的山壁往上蹭,脚下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两侧石缝里钻出的小冰凌蹭得我手心发痒,冷风不住的往脖子里灌。我不由自主大声喊:“冰冰,注意脚下,注意脚下啊”,其实我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自己,千万别一脚踩空,滚了下去鸭🦆😂</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攀爬,再回望一线天,真有一种征服的快感。</p> <p class="ql-block">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俩终于登上了太行山顶,无限风光尽展眼前。望着下面一条条渠道与田野,说不出的喜悦与豪情充盈着我。使我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有白色护栏的大桥就是“步云桥”了。这座桥是用四根小臂粗的钢缆悬吊着的。我和孩子刚踏上桥面,脚下突然就晃了起来,当天的风也特别大。吓得我和冰冰赶紧抓住栏杆。往桥下看,碧绿的潭水深不见底,倒映着朵朵白云,我俩就像踩在天空中似的。</p> <p class="ql-block"> 脚下铁索的震颤应和着我俩的心跳,桥头石柱上刻的"有志敢行天上路"几个大字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我手心攥着护栏渗出的细密水珠,无限感叹:当年林县人民就是用钢钎铁锤,在这绝壁间凿出了“红旗渠”这条生命之河啊。</p> <p class="ql-block"> 此刻,太行山的晨雾早已散尽,崖壁上已传来声声鸟鸣。极目远眺,寻找我梦中的“红旗渠”。忽然,我的眼睛撞见一道天河,劈开万仞绝壁,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红旗渠吗?这分明是条银龙盘踞山腰,龙鳞上还沾着开山人的汗与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扶着冰凉的栏杆往下望,银练般晶亮的渠水温柔地环抱着山峦,</span>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崖壁上的苍松翠柏将倒影浸润在“红旗渠”的碧波里,而这一切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沿着崖壁,走下山顶,近距离接触红旗渠 ,只见 蓝天白云下,红旗渠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太行山腰,渠水欢快地流淌着,我的手轻轻抚过凹凸不平的岩面,冰凉的石壁似乎还残留着当年的汗水和血水。我把身体紧紧的靠近栏杆,贴近渠水,我要听她们叮叮咚咚流淌的声音。我要听太行儿女哐哐当当劈开太行山的巨响。</p><p class="ql-block"> 春风吹过峡谷,我仿佛听见山涧与红旗渠的合奏,悠长地回响在山谷之间。</p> <p class="ql-block"> 踏着蜿蜒的石阶,我们俩在山腰间找到了“青年洞”。这个穿透太行山的咽喉工程,石壁上仍能看到清晰的凿痕。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密麻麻的凿痕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真实的记录了青年突击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白天</span>施工队员用绳索将自己吊在峭壁上悬空凿岩,晚上就睡在山洞里。青年洞里没日没夜的锤凿声,硬是在花岗岩山体上劈出71公里天河。这是青年们用血肉凿通的最震撼的隧道啊。</p> <p class="ql-block"> 而今站在凿痕累累的渠道前,石壁上白色的'“山碑”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何止是条水渠?分明是十万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绝壁上刻出的自强印记。渠水淙淙唱着老辈人的歌谣,波纹里荡漾着一代人的青春剪影。</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已经被开发成了“5A”级风景区,不时有游艇穿过洞门,激起一片水花。听说:说当年三百壮士轮班凿洞,出洞时人人都像从煤窑里爬出来的一样,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啊。我把耳朵贴在沁凉的洞壁上,仿佛能听见岩层深处传来遥远的号子,一声声夯在太行山的脊梁上。</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的人数接近10万,<span style="font-size:18px;">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span>六百年的祈盼,十年的奋战当湍急清冽的漳河水涌入林县时,整个县城瞬间沸腾了。人们相互拥抱、高声呐喊,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十岁的老奶奶捧着渠水又哭又笑,</span>老支书举着舀子颤抖着尝了口水,浑浊的泪水顺颊而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困</span>扰多年的饮水难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让所有居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移山填海,是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写下的不朽篇章。奋斗的热血,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永恒的希望之花。</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我和孩子坐在一块石凳上一边休息,一边吃点零食,这时,我无意间抬起头,向左面围栏外的河床望了一眼,忽然发现好像是有人盖了被子躺在哪里。我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仔细再看。啊😦那分明是一对情侣,以蓝天白云作被,以大地荒草为毡,躺着休息呢。</p><p class="ql-block"> 我大声的喊孩子来看,冰冰平静的告诉我说:我早就看出来了。可见这不是我一个人想象的错觉呀。真奇怪,景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一个“指示牌”呢。</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暮色中的红旗渠像一柄青铜剑斜插在群山之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暮色漫过漳河时,晚霞把十里长渠染作飘动的红绸,恍若当年十万民众扛着的猎猎战旗。</span></p> <p class="ql-block"> 夕阳斜照在巍峨的纪念碑上,“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几个大字泛着银色的光。我最后一次回望"人工天河" 耳畔仿佛传来太行山中未散的回声,是钢钎击打岩石的铿锵,是漳河水奔涌的欢歌,更是十万林县儿女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这座用信念浇筑的纪念碑,不仅凝固着一段改天换地的传奇,更如永不干涸的精神之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滋养着追梦者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看看天色已晚,我和孩子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太行山,告别了“红旗渠” 。太行山的岩层在暮色中流转着青铜般的光泽,那块被我偶然发现的奇石静卧如六十年前的信笺。年轻恋人相拥的剪影投在石面上,与六十年前凿痕斑驳的钎印产生了奇妙的时空叠影。山风中忽然传来漳河水的清响,恍若那些未曾远去的钢钎与铁锤,正在地心深处与年轻的心跳共振。这片曾用血汗重写地理的山脉懂得:最坚硬的岩石终会风化,但人类以爱和勇气镌刻的印记,将比花岗岩更永恒地矗立在时光的河床之上。</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太行山”</p><p class="ql-block">再见了“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3日深夜</p><p class="ql-block"> 整理完成于沈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