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小猴去年丁巳月随我到长安就没回去了。这回它吵着要跟我,不想呆在长安。只好带它上了Z128列车,瞧,它开心的样子。一觉醒来,车子已过河南漯河。它坐在窗前的小几子上,瞧着车窗外的田园风光向脑后掠过,可能是看累了,就嚷着要听故事,只好由着它。想了许久,想出一个故事,就告诉它:</p><p class="ql-block"> “我讲一个《长恨歌》与日夲人的故事给你听”</p><p class="ql-block"> “不就是白居易写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的诗吗?我知道,还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我也读过呢,怎么和日夲人有关系呢?”</p><p class="ql-block"> “不错,读的书还真不少。让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 “快点说快点说,主人”</p><p class="ql-block"> “好呀,你别急嘛。你应该知道《长恨歌》中有个重要的事件吧?”</p><p class="ql-block"> “不就是安史之乱吗?根本原因是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困境以及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膨胀。唐玄宗晚期,朝政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趁机发动叛乱,所以叫安史之乱。”</p><p class="ql-block"> “对呀!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迅速攻占洛阳,并于次年攻入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长恨歌》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p><p class="ql-block">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p><p class="ql-block">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p><p class="ql-block">说的就是唐玄宗避乱四川途中,杨贵妃被杀死的情节。你知道吗?在避乱四川的随行人员中,就有一个身居秘书监兼卫尉卿的日夲人?”</p><p class="ql-block"> “什么?秘书监可是从三品,卫尉卿可是正三品的官吔!日夲人怎么可能担当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长恨歌》与日本人的故事。刚才,已经说了《长恨歌》与日夲人的关系。下面呢,就是重头戏了,为什么一个日夲人能在唐朝官居从三品兼正三品要职,为什么一个日夲人与皇上这么亲近?”</p><p class="ql-block"> “主人,你喝口水,慢慢说”</p><p class="ql-block"> “这个日本人名叫阿倍仲麻吕,他的一生,与中国大唐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大唐度过,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在大唐54年,陪伴过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阿倍仲麻吕去世后,唐代宗追赠他为从二品潞州大都督。他与李白、王维都是过往慎密的好友咧。</p><p class="ql-block"> 阿倍仲麻吕出生于698年,日本文武天皇二年,奈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阿倍船守官拜中务大辅,位至正五位上。阿倍仲麻吕是在公元716年来大唐的。他之所以来大唐,是因为当时日本对唐朝的文化非常仰慕,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更高,他们不顾当时海上交通的艰难险阻和巨大牺牲,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的贵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仰慕唐朝的文化,因此他立志要成为一位遣唐使,前往长安学习国学。到达长安后,唐玄宗赐他在国子监太学和唐朝的王公贵族子弟一起学习。由于他聪惠过人,四年后毕业就考进士,一举及第。这对于唐朝时的夲土人都无法实现,诗圣杜甫一辈子也没能考中进士,唐朝的科举制度极为严格,近三百年只有七千余名考中进士。他深得玄宗帝尝识,士途一帆风顺,官职不断晋升,最终担任了秘书监兼卫尉卿等重要职务。阿倍仲麻吕在唐朝服务多年后,因思念家乡,公元733年曾向唐玄宗提出归国的请求,玄宗皇帝挽留他,未能实现他的愿望。天宝十一载末(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阿倍仲麻吕的好友吉备真备作为副使。阿倍仲麻吕再次提出归国请求,唐玄宗最终同意,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这在国与国交往中是绝无仅有的。临行前,他写下了一首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p><p class="ql-block">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p><p class="ql-block">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p><p class="ql-block">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p><p class="ql-block">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p><p class="ql-block">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表达了他对长安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翌年六月,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一行辞别长安,南下扬州。到达扬州后,他见到了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并相约同行东渡日本。十月,阿倍仲麻吕与遣唐使团分乘4艘船,从苏州黄泗浦(今江苏鹿苑)启航,驶向日本。然而,天不遂人愿,船队在中途遇上了大风暴,4艘船中有3艘各自开到了日本,鉴真大师的船已是第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所乘船只正是成功渡海的船只之一,而阿倍仲麻吕所乘的那艘船却下落不明,直到次年依然杳无音信。大家都推定阿倍仲麻吕已经在海上遇难。好友李白为了悼念他,还写了一首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阿倍仲麻吕的深厚友谊和哀悼之情。其实,阿倍仲麻吕与藤原清河大使一行在归国途中遇到了风暴,他们所乘的第一船触礁,不能继续航行,并与其他三船失掉联系,被风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遭遇土人攻击:登陆后,他们又遭遇了当地土人的攻击,全船一百七十余人中,绝大多数惨遭杀害,只有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幸存。阿倍仲麻吕和幸存者历经艰险,东躲西藏,最终在公元755年(天宝14年)6月,他们再次回到长安。好友们见到阿倍仲麻吕脱险归来,不胜为之惊喜。</p><p class="ql-block"> 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于756年11月逃往四川避难,阿倍仲麻吕随行。他作为唐朝的官员,忠诚地跟随玄宗,为其提供支持和协助。</p><p class="ql-block"> “主人,我想问你,杨贵妃被处死时,安倍仲麻吕以他当时的职位职责,他是在皇帝身傍还是监督行刑?”</p><p class="ql-block"> “噢,是这样的。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逃亡四川途中,六军在马嵬坡哗变,逼迫玄宗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最终被勒死,这一过程由高力士执行。阿倍仲麻吕并未参与其中,也没有史料显示他在此事件中担任监督或执行的角色。阿倍仲麻吕在安史之乱期间一直随唐玄宗避难,直至757年他在马嵬坡事件发生时,可能随行在附近,但并无证据表明他直接参与了杨贵妃的处死过程。”</p><p class="ql-block"> “明白了,主人。你接着说。”</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图书事业遭受巨大损失。阿倍仲麻吕在返回长安后,一方面尽力补充整理秘书省藏书,以图及早恢复元气。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帮助唐朝恢复和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 推荐了继任者:阿倍仲麻吕还协助朝廷物色新的秘书监人选。他举荐了称职的接班人——遣唐使藤原清河,大唐的图书事业也随着政局的安定而很快复苏。此后,阿倍仲麻吕还担任了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等要职。阿倍仲麻吕(晁衡)从717年到大唐,直到770年1月在长安病逝,54年都没回过日夲,享年72岁。他把一生都留给了大唐事业,先后陪伴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皇帝。他去世后,唐代宗追赠他为北海郡开国公,以表彰他为唐朝和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主人,你怎么会知道阿倍仲麻吕这个人的?”</p><p class="ql-block"> “噢,是因为那天游览兴庆宫公园时,看到一个纪念碑,碑上的石刻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查找资料,就引申出了这个故事,就说给你听了。”</p><p class="ql-block"> “兴庆宫公园?”</p><p class="ql-block"> “兴庆宫公园是在唐朝兴庆宫的遗址上兴建的公园。兴庆宫最初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的藩王宅邸,称“五王宅”。李隆基登基后,于开元二年(714年)开始扩建为宫殿,并更名为“兴庆宫”,逐渐成为盛唐时期的政治中枢。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兴庆宫成为开元盛世的政治、文化中心。宫内举行过许多重大活动,如接见外国使臣、举办宴会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衰落,兴庆宫逐渐被废弃。</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后,宫殿建筑逐渐损毁。1958年,西安市在遗址上修建了兴庆宫公园,复建了部分唐代建筑,成为融合历史与文化的市民公园。”</p><p class="ql-block"> “好了,故事讲完了,小小猴。你就乖乖的看车窗外的风景吧!”</p><p class="ql-block"> “谢谢主人!你躺到卧铺上休息吧,我自己观尝美景。”</p><p class="ql-block"> “嗯,真乖,我的小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十二月十日初稿于Z128列车上</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四月十四日修改于武夷山市</p> <p class="ql-block">座落于西安咸宁路北侧兴庆路西侧的兴庆宫公园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前左侧立的“兴庆宫遗址”石碑</p> <p class="ql-block">与兴庆宫公园南门相隔咸宁路的是著名的交通大学</p> <p class="ql-block">座落于兴庆宫公园里的安倍仲麻吕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阿倍仲麻吕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79年,为纪念唐代来中国留学并终老长安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阿倍仲麻吕而修建。纪念碑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碑正面刻"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刻立碑记文,两侧分别刻李白《哭晁卿衡》与阿倍仲麻吕《望月》诗;碑基及碑顶配以日本遣唐使船、樱花、梅花、莲瓣等雕饰,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特点。</p><p class="ql-block">阿倍仲麻吕(698-770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十月随遣唐使团来长安留学,改名为晁衡。太学毕业后考中进士,"慕华不肯去",留居中国长达54年,直到病逝。先后担任唐朝左补阙、秘书监、安南都护等官职,与著名文士李白、王维等交友至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兴庆宫公园里大唐勤政务夲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Z128列车上,小小猴在听我讲《长恨歌》与日夲人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