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当我踏上黄山这片土地,亲眼目睹那扎根于峭壁之上的松树时,这句诗便在心中轰然回响。黄山松,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韧姿态,屹立在这千峰万壑之间,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镌刻下岁月的不朽风骨。</p><p class="ql-block"> 站在玉屏楼前,与闻名遐迩的迎客松对视,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涌上心头。它恰似一位饱经沧桑却热情依旧的长者,一侧枝丫伸出,如同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臂,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致以最诚挚的欢迎。粗糙的树皮,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每一道沟壑都藏着无数个狂风呼啸、暴雪肆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曾经,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席卷黄山,狂风裹挟着暴雨,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迎客松。风声如鬼哭狼嚎,豆大的雨点砸在松枝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可迎客松紧紧抓住脚下的岩石,粗壮的枝干虽被吹得剧烈摇晃,却始终没有折断。狂风过后,它抖落身上的水珠,又傲然挺立,继续迎接新的游客。正是这样一次次与恶劣天气的顽强抗争,让它的枝干愈发苍劲,意志愈发坚定。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豁达的姿态,笑对八方来客,成为黄山乃至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诠释着坚韧背后的包容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来到梦笔生花景点,那株生长在笔峰之上的奇松,宛如神来之笔绘就的传奇。四周皆是陡峭的悬崖,唯有它孤绝地挺立,枝干肆意舒展,针叶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倔强的光芒。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眼前这棵松树,从贫瘠的岩石缝隙中汲取微薄的养分,却奉献出满树的葱茏与生机,为这险峻的山峰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它的根系如同坚韧的丝线,在岩石缝隙间不断蔓延、穿插,寻找着那少得可怜的泥土与水分。夏日,烈日炙烤着山峰,岩石被晒得滚烫,它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忍受着高温与干旱;冬日,暴雪积压在枝头,沉甸甸的重量让枝干不堪重负,它依旧咬牙坚持,等待着冰雪消融。它与梦笔相依,共同构成了这如梦似幻的景致,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哪怕生存环境艰难,也能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黄山,每一棵松树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坚韧精神的生动注脚。它们或扎根于巨石之巅,或屹立于峡谷之畔,狂风试图将它们连根拔起,暴雪妄图压弯它们的脊梁,可它们却紧紧咬住青山,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与之抗衡。</p> <p class="ql-block"> 莲花峰下,有一棵松树扎根在两块巨石的夹缝之中,生存空间极为狭小。但它没有丝毫退缩,努力将根系向四周伸展,在岩石的挤压下寻找生机。它的树干微微倾斜,那是与恶劣环境长期斗争的痕迹,可它的枝叶却向着天空奋力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还有那始信峰上的黑虎松,传说有一黑虎卧于松顶,故而得名。它高大挺拔,枝干粗壮,犹如威风凛凛的王者,不惧任何挑战。即便经历了无数次雷电的侵袭、山火的威胁,它依然屹立不倒,成为黄山松坚韧精神的又一代表。</p><p class="ql-block"> 黄山松,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们教会我们,在生活的狂风骤雨中,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在艰苦的环境里,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上生长。正如古人的诗句与陶铸笔下的松树风格所传达的那般,坚韧不拔,方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成为他人心中永恒的风景。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与困境时,不妨想想黄山松,汲取它们身上的力量,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向着光明与希望奋勇前行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