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印象(二)

燕云波

<p class="ql-block">  4月9日,在战友陪同下,我们来到怀化市芷江,参观了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和芷江风雨桥。</p><p class="ql-block"> 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接受侵华日军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向中国政府洽降。芷江作为抗战胜利受降地,见证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1985年,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当年受降地旧址上建设纪念馆,1989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由受降纪念坊、受降旧址(包括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等)、抗战文物陈列馆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唯一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为四柱三拱门式牌坊建筑,高8.5米,宽10.64米,结构雄伟,造型典雅。纪念坊上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的题词、对联。</p> <p class="ql-block">  芷江受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侵华日军正式承认失败并开始办理投降相关事宜,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见证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清晰地记录了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关键节点,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游览了芷江风雨桥。芷江风雨桥,又称“龙津风雨桥”,坐落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有“天下第一廊桥”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芷江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最初是当地民众为方便两岸交通而建,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修缮,承载着芷江人民世代的记忆与情感。1999 年,当地政府再次重建此桥,使其重焕光彩。</p> <p class="ql-block">  全桥长 246.7 米,宽 12.2 米,为当今世界最长的侗乡风雨桥。它采用榫卯结合的木结构建筑工艺,这种工艺不用一钉一铆,却能使桥梁结构稳固,展现出侗族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桥上建有 7 座凉亭,造型独特,飞檐翘角,如飞鸟展翅欲飞。廊亭内绘有精美的侗族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芷江风雨桥集中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也是侗族人民聚会、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图片取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