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从河南博物院5号展厅“秦汉南北朝时期1”参观出来,正对着的6号展厅,依然是秦汉南北朝时期,即“秦汉南北朝时期2”展厅。这个展厅主题,更偏重社会生活。<br>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庄园经济及手工业发展迅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交往,中原地区成为世界的商贸中心。文化上独尊儒术,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繁荣兴盛,体现着民族融合的特色,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h1> (灰陶彩绘双连仓,汉,焦作市轮胎厂出土)<br> (黄绿釉陶仓房,东汉,灵宝市出土) (陶廪,汉,新密市出土) (绿釉陶楼院,东汉,灵宝市出土) <h1> 【七层连阁彩绘陶楼】<br> 东汉,焦作市墙南村出土。该陶楼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组成,七层主楼与四层附楼以阁道连接,是汉代“复道凌空”“跨城池作飞阁”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h1> (人形柱三层绿轴陶水榭,东汉) <h1> <font color="#ed2308"><b>庄园经济。</b></font>汉代世家大族的庄园,既是财富的创造地,又是家庭成员的居所和抵御外侵的坞堡。在这些规模巨大的田庄中,农、林、牧、渔以及手工业、商业多业并存,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从河南出土的汉代遗物中看到的是庄园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人性的张扬。</h1> (绿釉陶水榭,汉,三门峡市出土) (三层绿釉陶戏楼,东汉,项城县出土) (灰陶院落,西汉,1959年郑州市南关M159出土) <h1> 【陶庄园】<br> 汉,周口市淮阳区出土。此庄园具有居家与田园双重功能,呈前院、中庭、后院三重宅第,庭中有马,堂上宴宾乐伎、后院仓厨圈厕,院外田渠井洫,反映出两汉中小地主的庄园生活图景。</h1> <h1> <font color="#ed2308"><b> 汉代陶俑。</b></font>两汉时期的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艺术的风格上,注重细节刻画,形象生动逼真,彰显了墓主生前享乐和死后哀荣,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神采飞扬的夸张造型,寓巧于拙的豪放风格,正是汉代人对生命价值的感悟。</h1> (宰羊陶俑,西汉,济源市出土) (洗盆陶俑,西汉,济源市出土) (绿釉陶执盾俑,西汉,济源市泗涧沟M8出土) (红釉陶骑射俑,西汉,济源市泗涧沟M8出土) <h1> 【灰陶尊上倒立俑】<br> 汉代,济源巿辛庄出土。倒立表演传自西域,为汉代艺人所吸收改造,成为当时杂技的流行节目。</h1> (右:灰陶坐栏俑,汉,征集) (陶杂技俑,汉,征集/红陶倒立俑,西汉,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h1> 【六博陶俑】<br> 东汉,灵宝市出土。六博因博具中有六根箸,故名。是战国至汉代盛行的娱乐项目。对博的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对博时要先投箸,根据投的结果决定行棋,最后一方将另一方的枭棋杀掉,于是获胜。</h1> (百戏陶俑群,汉,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 (红陶坐姿杂技俑,西汉,济源市出土) (灰陶百戏陶俑群,汉,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汉代农业。</b></font>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大兴水利、广开土地、深耕细作有了保证,促进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河南出土的汉代铁犁钟、陶风车、陶米碓、陶磨房及陶仓等,表明当时农业从生产、加工到贮藏都已相当先进。<font color="#ed2308"><b> </b></font></h1> (陶风车和陶米碓,汉,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绿釉立姿陶狗,汉,项城市出土) (绿釉陶羊圈,汉,灵宝市出土) (绿釉陶磨房,汉,灵宝市出土) <h1>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杨庄遗址。</b>该遗址位于内黄县三杨庄黄河故道,是一处汉代瓦顶建筑遗存,整体淹没于黄河的一次大规模洪水泛滥。目前已发现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木等大量重要遗迹,阡陌桑田再现了当时的农村面貌和农耕景象。</h1> <h1> <font color="#ed2308"><b>汉代陶器。</b></font>汉代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一些红陶和黑陶。釉陶工艺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着釉的经验,创烧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常见的日用陶器有鼎、釜、罐、壶、瓮、缸、碗、钵、杯等,此外还专门烧造用于随葬的明器,如井、灶、困、仓等。</h1> (“灭火东井”陶井,东汉,偃师市出土) (彩绘陶鼎,西汉,征集/三角纹绘彩陶壶,西汉,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绘彩云气纹陶盒,汉,征集) (红绿釉陶灯,西汉,济源市四涧沟出土) (中:红釉抱熊陶灯,西汉,济源市四涧沟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 汉代铜器。</b></font>与商周时期相比,汉代青铜礼器大减,生活用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多,而兵器则因被铁器取代而不断减少。日常用具中的铜镜制作异彩纷呈,方兴未艾。</h1> (龙柄铜鐎斗,东汉,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科技成就。</b></font>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河南作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冶铁业、造纸业、纺织业、制瓷业以及医学、天文学等方面成就惊人,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h1> <h1> 【白虎星座画像石】<br> 东汉,南阳市出土。古人把二十八宿归纳为四大星区,并冠名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个方位星区七宿。西方七宿包括奎、委……共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白虎图案,故又称“白虎七宿”。</h1> <h1> 【四神瓦当】<br> 汉,征集。瓦当上分别模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h1> <h1> <font color="#ed2308"><b>制瓷工艺。</b></font>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陶瓷生产的跃进时期,青瓷生产区域由南方扩大到北方,瓷器制作技术在此时臻于成熟。特别是北朝烧制的白瓷,是我国制瓷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对瓷器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h1> (青釉刻花六系罐,北齐武平七年[576年],1958年濮阳市李云墓出土) (淡黄釉绿彩四系罐,北齐武平七年[576年],1958年濮阳市李云墓出土) <h1> 【白釉绿彩长颈瓶】<br>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此瓶胎白而坚,釉薄而透明,已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这种釉上施绿彩的工艺,开唐三彩之先河。</h1> (白釉绿彩三系罐/白釉绿彩长颈瓶,北齐武平六年[575年],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青釉方格纹洗,西晋,孟州市出土) (青釉莲花八系瓷尊,北朝,鹤壁市出土/青釉弦纹陶壶,汉,洛阳市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多元交汇,民族融合。</b></font>两汉帝国开疆扩土,交通四方,开辟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融汇贯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碰撞与整合,与庄园经济、门阀政治相为表里;精神领域里儒、释、道各擅胜场,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与文化的融合。</h1> (绘彩陶俑,西晋,洛阳市出土) (灰陶武士俑,北齐,征集) (灰陶女俑,北魏,征集) (灰陶武士俑,北齐,征集) (绘彩陶骑马俑,北齐武平六年[575年],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h1> <font color="#ed2308"><b>新安汉函谷关</b></font>位于新安县城东,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四山环抱,涧河、皂河绕其奔流。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两京(西安、洛阳)故道上一处重要的关隘,是著名的古战场遗址,也是丝绸之路申遗入选的遗存点之一。</h1> (“关”字瓦当[复制品],汉,1998年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出土,原件洛阳博物馆藏) <h1> <font color="#ed2308"><b>中亚发现的汉式铜镜。</b></font>两汉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峰期,以丝绸为代表的大量汉朝物产传到中亚、西亚。在这些地区出土的汉朝文物中,主要有丝绸、铜镜、钱币、漆器等,表明当时丝绸之路已臻繁荣。</h1> (跪拜舞蹈人物铜镜,汉,征集) (铜奔羊,汉,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铜鸠车,东汉,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鸟形铜杖首饰,汉代,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 宗教文化。</b></font>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儒学的道德礼学、道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的轮回转生等观念交互杂糅,文化在多元激荡中得到深化,构成了一个自由竞放的精神世界。</h1> (炼丹画像砖,东汉,新野县出土) (铜博山炉,汉,征集) <h1><p> 【褐绿釉陶桃都树】</p> 东汉,济源市泗涧沟出土。《玄中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干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遂之鸣。”桃都树的出土说明汉时已有关于桃都树和天鸡的传说。</h1> (绘彩陶百花灯,东汉,征集) <h1> 【伏羲女娲画像砖】<br> 东汉,南阳市出土。伏羲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相传伏羲氏曾发明捕鱼、狩猎,始创八卦;女娲曾炼石补天,抟泥为人。汉代伏羲、女娲的形象常常是人首蛇身,连体交尾,手持日月、灵芝或规矩,反映了汉代人对人类创生和文明发源的认识。</h1> <h1> <font color="#ed2308"><b>北魏迁都。</b></font>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兴起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鲜卑皇室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走出一条民族融合之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中118个姓氏改为汉姓,称其先祖为黄帝的子孙,将拓跋氏改为元姓,规定“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并诏令“生为洛阳人,死后葬邙岭”。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是孝文帝改革的实物见证。</h1> <h1> 【元乂(yi)墓志】<br>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1925年洛阳市向阳村出土。元乂(484-525年),北魏道武皇帝之玄孙,京兆王元继之子。历任散骑常侍、光禄勋、侍中、领军将军、卫将军。授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魏书》《北史》均有其传。</h1> <h1> 【元怀墓志】<br>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1925年孟津县出土。元怀(488-517年),北魏孝文帝第四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享年不永,英年早逝,谥曰武穆。追崇使持节、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侍中等。</h1> <h1> 【元苌墓志】<br>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2003年济源市出土。元苌(458-515年),《魏书》有传,为北魏皇族,历奉五帝。历官期间镇守北疆,参与征讨柔然的战争,并跟随魏孝文帝御驾南征,迁都洛阳时镇守旧都。</h1> (陶男俑/灰陶文吏俑,南朝[420-580年],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br> <h1> 【邓州南朝画像砖】<br></h1><h1> 邓州学庄南朝墓,位于邓州市张许村。该墓墓壁用朱红、黄、棕、蓝、紫、浅红、黑七种颜色绘制出各种彩色画像达34种。这些模印加彩画像砖,集雕塑、绘画于一体,除仪仗、乐舞、军队、仆侍等常见题材外,还有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二十四孝故事图,以及当时流行的佛、道、玄学有关的题材,汇南北而秀出,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h1> (莲花图案砖,南朝[420-580年],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玄武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br> (龙纹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飞仙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郭巨埋儿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文吏俑浮雕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武士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武士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贵妇出游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贡献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仪仗出行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绘彩天马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战马武士画像砖,南朝,1958年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刘绍安造像碑,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新郑市出土) (佛龛[复制品],北魏。原件存巩义石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