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4.13.</p> <p class="ql-block">柳洪洋和顾棣是两个为我国影像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俩人是战友(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是亲戚,是我的姑父和表舅。是我崇拜的两位前辈,而他们却相隔147天相继病故,享年96岁和98岁。</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从事的工作和他们两个人的事业都有连带关系,所以两个人的离世对我而言是失去了很多,再也不能和他们探讨战争年代时期的影像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姑父柳洪洋因肺心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19日15时09分逝世,享年96岁。</p> <p class="ql-block">柳洪洋同志,1928年7月(离休证上是1928年7月21日)生于山东省平度县,1942年就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洪洋的一生,是充满革命和奉献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941年在威县为抗日队伍传送情报,1942年随中共派往东北抗联的八路军干部到长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地下交通员,同年派入当时的满映(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学徒身份为掩护,为组织收集传送情报,1945年在苏联红军进攻长春前,参加抗联第二路军与苏军一起在长春郊外抗击日军,长春解放后,参加了中共组织的接收满映的工作,加入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初,被调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军区在察哈尔省会张家口)电影放映队工作,并为第一任队长(1946年-1954年为中央领导放纪录片电影)。抗美援朝时期,几次随中央慰问团入朝慰问志愿军,柳洪洋带着放映员冒着枪林弹雨到最前线为战士放电影,并荣获三等功一次,1952年由华北军区调到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参与组建工作(后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并任灯光车间第一任主任(副师职),很多电影设备都是他和地下党从满映(现长春电影制片厂)获取出来的。后又被派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参于组建工作,并任第一任灯光车间主任,1958年到黑龙江参加开垦北大荒建设,1970年以后,在文革兵团期间参于团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舞美及灯光设计,在师各团中获得样板戏最佳表演集体一等奖荣誉,1975年后,在农场建设时期任农场机关办公室管理员,副主任等职务,1979年(落实政策)返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灯光车间主任、厂行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85年离休。 离休后仍多年兼职工作,发挥余热。他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柳洪洋同志一生心怀耿直,为人忠厚,襟怀坦白,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从不为组织上添任何麻烦,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扑素,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他一生养育4个子女,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其子女都遵纪守法,好学上进,2024年4月,柳洪洋家庭被评为中宣部机关第五届“最美家庭”。</p><p class="ql-block"> 柳洪洋同志的一生,曾获得独立自由奖章一枚,解放奖章一枚,各种军功章若干枚,在农场和电影制片厂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称号,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各一枚。</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摄影家、摄影史文献收藏家,中国红色摄影事业杰出贡献者、研究专家,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山西画报》原总编辑顾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7日18时30分在太原逝世,享年98岁。</p> <p class="ql-block">1955年授大尉军衔</p> <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生命捍卫了2万余张珍贵的照片底片;在新中国和平时代,作为晋察冀时期的亲历者,他从事中国红色摄影的收集抢救、编辑整理、出版传播事业;他就是备受中国摄影界乃至世界摄影界尊敬的摄影家和摄影历史学者、中国红色摄影事业杰出贡献者——顾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舅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顾棣1928年生于河北阜平。1940年投身革命,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师从沙飞、石少华学摄影,1989年离休(副部)。</p><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顾棣牢记恩师沙飞的嘱托,“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冒着生命危险,与战友一起,将大量珍贵的底片背到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顾棣倾其一生投身于中国红色摄影的收集抢救、编辑整理、出版传播事业,被誉为中国红色摄影的司马迁。2012年、2015年他先后两次向国家博物馆捐献摄影文献共800多件;近年,又把自己收藏的底片、照片,手稿、历史文献,以及书写了80多年的455本1500万字的日记,捐赠给家乡的“晋察冀边区纪念馆”。这些日记记录着顾棣80多个春秋的战斗、生活、学习历程,并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他先后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晋察冀画报社、华北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山西文化》《山西戏剧》《山西画报》社等单位工作,系沙飞摄影奖特殊贡献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荣立过二、三等功各一次。1955年授大尉军衔,荣获多枚各种奖章。分别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一)沙飞(左二)顾棣</p> <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在张家口市(察哈尔省会)晋察冀军区</p> <p class="ql-block">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市1945年8月22日,由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与苏联红军收复,这是我八路军收复的第一座省会级城市,被誉为第二延安。</p> <p class="ql-block">工作中的顾棣</p> <p class="ql-block">立功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1989年,顾棣将《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赠送给吴印咸</p> <p class="ql-block">每天坚持学习看报80余年</p> <p class="ql-block">每天坚持学习写日记80余年</p> <p class="ql-block">一生书写了80多年的455本1500万字的日记,捐赠给家乡的“晋察冀边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获摄影终身成就奖现场</p> <p class="ql-block">顾棣第一张作品拍摄的母亲。</p><p class="ql-block">顾棣母亲在被日寇烧毁的自家房屋前留影。她积极参加抗日活动,送5个儿女参加八路军,成为模范抗日军人家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顾棣作品</p> <p class="ql-block">1945年优待俘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田华到阜平凹里村看望老房东84岁的陈志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顾棣保存收藏的珍贵图片(文字)资料</p> <p class="ql-block">樊建恩:</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广播电视摄影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北京摄影收藏协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学士、</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摄影师(正高)、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