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和美”之约,思“课堂”之变

余干县第二小学

以春为序,共赴数学之约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南昌的春天与教育热情撞个满怀。我校六位数学教师奔赴南昌"和美课堂"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两天充实的学习中,与名师智慧相遇,和精彩课堂对话。课例里的巧思、讲座中的启发,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我们的教学灵感,也点燃了更生动的教育想象。 </p> 素养为纲,重构教学视野 <p class="ql-block">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挖红薯》一课妙趣横生。她以"兔哥哥兔妹妹拔萝卜"的童趣情境导入,通过学具操作中的"添、补、移",带领学生经历"怎样让萝卜同样多"的探究过程。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从数量不等到相等的转变里,自然而然地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吴老师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更让抽象的等号概念变成了孩子们可感可知的"相等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俞正强老师的《笔算除法》种子课独具匠心。他以"分磁扣"的生活情境为引,巧妙地将除法竖式比作"记录分扣子的故事"——每个数字都是一次分配过程的见证。孩子们在操作中发现:磁扣的等分数与竖式层级竟完美对应!抽象的算法顿时有了温度,数学的"式"与生活的"事"在此刻相遇。整堂课如同一次思维探险:从产生疑问,到层层剖析,最终用数学语言精准记录。这不仅是算法的传授,更是数学思维的生动启蒙。</p> <p class="ql-block">储冬生老师的《图形的等分》精彩纷呈。从规则图形到不规则图形的等分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自然习得"割""补""移"等解题策略。课堂生动诠释了他的教学主张——以问题驱动学习,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并将"一题一课"的理念完美落地。</p> <p class="ql-block">贲友林老师的《24时计时法》一课,从学生熟悉的作息时间切入,巧妙构建"时间轴"模型。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主发现两种计时法的异同,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对话"。课堂最后"重新理解课堂"的追问,更让每位听课者陷入沉思:什么才是课堂应有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强震球老师的《数据分类》一课独具匠心。五彩缤纷的纽扣成为最佳学具,孩子们在"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扣眼数分"的层层递进中,小手分拣,思维跃动。特别是问题驱动的二次细分环节,让分类思想在操作中自然生长,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数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刘延革老师的《平移》一课充满数学魅力。孩子们从用数对定位开始,在观察、比较中重温平移的特征,深入体会图形运动中"变与不变"的数学哲理。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抽象的位置与运动变得可视可感,完美诠释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黄爱华老师的《找质数》一课独具巧思。从"银行密码安全吗"这一生活情境出发,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如同搭建思维的阶梯,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逐步揭开质数的奥秘。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精彩发言,正是数学思维最美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张冬梅老师的《认识分米》完美诠释了"亲和数学"理念。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巧妙运用已有认知:将1米尺"分"解、用1厘米尺拼"合",自主创造出分米尺。通过动手操作、多感官体验,学生不仅理解了分米的实际意义,更完成了从"手中有尺"到"心中有度"的量感升华。</p> <p class="ql-block">罗明亮老师的《除法》一课别开生面。当"淘气"的另类竖式算法出现在课堂上时,一场思维的风暴随即掀起——"这样算对吗?"孩子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仅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更发现了其独特优势。这堂课打破了传统算法的思维定式,让数学思考真正"活"了起来。</p> 携春而归,耕耘自有回声 <p class="ql-block">两日研修,一场教育的春日之约。在南昌的四月里,我们与名师课堂相遇,如沐春风;与教学智慧对话,醍醐灌顶。带走的不仅是精巧的教学设计,更有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愿这些启迪如种子般落地,在我们的课堂里生长出新的可能——让数学不止于知识,更成为思维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郭艳艳</p><p class="ql-block">一审一校:朱芳苹</p><p class="ql-block">二审二校:洪红梅</p><p class="ql-block">三审签发:朱韶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