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基,以“路”为径——第二批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三次集中研修第五天学习简报

Lina.Liu

<p class="ql-block"><b>烟雨漓江笼晓纱,墨香早沁负一楼。</b></p><p class="ql-block"><b> 八桂学子寻幽处,静待书师展卷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4月13日上午,第二批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的学员们满怀期待,齐聚于田楼,在这方充满艺术氛围的天地里,学员们即将开启一场与书法艺术的深度对话,聆听唐长兴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踏上这场期待已久的艺术朝圣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组织专家李路博士以凝练而饱含敬意的言辞,向学员们介绍唐长兴教授。他如数家珍般提及,从桂林老城的古街牌坊到广西师大的文化长廊,从漓江畔的亭台楼阁到校园内的碑刻石铭,唐教授的墨宝早已融入这座城市与学府的文脉肌理,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这番介绍,既勾勒出唐教授深厚的书法造诣与艺术影响力,也让在场学员对即将开启的书法课堂满怀憧憬,翘首以盼这场艺术盛宴的到来。</p> 翰墨薪传:一场跨越时空的书法对话 <p class="ql-block"><b>  一、墨韵千年:解构书法四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法之道,首在四法——笔法、墨法、字法、章法。”唐教授的话语温润有力,字字叩击心门。他指出,书法绝非简单的写字技艺,而是一门精妙的线条艺术,其中笔法与章法更是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法讲究运用毛笔的技巧,通过提按、轻重、缓急,赋予线条浓淡、粗细的丰富变化;章法则着眼于作品整体布局,协调线条节奏与字的大小错落,让整幅作品气韵贯通。深谙此道的书法家,便能凭借这些技巧,创作出灵动多变、极具美感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谈及书法学习路径,唐教授特别强调篆书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篆书以中锋用笔为主,通过提笔书写篆书,学习者能深刻领悟毛笔与宣纸的微妙互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薪火相传:品读近代书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解构书法四法后,唐教授将话题引向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并深入探讨其与江湖体、老干部体的本质区别。他现场展示了沃兴华、谢无量等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娓娓道来:这些作品或许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漂亮”,却饱含传统书法精神与韵味,尽显艺术风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教授着重强调,评判书法艺术的标准,并非字的表象美观,而是其内在的艺术性与传统精神的传承。为了让这一观点更通俗易懂,他以名人朱时茂与陈佩斯为例类比:正如外表并非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字的外在美观也无法决定书法作品的真正价值与艺术韵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铁画银钩:篆书之道现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篆书如铸鼎,贵在圆通浑厚。”唐教授一边讲解,一边挽起衣袖,在虎皮宣纸上挥毫示范。羊毫在纸面缓缓游走,横画似满弓蓄势待发,竖画如苍松傲雪而立,每一处转折皆暗藏玄机——笔锋始终藏而不露,尽显君子谦谦风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教授以篆体书写“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看似圆润流畅的笔画,实则每一笔都蕴含逆锋起笔的力道。他强调,篆书虽被认为是五种书体中相对容易入门的一种,但其精髓在于对用笔方法的精准把握:起笔时遵循“欲右先左”的原则,注重藏锋;行笔过程中保持中锋运笔;收笔时轻提缓收;转角处则需提笔暗转,如同汽车转弯般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示范过程中,唐教授不仅手把手指导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笔法训练方法,还细致讲解在创作时如何灵活调整笔锋,以呈现理想的线条效果,让在场学员对篆书书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唐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行云流水的示范后,课堂氛围被点燃,学员们眼中满是跃跃欲试的热忱。课程顺势转入现场练习指导环节,五十支毛笔齐落宣纸,沙沙作响的笔触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最基础的“横平竖直”练起,学员们凝神屏息,力求将方才所学融入笔端。唐教授步履不停,穿梭于学员之间,时而俯身纠正握笔姿势,时而轻抬手腕示范运笔力度,耐心细致的指导让整个课堂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视满室习作,看着宣纸上那些虽显生涩却充满诚意的篆书线条,以及部分颇具章法的老练笔触,唐教授眼中流露出欣慰的笑意。这笑意里,既有对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的期许,也饱含着对教育者们潜心钻研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教授望着学员们笔下渐显章法的字迹,深知今日播下的书法火种,定会在八桂教育沃土中绽放文化新枝。结课时他感慨:“书法教育传承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每一次挥毫,都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情延续。”</p> 问道科研写作,笃行学术之路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班长龙玫主持讲座,为我们隆重介绍了主讲嘉宾余宏亮教授。余教授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期刊编辑室主任,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学分会副秘书长,不仅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亦是阜阳师范学院教授。深耕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多年,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科研写作的漫漫征途上,我们时常面临诸多困惑:怎样才能让学术思想在知识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如何让严谨的学术文字既彰显理论深度,又蕴含人文温度?带着这些思索与期待,我们在这个下午迎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余宏亮教授带来的专题讲座《教育科研写作的“道”与“路”》,一同深入探寻科研写作的奥秘,解锁学术表达的有效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短短两小时的学习中,余宏亮教授的《教育科研写作的“道”与“路”》讲座,不仅让我们深入理解了“信、达、雅”的写作精髓,更为专业表达提供了清晰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道”的核心:信达雅构筑科研根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信”是科研写作的立身之本。</b>余教授强调,选题需立足真实、逻辑务必严谨,唯有扎根实践的真问题,才能触及教育本质。以课堂感官社会学研究为例,正是从细微处着眼,方能摆脱“假大空”的学术窠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达”要求行文流畅且见解深刻。</b>余教授通过“微课程知识观”的“拆字法”拆解,示范如何以“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精准切入。相比泛泛而谈“教育信息化”,聚焦“翻转课堂实践困境”更具学术穿透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雅”是科研写作的升华境界。</b>好论文不仅需要结构精巧、语言凝练,更需思想深邃。余教授建议完成初稿后“冷处理”,通过删减冗余、打磨亮点,实现文章品质的跃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路”的实践:专业表达的三大维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选题:锚定“最近发展区”。</b>选题是科研起点,应紧密结合个人经验与兴趣。如班主任可聚焦“班级管理中的语言暴力”,学科教师深挖“核心素养课堂落地”,从自身痛点、兴趣点出发,精准定位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思维:构建批判性链条。</b>“问题—原因—对策”的思维逻辑,配合批判性视角,帮助我们突破惯性思维。以“教师角色焦虑”研究为例,既剖析制度因素,也反思个体定位,拓展研究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表达:雕琢结构与语言。</b>优秀论文是反复修改的产物。从范文拆解中我们领悟到,题目需亮眼,摘要需精炼,结构需坚实。如“微课程意涵三重判读”一文,通过拆解概念实现逻辑自洽,印证了写作即雕琢的艺术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科研写作的“道”与“路”</b>,既是学术规范的遵循,更是思维能力的淬炼。这场讲座不仅传授了实用技巧,更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研究需扎根实践、心怀敬畏,以真诚文字传递思想力量。未来,我们将以“信达雅”为准则,以专业表达为利器,在教育科研之路上笃定前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聆听余教授的精彩讲座后,学员代表们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挑战与成长感悟。大家一致认为,拓宽学术视野、深化理论认知、提炼实践经验,是提升论文质量的核心要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员们特别提到,从讲座中收获的“信达雅”写作原则,为论文创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与实用修改技巧的学习,大家掌握了更科学的写作方法。同时,在交流中还强调,在教育科研领域,持续学习、创新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产出优秀论文的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是,学员们深刻认识到,论文写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更是个人学术素养提升的修行之路,是不断探索与突破的过程。</p> 学习感悟 <p class="ql-block">  何大明——唐长兴教授三小时的书法课,与其说是技法的传授,不如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笔尖在砚台轻叩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书法早已超越了横竖撇捺的架构,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密码。唐教授的课,让我懂得书法之美,美在笔墨间的千年传承,美在方寸间的天地乾坤,更美在每一个书写者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愿我们都能在横竖撇捺中找到初心,让古老的墨香,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新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  杨斌勇——通过聆听余宏亮教授的讲座《教育科研写作的“道”与“路”》,我认识到,“信、达、雅”不仅是文字的标准,更是思维的锤炼。</p><p class="ql-block"> 余教授从写作的视角指出:“信”即真问题、真逻辑、真措施;“达”即小切口、深挖掘、出新意;“雅”即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很巧妙地指出了写论文应注重写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美誉性等专业技巧。</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好教育科研,深扎教育实践的土壤,发现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真问题,反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误区,追问背后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创新与实践教育成功的种种路径。</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将尽可能用“信达雅”的标准要求每一篇稿件,让科研写作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智慧回声。</p> <p class="ql-block"> 刘丽娜——下午有幸聆听了余宏亮教授题为“教育科研写作的道与路”的讲座,主要包括教育科研写作“道”的探寻和“路”的取向两个内容。余教授从“信、雅、达”的翻译视角出发,并创造性地结合写作视角进行新的解读和运用。从真问题的选择到真逻辑的构建再到真措施的行之有效的路径探究,结合优秀论文的特点和问题论文的通病,引领一线老师解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余教授聚焦如何提升选题能力和优化表达方式进行深入阐释,结合自己的文章《微课程意涵三重判读》深入浅出解读巧妙构思小标题的方法。整堂讲座大到选题的科学性,小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温度,既有专家视角的行文要求又有对一线老师的教研期盼,特别是余教授把研究和写作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让人备受鼓舞,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张鹏程——今天聆听了余宏亮教授开展的题为“教育科研写作的道与路”的学术讲座,受益匪浅。教授首先从教育科研写作的“道”与“路”两个宏观层面进行阐释,指出科研写作之“道”在于至信达雅、“路”的取向在于专业表达。其次,从审稿人的视角论述了好论文的特点,以及不合格文章的通病,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各个部分规范的写作手法,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再次,他强调学术论文选题与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并从价值取向、选题能力、表达方式等不同方面讲解了如何进行专业表达的问题,他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关键在选题、核心在构思、重点在表达、功夫在润裁。余宏亮教授的讲座内容内容丰富详实、语言朴实幽默,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今后将会在深入理解和领会讲座精神的基础上,多读书、多交流、多思考、多写作,不断提升学术素养,为科研发展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李海樱——作为一线教师,教学论文一直是比较困扰自己的一个点,不太清楚如何选准一个要论述的点。余宏亮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好论文的特点,即在选项上要小切口、小课题、大视野,在构思上要深思考、深挖掘、出新意,在表达上要搭框架、拟标题、顺逻辑,在润裁方面删冗余、扩亮点、增文采。这些特点实际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学论文和以往的学术论文在写法上极为相似,只是论述的要点换成了学科教学方面,余教授提供的思路和方向具有很大实操性,实用好上手,所以让我减小了对论文写作的恐惧,也更能够去抓住一个小切口,将问题说透,以小见大,写出深度,写出新意,展示逻辑。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发现的思考,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留下记录下来,再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罗丹——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常常会有遇到许多问题,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如何让真问题变成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如何将研究课题撰写为可发表的论文?余老师对此做了详尽地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一线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三尺讲台,不能对发现的问题听之任之,更应该以学生为本,主动对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育实践进行大胆拷问和追求,加强理论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依据讲座中“选材-构思-表达-润裁”等细则逐步形成自己的理性表达。正如余教授所说:“只有小校园,没有小学校;只有小版面,没有小文章;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论文中的真问题没有高下之分,每一次真问题的解决,不是文采的展示,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好的论文需要眼中有光、心中有思、理实相生的一线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张文莉——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选题、方法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讲座给予了我们书写研究论文的信心与方法,引导一线教师寻找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尤其是要立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个人关切点出发,上升到普遍需要、学校特色、社会热点,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形成可推广的方法和技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不断获得境界和升华,获得教学生命的满足。专家同时运用大量案例,从标题的写作方式、基本构架、行文重点等方面为我们教学论文写作提供了视域开阔又具体而微的建议,激励我们从丰富、多样、火热的教育实践中汲取研究资源,创新理论成果,树立专业信心。</p> <p class="ql-block">【修己·弘道】组</p><p class="ql-block">组长:张鹏程</p><p class="ql-block">组员:龙玫、申治云、何大明、杨斌勇、李海樱、罗丹、吴蔚、张文莉、刘丽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