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有湾称明月

清塘荷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清塘荷韵+网络(夕阳下明月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一江水</p> <p class="ql-block">西山有湾称明月,明月古村悠久长。太湖风光映眼底,踏遍山河还是姑苏美。坐落在太湖西山岛南端,隶属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石公行政村的明月湾,是西山著名景点石公山以西两公里处一个自然村落。相传此地在春秋时已形成村落。居民多数为沦为奴隶的越国俘虏,吴人只占少数,他们除了靠生产养活自己和家人外,还要为吴王与西施来此游憩提供饮食和服务。村后石排山上保留着西施当年洗妆的画眉泉遗址。当然,对于这样的传说,我们也只能当野史去看,并无实际的考证,但是古村倒是真的,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庄也有相应的扩展,至唐宋时期,明月湾基本形成了状若棋盘的山村格局。</p> <p class="ql-block">按照历史记载,明月湾最盛的时期是清乾隆年间。当时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因为西山开始只是太湖的一个小岛,很隐秘,与陆地之间的来去完全靠摆渡,人来去往很少,所以这种完善的村庄格局没有得到破坏,独特而完整的原始风貌保存至今,以至于当我踏入这方天地时,恍然中觉得似乎穿越了一个空间,还能看到“碧水洞庭波荡漾,山青云袅雾天边”的太湖美景,还能体会古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旷古幽情,虽然这后一句诗并不是描写明月湾古村的,但是这一方太湖的山水之间的美,我竟然只想到了这么一句古诗来形容一个古村落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古村就像是个世外桃源一样,土生土长,娴静、淳朴,没有繁华的街巷,也没有亭台楼阁,依然是村墟篱落,让我们进到这样一个披着神秘面纱,又似一位隐士,深藏在湖山深处,一隐就是千百年岁月的幽静闲居之地时,有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当时去的时候其实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直到一张张影像,让我们看不够再细细体会时,才发觉陶渊明诗中所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在这个古村是对得上号的。按照明月湾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闲适静美,使我们一走近村口那棵种植于唐代、高二十五米,胸径二米的古樟就感受到了。虽然沧海桑田的岁月变换中,老树历经不少磨难,但那些枯枝居然靠着后来发出的新枝维持着生命,直到如今依然是绿意盎然,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一树的阴凉,还有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村落的闲静之美就在于人们走过村子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是听不见喧哗之声的,我进到村里,听见得最多的,就是围绕着枝繁叶茂的古樟不停鸣叫的鸟声,以至于坐在树下歇息的人们或者原住民有时也会停下小声的说话声来聆听静谧之处的美丽声音。闲在这个地方,你可以看见远处挑着两筐杨梅的村民走过;你可以看见古樟前那一湾碧水间,钓鱼者无比凝神和悠闲的神情。寄予树、水和一个古村落之间,你会忘了红尘的三千情丝,也会忘了世间的烦恼,心远离了那个喧闹的地方,你又怎会嫌弃这个地方的偏远呢?我倒是希望,结一庐在这个地方,享受着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过村落的青石板路,行过明月桥、公路桥桥洞,来到的就是当年古村没有和陆地相连的时候,与外界相通的古渡口。古老的砖石还在,纹理分明;古老的明月桥还在,只是驼了它的背;太湖的水还在流淌着,只是今天的渡口没有了望穿秋水的等待。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是能够看到明月湾隐居在太湖深处的古老的美。“苔痕上阶绿,青砖斑驳离。古渡望山水,茫茫烟波里”。这山,便是金庭改名前的洞庭西山;这水便是我们眉眼间的太湖水。</p> <p class="ql-block">都说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其实太湖的美,应该是从古到今湖山、村落之间的原始风光的美。你可以想像从明月湾望出去,宽阔湖面上,白日里一泓碧水,映照蓝天的美;黄昏夕阳西下时,霞光万丈,阳光透过树影、桥洞,斜照在水面上,还有归航的渔舟帆影点点,渡口相迎的人们顺其自然地美,这是何等宁静而悠然的“人境”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走进明月湾,没有看到夕阳美,但是我依然还是会感受到“翠鸣绿枝隐余金,一壶老酒阶前饮。远树不解过客心,天涯明月照古今“的意境。当时的明月今还在,只是古老的渡口旁没有了相送和相迎的人,徒留下那些墨客的诗还有我们这些过客的心。或许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唐 皮日休)的地方,我们才突然真正明白,“悠然见南山”的含义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山水相依,天水相接,一碧万顷,明月、湖光山色与古村古宅相得益彰,把一座村落的“美”与“古”完美结合。说到明月湾的古,不得不说村落中的古建筑和古街道,在西山岛上是首屈一指的。石板路,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的特色,民谣中有“花墙头,百子格,前门后门砂条石,洞庭西山第一家”及“明湾石板街,雨后着绣鞋”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时候,看见明月湾现存的房屋,多数建于清乾隆年间。村民靠种植花果和外出经商致富,不过那时候交通不便,靠的还是船运。等回来便营建了礼和堂、礼耕堂、瞻瑞堂、瞻禄堂、汉三房、薛家厅、金家厅、邓家祠堂、吴家祠堂、黄家祠堂、秦家祠堂等叫得出号的房屋。这些宅第和祠堂,都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虽然这些古建装饰精细程度,不及西山东村、堂里古村,但它现存的古建筑数量更多,分布更集中,并绕以长达一千多米的石板街,更体现出了江南古村的原始风貌。古村村口古樟前的河面上有座明月古桥,是清代花岗石建筑,桥身平直轻巧但比较狭窄。这些古建之美足以说明明月湾悠久的历史遗韵。</p> <p class="ql-block">说到明月湾历史,我突然想到,曾在苏州电视一台李刚说苏的栏目中听到明月湾暴式昭纪念馆的由来。暴式昭,“官九品,人一品”,是深受百姓欢迎的九品芝麻官。暴式昭因为官廉洁,经常用微薄的俸禄接济穷人,后因蒙冤被撤后,全家竟穷得无米下锅,西山百姓感谢他的平日恩惠,自发捐米捐柴,直到暴式昭去世,百姓自发在明月湾捐钱建庙,纪念这位清官大人,所以有了看到的纪念馆。这是一段历史佳话,足以说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民的淳朴善良来自于这天地之间的灵气和美丽,也衬托着官民之间的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沿着这些历史的痕迹,走在青石板巷中,沿着石板街,看到斑驳的旧屋墙,看到那些大户望族的宗祠,在小巷窄弄中深藏;明清古建筑高低错落在村落的深处,寂寞而苍凉,这种天生而来的幽深古韵之美,竟然让我在行走之余真的感到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感受。这镌刻着流年光影的古村,已是“今时不见当年月,彩云何处照我归”,我已然看不见落花人独立,但小径深处我们在徘徊。徘徊中试问最幽处,似乎能看到“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的美(明 高启),又似乎感受到刘长卿任长洲尉时,在《明月湾寻贺九不遇》诗里所感叹:“故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 。</p> <p class="ql-block">念及此诗时,我还在明月湾的幽深静美中流连忘返,只是想看一看想像中的古渡夕阳之美,古人的诗意之境。谁料想返家路途之远,遗憾而归。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的明月湾,因为吴王和西施到此赏月的传说,给曾经的文人们和我们这些过客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谁也没有真正的答案,但明月湾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它就是我们心底的桃源圣境。历史只在史册里描述它的美,而我们亲眼看到的美则会铭记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