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重庆行政用铜印初考

月藏

<p class="ql-block">打灯看局部放大细节</p> <h3>据史料记载,为躲避轰炸,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决定把文化工作委员会安在重庆市西郊群山之中的金刚坡下赖家桥。许多文化名人都来到金刚坡下赖家桥附近安家落户,如田汉、阳翰生、冯乃超、画家司徒乔、高龙生、张文元、李可染以及傅抱石等。“1939年4月始,傅抱石及全家居住于沙坪坝金刚坡下民居中,此后7年零6个月里,他一直在这里创作和生活。”沙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h3> <h3>岑家院子目前的房主名叫岑远谋,老人家今年79岁。“我的祖父叫岑荣光,是傅抱石当时的房东。”老人回忆,傅抱石来这里居住的时候,她还经常帮他研墨,看他创作山水画。后来离开重庆的时候,傅抱石还给他们赠送了一幅画。不过,那时候保存条件差,画被虫啃成了渣渣。</h3> <h3>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在初到重庆的一年里,因为政治部的工作没有展开,傅抱石有了一个全力画画的机会,并利用这一时机,创立了自己的画风。同时,他又开始了美术史论的研究,以期通过学术研究来论证“中国美术的精神,日本是不足为敌的”,从一个侧面鼓舞了抗战时期国人的信心。这一年,傅抱石看到日本的《改造》杂志上发表了横山大观的一篇题为《日本美术的精神》的文章,对其中有“圣战”的言论十分不满,撰写了《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的必胜》,鲜明地提出“中国美术是‘日本美术的母亲’”,并指出中国美术有三种伟大的精神:“第一,中国美术最重作者人格的修养;第二,中国美术在与外族、外国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时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国美术的表现,是‘雄浑’‘朴茂’,如天马行空,夭娇不群,含有沉着的、潜行的积极性。这三种特性,扩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战上,便是胜利的因素。”这一时期,傅抱石还编著了《明末民族艺人传》,同样表达了傅抱石胸中的民族气节。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作品,分为人物画和山水画两部分。人物画主要表现历史上的影响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石涛,同时也以古代优秀诗篇为创作的题材,如《琵琶行》、《长干行》、《唐人诗意》、山水画以《夏山图》为代表。1942年6月,傅抱石创作了《屈子行吟图》。画面上,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行走于浩淼的烟波上,似乎可以听到屈夫子惊天地、泣鬼神的吟咏,表达了“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的主题。郭沫若称这幅画和历史剧《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为此画赋诗,成为一时的美谈。</h3> <h3>2017年6月,傅抱石《茅山雄姿》在拍卖会现场以1.45亿元起拍,1.625亿元落槌,加佣金1.87亿元成交,同时2016年此前备受瞩目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以1.6亿起拍,经过6分钟的竞价,由场外买家通过电话竞得,最终以2亿元人民币落锤,外加15%的佣金 最终成交价2.3亿人民币,创下2016年度的全球拍卖记录,追平2011年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页》(八开)创造的2.3亿的记录。</h3> <h3>印章高4.9厘米,印章底部直径2.8厘米,厚0.2厘米。</h3> <p class="ql-block">网上搜索他刻铜印的故事,相当艰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