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镜头下的宕昌岁月变迁

黄爱平

<p class="ql-block">  一百年沧海桑田。1925年4-5月,一个叫约瑟夫•洛克的美国植物学家、探险家从四川进入甘肃陇南,计划到甘南、青海去考察。在陇南,洛克一行于1925年4月1日从文县碧口进入甘肃,4月15日从宕昌阿坞进入定西,其行程共15天。洛克在陇南的足迹和拍摄的许多影像照片,已成为见证陇南社会历史发展的佐证史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及考察途经宕昌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岁月悠悠。今天,当我们踏着他当年拍摄的一组照片的足迹,探寻那些隐藏在宕昌神奇山水之间的秘境与故事时,感受到的是那曾经跨越时空的岁月变迁。洛克在宕昌的5天行程中(1925年4月11-15日),足迹由南到北,贯穿县域全境。他用镜头捕捉了宕昌最美的风土人情和岷江栈道,茶马古道及庙宇建筑,将这份原生态的美丽传递给了全世界。那些在洛克照片中定格的淳朴而热情人们的面容,仿佛告诉我们,一切好像就刚刚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1日,洛克一行往白龙江上游继续前行,在年家村附近,白龙江拐了一个大弯。今日同方向对面坝地已被白龙江水毁少了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  1925年4月11日,洛克从武都向宕昌进发,第一站便在武都宕昌交界处的年家村小息,在白龙江畔趁给骡马饮水及午休之际,他拍下了第一张反映宕昌的照片,并注明白龙江在此拐了个大湾。照片所指的白龙江拐弯的地方就是沙湾新寨村的冲积扇田坝,是当时沙湾有名的河南五寨产粮区。沙湾新寨村有300多年的历史,村内有古城遗迹,据说为驻军守寨,有“先有安家塄,后有新寨城”之说。城内后迁入冯、邱、黄、范姓等人氏,逐步发展为一个新村寨。村前村后有水浇良田千亩,一年两熟,物产丰富,是宕昌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4月的沙湾,可以说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一百年前还完全沉浸在自然原始的美丽之中,让路过的洛克为之陶醉,可谓是宕昌真正的小江南。沙湾本地有诗赞曰:“白龙江畔风景异,河南五寨流金地;新寨辣子鹿川瓜,雅园庄稼一枝花;小麦玉米菜根长,红谷高粱酒芳香;冬无火炉夏不扇,人杰地灵勤为先”。沙湾,古名杀贼桥,历史上的军事交通重镇,明朝以前因在此趁白龙江大桥竣工之际斩杀过反叛的藏民首领而得名,明朝时期在此设杀贼桥驿。明朝进士张鹏有《杀贼桥漫吟》诗曰:“杀贼桥边路,江风白浪旋。旁尘犹覆墩,塞草自抽烟。落日悲山水,西风苦杜鹃。张旌千里望,剑气满秦川。”可见杀贼桥在历史曾是几次平叛反民的地方,清朝时期改为杀贼驿,民国29年(1940年),设西固县沙湾乡。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新寨村的千亩良田也被兰海高速及沙湾服务区占去了大半,横跨白龙江的沙湾杀贼桥也由最初的大木桥,随后变成渡船,再变成铁索吊桥,如今变成现代化横跨大桥,今非昔比。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4月初的新寨村及沙湾镇远眺)</span></p> <p class="ql-block">  4月11日午后,洛克一行继续从年家村北上,经过沙湾杨崖坝、沙湾、上下站,穿过猫山沟然后到上堠子,在下午天黑之前赶到了清水子村歇马住店休息。清水子,甘川道上一个古老羌寨风格的村庄,据村内城隍庙碑记载:清水子城隍老爷俗姓赵,南宋绍兴年间守福津县花年城(今舟曲立节花年村),后辈徒居清水子村。这说明清水子最早以赵姓居住为主,后来成为南来北往官家客商在此休息修整的重要驿站,而逐渐发展成多姓氏的村庄。清水子当时归岷州管辖,一条客栈商业街从村东贯穿到村西,有一里多路,仅骡马歇脚店达二三十家,曾经一度繁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俯瞰如今两河口清水子村及村内城隍庙)</span></p> <p class="ql-block">  洛克一行风尘仆仆,入驻到当时大户人家白家开的歇马店,如今客栈的旧大门尚存,门槛上还留有当年骡马踩踏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一个外国人首次入驻一个村子,还有护送的官兵,这在清水子全村引起一片轰动,全村老少和过往客商纷纷前来观看,非常热闹。入驻后的洛克也被当地的看热闹且纯朴的人们所感动,首先放起了从国外带的洋玩儿留声机,清新的钢琴曲像流水一样从房间传出,人们争相涌动,想目睹一下发出天籁之音的神器,满大街外挤满围观的人们,就连房顶上、窗户里也有不少大人及儿童勾头向下观看,护送的官兵们只好现场维持秩序。洛克抓住这一路孤独之旅难得的热闹场面,赶快架起相机,拍下了这留住历史的四幅珍贵画面。从画面可以看出,4月的清水子村还咋暖还寒,大部分人们还穿着过冬的棉衣,一部分人换成的单衣,但个个眼神都流落出惊奇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1日,清水子村好奇的人们纷纷拥过来一起围观欣赏洛克留声机上播放的音乐。如今洛克曾经入驻客栈旧大门尚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1日,清水子村好奇的人们纷纷拥过来一起围观欣赏洛克留声机上播放的音乐。如今清水子村歇马客栈旧大门尚存。)</span></p> <p class="ql-block">  同时,洛克还被美丽大方的白家女老板的古羌服饰特色所吸引,在房顶上拍下了一张清秀自然的三人照片。据说照片上显示的一对大人为母女俩,她们都穿自己手工制作的大襟衣服,制作非常精美,用红头绳扎起发髻,显得清新自然,精致的耳环尽显古羌藏之风格。年青妇女手中牵着的儿子大约八九岁样子,扎着小辫子,大襟衣服上挂着擦嘴的小手巾,目视旁边的人,足足的一小帅哥。洛克的这一组珍贵照片,反映了100年前当时清水子村的最真实风土人情。巧合的是,我真正拍摄洛克入驻的白家客栈故居时,白家的现在年轻漂亮女主人拉着小儿子从旧大门走出,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赶快说明我的来意,美丽女主人很愉快的拉着她的儿子让我拍照,大户人家的落落大方让人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45年洛克拍摄清水子村妇女与现代妇女)</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洛克在清水子村所拍照片标注为“甘肃岷州清水”,许多人有疑问,应该是“西固清水”才对。经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民国14年(1925年),清水村应该时归宕昌马土司的下旗之前旗所管辖(前旗:今上堠子、清水子,舟曲大坝等村)。当时马土司管辖今舟曲八楞、三角坪、武坪、池干四乡及沙湾部分村庄,民国22年(1933年)改土归流,所属舟曲地方划归原属。宕昌马土司行政管辖又隶属岷州,标注“甘肃岷州清水”符合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1日,清水子村好奇的人们纷纷拥过来一起围观欣赏洛克留声机上播放的音乐。如今的清水子村歇马客栈一条街已发生巨大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  1925年4月12日,洛克一行从清水子村出发,经过两河口,到达化马后,被修建于岷江石崖之上的栈道所惊讶,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化马栈道照片。化马栈道全长1500多米,为三国时邓艾入川所修建,三国兵道标志之一。千百年来,栈道承载了甘川羌道上多少南来北往之人,是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从洛克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100年前的栈道位置还比较高,现在的遗迹因河床升高而变的低了好几米。从当时栈道还可以看出,底下还有一排方石孔,因河床升高不能满足夏季汛期安全通行而重新抬高修建。低的一排石孔现在可能已经被埋于河床底下了,包括山体在百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照片栈道还站有一个路人,看样子年纪不大,腰间扎有腰带,隐约看见还挂着烟袋,这也算化马一带盛产烟叶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2日,洛克一行从清水子村出发,进入了白龙江的支流岷江栈道。如今岷江化马栈道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  通过化马栈道,洛克一行继续沿岷江峡谷北上,一路到达官亭。官亭,原名“接官厅”,是阶州(陇南)与岷州之通道,接待过往官员。当洛克经过有名的邓邓桥三国古栈道时,又被修建于悬崖之上交通要道所惊奇,看着栈道上不断经过的行人和骡马,拍下一张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栈道和观音阁的照片,对后来研究宕昌交通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邓邓桥古栈道据《三国志注》载:魏元景帝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与其子邓忠率大军取道陇西、漳岷,奉命入川灭蜀。他们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邓桥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至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此栈道因邓艾父子所修,便名为“邓邓桥”。清初仕人陈如同路过邓邓桥时有诗赞曰:“束马悬崖不易行,崎岖险道出阴平。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板屋数家喧虎迹,石崖千尺涌江声。前途听说明朝坦,稳卧兰舆梦不惊”。如今,天堑已变通途,邓艾父子当年扎营的地方,后裔们由少变多,已发展成为几个村庄,村名与人名多为邓姓,这里或许已成为邓艾将军真正的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2日,洛克一行经过贴着岩壁修筑的岷江栈道,在悬崖凹入处的角落,还有一座小小的观音庙。如今的国道212线经过邓邓桥)</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洛克经过17年后,民国31年(1942年)甘川公里修通,彻底结束了栈道的历史。又24年后,民国38年(1949年)6月,甘南民变领袖王仲甲从宕昌南阳赴岷县途中,夜宿宕昌官亭观音阁。王仲甲登楼望江,心潮澎湃,不由触景生情,吟诗三首:(一)“观此风景好,音留甘川早;阁名千古秀,夜宿万孽了”。(二)“山石狭狭道道宽,随流过客予惊天。失群孤雁鸣此过,算出甘边第一关”。(三)“青山青崖乱青烟,莲台琼楼半空悬。佛光普照如日永,难道西固(舟曲)有阴山”。当时观音阁建造精巧,气势雄伟,飞阁流丹,别具一格,有“天柱悬灯”之称,甚称“甘川要道上一大奇观”。邓邓桥、观音阁作为历史的见证,从王仲甲在此留宿到官亭解放都留下了红色的革命足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官亭邓邓桥栈道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  1925年4月13日,洛克在宕昌境内行程没有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 1925年4月14日下午,洛克一行到达重镇哈达铺。哈达铺,原名哈达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氐与中原大国贸易交流的集散地之一,是名贵药材当归、党参的产地之一。明代在哈达铺设铺,这里历来商贾云集,物产丰富,被称为“富庶”之地。洛克一行在哈达铺住在关帝庙,并拍下了当时关帝庙围观群众的照片。关帝庙,始建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当时在哈达铺属于比较大庙宇,也是逢年过节给关老爷唱大戏,群众娱乐的地方。关帝庙有大殿、左右偏殿,过厅和前面两层戏楼组成,原建筑毁于“文革”时期,1989年按原貌恢复重建。从洛克所拍关帝庙照片可以看出,他是从正殿前面的院子向外拍出,有很多来看热闹的群众穿过前面的戏楼,来到了过厅前面,中间最前面挤满了小孩,警察护卫人员在维持秩序。过厅的左边放有桌子及洛克的行李,右是古钟,站着一个穿长衫的人,估计是商铺老板,还有一个人蹲下给火盆生火,说明4月中旬的哈达铺还比较寒冷,需要穿棉衣生火取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洛克1925年4月14日入驻的哈达铺关帝庙与现在长征旧址关帝庙)</span></p> <p class="ql-block">  义薄云天关帝神。就在洛克离开哈达铺10年后,即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哈达铺,在哈达铺经过短暂的休整,根据香港大公报发现陕北红军的消息,9月22日下午,党中央毛主席在关帝庙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哈达铺,因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中国革命的重要决策地而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红军长征哈达铺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4月15日,洛克一行继续沿哈达铺秋沫河北上。一路经过阿坞,最后从各竜沟前行,翻越2600多米的黄河和长江分水岭领峰,到达岷县地界。阿坞,属藏语地名,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曾被吐蕃长期统治。明成化年间,阿坞人士张锦考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张锦之子张潜,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布政左参政。张锦之父张善因教子有功,被朝廷晋封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卒后,朝廷予以厚葬,今墓碑存。在明代嘉靖年间,阿坞西固人士庞参将受巡抚都御史于敖(岷州人)委派,回家乡筑阿坞城保家安民,现古城遗址犹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阿坞古城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洛克在宕昌阿坞与岷县麻子川交界的岭峰拍摄了宕昌地界最后一张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4月的宕昌阿坞还比较寒冷,刚刚不久下了一场大雪,各竜沟两边的山坡还是一片白雪皑皑,阳面的地理雪已经融化,有两个干活村民在挖地,看见洛克拍照,都站了起来,被洛克定格在了瞬间。洛克从宕昌离开后,经定西岷县再到甘南卓尼进行考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5年4月15日,洛克一行到达陇南宕昌至定西岷县分界点岭峰,这里是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海拔在2650米。如今地形略有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  百年沧海桑田。洛克在宕昌拍下的一组照片,如同历史的笔触,在古羌的版图上勾勒出一幅幅岁月的画卷。可曾想,一百年前经过的岷江栈道、茶马古道已天堑变通途,国道、高速、铁路穿境而过;经过的村庄已由原始落后变为和谐美丽新乡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约瑟夫·洛克(1884年-1962年)简介:美国人类学家、探险家、植物学家、中国纳西文化研究学家。从1922年起到1949年离开,洛克曾六次到中国,深入到滇、川、康、甘、青及西藏东部一带民族地区活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考察岁月,对当地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2年12月8日,洛克在夏威夷因病逝世,享年78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爱平,男,甘肃省作协、摄协会员,有多篇文学摄影作品发表于报刊网络,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