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故道川到嘉陵水</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文/阿蛮</span></h5> <h5> <font color="#333333">“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font></h5><h5>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短短数语,记录了一个与神鸟凤凰相关的传说故事。这只神鸟飞过的地方,就是陕西宝鸡(古名陈仓)的三座历史名城——岐山、凤翔、凤县。</h5><h5> 把这几座古城连接起来的道路,古名故道,其北段亦名陈仓道。故道颇长,不仅完整翻越秦岭,还与嘉陵江携手并行,历经陕、甘、川三省,既丰富又复杂,满载历史沧桑。</h5><h5> 陈仓道从渭河之滨起步,由北向南翻越秦岭。第一道关隘大散关,为兵家必争之地,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战争记录,著名的“暗渡陈仓”故事便发生在这里。</h5><h5> 公元前206年,各地义军联手推翻秦朝统治。以最强实力消灭秦军主力的项羽,宣布自立为西楚霸王,另立刘邦为汉王,管辖秦岭之南的巴蜀地区。</h5><h5> 最初“汉王”只是个空名,巴蜀之地并不包括汉中。刘邦听从张良之计,贿赂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他劝说项羽将汉中地划给了汉王。</h5><h5> 刘邦在汉中站稳脚跟后,拜韩信为大将军,很快得到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当年八月,刘邦采萧何、韩信之计,派将军周勃、樊哙带领一支兵马,修好前不久烧掉的栈道,做足了走褒斜道进攻咸阳的表面功夫。一边与韩信亲率汉军主力,以不示声张的方式,走故道,出散关,进击陈仓,奠定了最终战胜项羽、一统天下的基础。这就是“暗度陈仓”之战的历史意义。</h5><h5> 四百年后,诸葛亮率蜀汉大军经秦岭故道出征北伐,不过结局却令人失望,<font color="#333333">“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font>(《三国志·诸葛亮传》)</h5><h5> “散关”其名,来自西周散国。著名国宝级文物散氏盘就出自散国,盘中铭文提到的“周道”,即陈仓故道。</h5><h5> 尽管严肃的史笔通常缺少战争进程的细节,但其所记载的两次大战本身,以及后来的南宋抗金、拒蒙之战,已然在故道与大散关刻下历史巨痕,并为后登关山的人们留下无限想象空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h5> <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秦岭大散关分水岭,左南右北,</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font color="#9b9b9b">青龙代表长江,黄龙代表黄河</font></h5> <h5> 陆游的诗句极可能来自实感,他在陕甘川故道上留下的大量诗篇可作旁证。不过他来的时候可能天气不好,秋风阵阵,道阻且长。他是如何爬上秦岭大散关的,想象不出来。而我由班车载着过大散关,也真实体验了行路之难。</h5><h5> 由宝鸡陈仓区往南进入秦岭,公路标高陡然提升,路侧树立的18块警示牌及连续出现的18道上坡急弯,让人头晕脑胀心跳加速。终于到达秦岭分水岭,班车由此转向秦岭南坡,接着又是急弯下坡,真正领教了秦岭之险与故道之难。不过,这段长约15公里的急弯下坡之后,班车驶过一座公路桥,道路即刻平坦下来。</h5><h5> 这座桥有个颇响亮的名字——东河桥。桥南村庄亦名东河桥村。东河是哪条河?陕西凤县一幅历史导览图给了我提示,东河就是故道川。《水经注》说明了其来源:“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h5><h5> 这里所说“大散岭”,即位于古陈仓县的秦岭西部山脊,包括大散关、分水岭、代王山,都在大散岭范围,故需在“散国之岭”前加个“大”字。故道川的上游今名东峪河,简称东河,其发源段叫东峪沟。故道川、东峪河、东峪沟,河的名称因水量大小而变,越到上游,水量越小,这是自然规律。</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故道川示意图(凤县博物馆)</font></h5> <h5> 今天,人们在东峪河上架起了第一座干线公路大桥,从宝鸡越秦岭而来的汽车驶过东河桥后,可在沿河公路上快速南行,去往凤县、两当、徽县、略阳、宁强,之后进入广元、阆中、南充,最终到达重庆。这条古名故道川的河,今名嘉陵江。</h5><h5> 从东河桥村出发,溯东峪河而上,我的踏访目的地是秦岭代王山嘉陵江源。</h5><h5> “嘉陵江源”的说法出现得很晚,北魏《水经注》甚至连“嘉陵江”一词也没有,在名称上最接近的是“嘉陵道”和“嘉陵水”,且只出现了一次——“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h5><h5>这里的“汉水”,非今日汉江,而是指嘉陵江干流。此外《水经注》说得最多的是西汉水、故道水和白水,三者都是让“汉水”成为一条大河的主要水源贡献者。而这也是《水经注》留给后世的又一个争议谜题:西汉水、白水、故道水,谁是嘉陵江的正源?</h5><h5> 在《水经注》里,西汉水初名漾水,源自甘肃天水嶓冢山(今名齐寿山)。白水今名白龙江,源于岷山北麓,在广元昭化镇汇入嘉陵江,全长500多公里,为嘉陵江所有支流的第一长度。而故道水虽然长度小于白水和西汉水,却古来为人熟知,最迟到北宋,人们已将其视作了嘉陵江正源。</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陕西凤县境内嘉陵江上游一景(阿蛮摄于2023)</font></h5> <h5> 故道水究竟有何魅力和玄机?在东河桥村住下的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返回秦岭分水岭,去寻找代王山东峪河的源头。</h5><h5> 秦岭分水岭也是嘉陵江源头景区入口。景区颇大,实际由两条河谷与水源保护森林组成。嘉陵谷代表嘉陵江、长江水系,神沙谷代表渭河、黄河水系,标志性意义明显。</h5><h5> 嘉陵谷是东峪河上游所经峡谷的称谓,北宋《元丰九域志》指出了其对嘉陵江的重要性:“大散关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h5><h5> 峡谷河床有一处梯级跌落式瀑布,由整体浅褐色花岗岩构成。长近百米的巨石河床,经受百万年水流冲刷,始终不改其刚强性格,没有变成窄沟或深潭,终成这条规模颇为宏大的“千里嘉陵第一瀑”。瀑布水柔似绸缎,湍湍流淌,与巨岩河床激荡出一曲美妙的天籁之乐,“嘉陵谷”得其所哉。嘉者,美也。</h5><h5> 景区道路沿河谷一路爬升,到代王山观日台,海拔已由1500米提升到2450米。观日台视野开阔,气象万千,秦岭诸山历历在目,近在眼前者便是海拔2598米的代王山。</h5><h5> 代王山下方,东峪沟林箐间,一片不大的水面将阳光反射过来,十分耀眼。仿佛接到一纸盛情邀约,不由自主地赶去。汽车已不能至,徒步而进,山林苍翠,花草葱郁。沿湖边小径上行,赫然而见一块巨石,上书“嘉陵江源头”几个大字。才知心心念念那么久的母亲河源头,已经真实到可以跪拜亲吻了。</h5><h5> 石碑右侧,源头小溪汩汩流淌,水量微漾,清澈至极。这源头活水让我感受到一条河的伟大,就来自无数这样的涓涓细流,自然,纯净,漫无目的而又不约而同执着前行,直到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以至大海。不免激动难抑,拿起照相机,蹦跳着一阵狂拍。</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嘉陵江源头(凤县代王山东峪沟)</font></h5> <h5> 又想自拍留影,四处张望,寻找合适方位。石碑处地面不宽,退不开身,欲跨溪拍照,看准水中一石踏上,不料石头却是松的。我一下摔倒水中,四仰八叉如猪八戒过流沙河。幸而人未受伤,只是鞋、裤全湿,衣湿多半,手上拿着的单反相机全没水中。赶紧站起身收拾,把相机擦干,试着拍照,已无反应。换电池、存储卡,再试,仍无声响。只好罢了,依靠手机拍照留念,衣衫水痕斑驳,头发乱七八糟,也不在意了。</h5><h5> 我在母亲河嘉陵江边长大,跟那里的江水从小亲近,游泳、放滩、打水仗,任性玩耍,无所不至,母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呢。今日来到她的出生地,母亲似乎也有心开个玩笑,让我以孩提时代的方式与她亲近,水源之痕由此铭刻在心。</h5><h5> 不知道北魏郦道元有没有过我这样的体验。从《水经注》对故道水的描述看,他大概没有去过水的源头。原因不难猜想。相较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等秦岭名山,代王山东峪沟遥远偏僻,人迹罕至,很久以来都是一片处女地,保持着自然的原生态。正如一首唐诗所言:</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唐·孟贯《过秦岭》</font></h5><h5><br></h5><h5> 这并不是说郦道元对故道水不够重视,或对嘉陵江寻源知难而退。事实上这位中国水文化的开拓者,对故道水的记录,已经为后世人们寻访厘清嘉陵江源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线索。</h5><h5> 《水经注》在“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之后,紧接着,便将故道水的流向做了描述,所涉及的古代地名与水名十分丰富。诸如故道城与故道水、广香交与两当溪、秦冈山与尚婆川等等,每个名称都有故事。郦道元这时就像个传统说书人,常常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又像一个结构主义小说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有时难免概念重叠,互相渗透,读起来很得费点劲。但与实地踏访对照阅读,却也增添了不少探索的乐趣。</h5><h5> 譬如故道水,在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县、徽县,各自河段尽管都有不同的称谓,如东峪河、两当水、尚婆川,却都可称为故道水。再进入陕西,到略阳县就不同了,“汉水”和“嘉陵水”成了主角。原因在于嘉陵江流经略阳时,纳入多条大水量支流,故道水之名亦在此结束,之后即由“汉水”担任了嘉陵江的主流叙事。其演变脉络大略如下:</h5><h5><br></h5><h5><font color="#333333">建安水又东北,</font></h5><h5><font color="#333333">径塞峡……其水出峡,</font></h5><h5><font color="#333333">西北流注汉水。</font></h5><h5><font color="#333333">汉水又南入嘉陵道,</font></h5><h5><font color="#333333">而为嘉陵水。</font></h5><h5><font color="#333333">汉水又东,径武兴城南,</font></h5><h5><font color="#333333">又东南与北谷水合。</font></h5><h5><font color="#333333"> ——《水经注》卷二十</font></h5><h5><br></h5><h5>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建安水、塞峡、嘉陵道、嘉陵水、武兴城。弄清楚地名和水名的位置,嘉陵江上游名称的演变脉络就一目了然了。</h5><h5>建安水,在《水经注》的全称为建安川水。甘肃省《西和县志》记载,建安水发源于西和县河口乡铁古坪,向西南流到礼县蒙张村注入西汉水。塞峡也在西和县,今名大湾峡。</h5><h5> 这里的古今差异在于,《水经注》说的是建安川水经塞峡流注于“汉水”,在此之前,该书曾指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漾水”为西汉水的源头。而今天从天水齐寿山(嶓冢山)发源,经甘肃礼县、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略阳县汇入嘉陵江的整条河,都叫西汉水。即是说《水经注》是把“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那个“汉”分成两段来叙述的,源头地区称为西汉水,之后才叫了汉水。</h5><h5> 我到略阳实地踏访西汉水终点,从县城沿嘉陵江上行,经徐家坪到桑树梁,看到了西汉水与嘉陵江两江汇景观。当地乡民习惯把西汉水叫做西河,一座钢混结构大桥横跨西河河口,而大桥碑记仍以中国地图上的正式名称,标注为“西汉水大桥”。</h5><h5> 西汉水大桥建成于2003年,全长127米,桥面宽8米,造型颇具现代感。桥下江水也很奇妙,呈三种颜色,西河水较浑浊为褐黄色,嘉陵江(古称故道水)更清澈为深绿色,两江汇流的浅水部分为浅绿色。三条水纹线因无行船干扰,十分明显,让我想起夏季的重庆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两江汇一清一浊的奇特景观。秦岭山区的嘉陵江与川江原来也如此相似,真是山水相连,同一血脉。</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西汉水入嘉口,左为西汉水,右为嘉陵江</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阿蛮摄于陕西略阳2023)</font></h5> <h5> 我所看到的秋季西汉水,水量与嘉陵江正流相当,实为嘉陵江水量的重要贡献者。如果是洪水季节,流量还可能大于嘉陵江。因此才有郦道元《水经注》将其作为嘉陵江正流介绍的断语:“嶓冡导漾,东流为汉。”此所言之“汉”,即由漾水、西汉水、汉水串连起来的嘉陵江。</h5><h5> 《水经注》接着一段描述,“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则为嘉陵江得名的争论提供了一个选项。在《水经注》之前,“嘉陵”二字只在《华阳国志·汉中志》里出现过一次,但不是指河流,而是武都郡下的嘉陵县。这是我所知“嘉陵”这个美丽的名词,出现在史籍中的最早记录。</h5><h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与县相当,譬如《水经注》叙述过的阴平道,但南北朝时期,并没有一个名为“嘉陵道”的县,后来也没有。郦道元在这里所说的“嘉陵道”如果不是指的县,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道路,如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故道之类。</h5><h5> 距《水经注》成书时间最近的一部唐代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在介绍兴州所属县时三次记载了“嘉陵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了描述:</h5><h5><br></h5><h5><font color="#333333">嘉陵水,经(顺政)县南,去县百步。</font></h5><h5><font color="#333333">嘉陵水,去(长举)县南十里。</font></h5><h5><font color="#333333">杨君神祠,在(顺政)县西南二里嘉陵水南。</font></h5><h5><font color="#333333">山上即杨难当神也,土人祠之。</font></h5><h5><font color="#333333">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兴州</font></h5><h5><br></h5><h5> 唐代兴州顺政县,同时也是州府所在地,即今陕西略阳,古名武兴。《元和郡县图志》载,南北朝时期杨难当侄子杨文弘建立“武兴国”,即以此地为国都。公元553年西魏改武兴为兴州,隋代为顺政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兴州,“州城,即古武兴城也。”</h5><h5> 长举县(元朝裁撤并入略阳)在兴州北部,今略阳县西北与甘肃徽县东南一带。顺政和长举两个地方都在嘉陵江边,亦即古代的故道川。即是说,在故道水进入兴州后,《水经注》接着即按先前叙述的惯例,将兴州段故道水叫作了嘉陵水。</h5><h5> 需要说说杨难当和氐人。历史上,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四川西北,即西秦岭以南地区,为氐人聚居地。“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史记·西南夷列传》)</h5><h5> 公元四世纪,氐人先后建立了成汉、前秦、后凉等政权,其中以苻坚为皇帝的前秦最为强大,不仅成功逐鹿中原,还一度威胁到东晋的生存。假若没有东晋大都督谢安、前将军谢玄力挽狂澜,在淝水之战打败苻坚大军,中国的民族史极有可能是另一种版本。</h5><h5> 公元394年,前秦覆亡,追随苻坚的将军杨定回到陇南,重召旧部建立后仇池国(西晋杨茂搜曾割据陇南,史称前仇池国),自称仇池王。</h5><h5> 公元429年,第五任仇池王杨难当大刀阔斧治理内政,训练出一支强悍的白马氐军,先后击败西秦叛军、夏国赫连定、南朝宋益州军,占领上邽(天水)、关城(阳平关)、葭萌(昭化),一度占据汉中。鼎盛时期的仇池国南起今四川广元,北至甘肃天水,西自青川、平武,东达汉中、成固,几乎控制了整个嘉陵江上游地区,后来成为北魏的一个藩属国。</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杨难当仇池国疆域图(青川县博物馆)</font></h5> <h5> 公元464年,杨难当去世,北魏追赠谥号曰“忠”。之后,杨难当的后裔相继建立了武兴国(今陕西略阳)、阴平国(今甘肃文县、四川平武)。公元580年阴平国被北周司马大将军杨坚消灭。阴平氐人四散逃离,融于各地人群,自上古延续下来的氐族在华夏大地消失。而氐人原居地的人们则一直保留着祭祀杨难当的传统,将其称作杨君神。</h5><h5> 陕西略阳为嘉陵江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化遗产,除了代表氐人文化的杨君神祠、江神庙,出现更早也更著名的,是被誉为“汉碑三颂”之一的《郙阁颂》。</h5><h5> 郙阁,本为故道武都析里段(今略阳)临江高崖一处驿站类的行人歇脚亭阁,下有小溪通汉水(嘉陵江)。春夏季节小溪涨水,栈道毁坏,商旅行人受阻。东汉建宁五年(172年)。时任武都郡守李翕派衡官掾(汉代管理山林水道的地方官职)仇审率众修治栈道,建析里桥以利行人。当地百姓感念其功德,在析里崖壁刻石记其事,题为“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简称《郙阁颂》。 </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汉隶《郙阁颂》(清道光冯云鹏《金石索》,</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原碑藏略阳灵岩寺)</font></h5> <h5> 《郙阁颂》不仅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保存下一件汉隶精品,也为嘉陵江流域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考古学贡献。开篇所记“惟斯析里,处汉之右”,确证了公元二世纪嘉陵江的称谓就是“汉”或“汉水”。同时把地名“析里”的方位也做了准确记载。“处汉之右”是按河水顺流方向确定的,右岸即嘉陵江西岸,正符合该刻石本来位置。现收藏处灵岩寺在嘉陵江东岸药崖峡。《郙阁颂》同时把汉代的职官制度、武都官员的作为、民间社会生活,以及汉代官民行文惯例等都做了准确记录,让今人对这条母亲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h5><h5> 在郦道元所处的南北朝及至后来,人们对嘉陵江的认知仍是不断变化的,嘉陵江上、中、下游各段亦有不同的称谓。直到公元八世纪,“嘉陵江”一词才正式出现在《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志》等唐代典籍里。</h5><h5> 北宋以后,随着嘉陵江航道不断开通,“嘉陵江源”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以西汉水注入古嘉陵水,沿故道水向东北方向的自然延伸,把大散关和代王山嘉陵谷推介给世人。“大散关,地势隘险,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江所出。”(北宋《元丰九域志·附录》)</h5><h5> 我所见最早标示“嘉陵江”名称的古代地图是北宋《九域守令图》,其选择的地点正是古凤州梁泉县秦岭一侧。而地图上一些早已为人熟知名的地名——两当、河池、兴(州)、阴平等等,正是古代氐人生活之地。</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北宋《九域守令图》中的嘉陵江</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标出了秦岭源头位置,</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尽管其时“嘉陵江源”概念尚未出现</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明嘉靖《扬子器跋舆地图》标示的嘉陵江源</font></h5> <h5> 这两幅分别绘制于900年前和500年前的地图,着实让我惊讶不已。其准确的方位描述形成的嘉陵江流域图景,与我踏访所得实际印象非常接近。不能不由衷赞赏古代学人深入实地踏勘的吃苦耐劳精神,更钦佩他们超越时代技术限制的空间感和全局视野。这幅地图告诉我们,在唐宋时期,以故道水为发源地的嘉陵江概念已经形成。而最迟到明代,秦岭凤州嘉陵谷为“嘉陵江源”已经被人们,包括官方广泛认可。</h5><h5> 2011年10月22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汉江、嘉陵江河源考证座谈会纪要》,以“充分考虑历史传承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准确量算河长、流域面积等河流天然特征值”等综合因素得出结论:</h5><h5>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代王山东峪沟为嘉陵江正源。</h5><h5> 一千多年过去,今人还能循着《水经注》的指引,找到上述地名和水名对应于今天的地方,探寻嘉陵江水流渊源,解开各种历史之谜,真是妙哉!</h5> <h5>作者简介<br>阿蛮,本名卢延辉,中国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荣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依仁巷》《解手》《逆神》《纪年绣》及长篇历史文化散文《宁厂》《三峡古镇》《佛经密码》《洛阳伽蓝酷译》《渝城九章》等十余部作品,曾获重庆市文学艺术奖、全国梁斌小说奖、首届嘉陵江文学奖等。 <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