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国后历次作战_炮击金门作战

姜贵成

<p class="ql-block"><b>炮击金门作战</b></p><p class="ql-block"><b>第一阶段为1958.8.23-1959.1.7.</b></p><p class="ql-block"><b>第二阶段为1960.6.17-19日。</b></p><p class="ql-block"><b> 炮击金门作战、是指1958-1960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据守福建省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惩罚性的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战争的起因:</b>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加强对台军事援助。在这个条约的策划阶段,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于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两次炮击金门,表明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立场。<b>美国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庇护下,叫嚣“反攻大陆”,不断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破坏。1958年夏季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金门炮火打击,并作出作战部署,任命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叶飞为作战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金门岛的地理位置:</b>金门岛于厦门以东, 距大陆最近处约2公里。距台湾约200公里,大金门岛面积为124 平方公里, 金门县城位于该岛西部。小金门岛面积为15平方公里。此外, 尚有大担、二担等几个小岛。</p> <p class="ql-block"><b> 战前金门岛的状况:</b>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构成坚固筑垒地域。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部,胡琏为司令,辖6个步兵师和特种兵部队共8.5万余人,其中有炮兵31个营又2个连,火炮380门。</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美国出兵侵略黎巴嫩,制造了中东事件。台湾当局企图趁火打劫,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于7月17日下令其陆海空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连日组织军事演习,出动飞机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侦察挑衅,一些高级将领到金门、马祖活动,还从金门岛上炮击福建沿海村镇,福建沿海天空乌云密布。</p> <p class="ql-block"><b> 解放军的作战准备:</b>从美蒋1954年准备签订《协防条约》以来,党中央、毛主席一直高度关注台海地区的动态,作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策,海军、空军、炮兵及福州军区迅即调动部队,调整部署,进行了积极的备战。加强福建前线的军事建设,修建一批空军机场、海军港口和其他战备工程,新修了鹰潭至厦门铁路。</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政治委员叶飞根据总参谋部电示,上报了炮击金门的作战方案。完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适当时机对金门实施惩罚性大规模炮击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 解放军参战兵力:</b>至8月中旬,福建前线部署了地面炮兵36个营、海岸炮兵6个连共450余门火炮,海军高速炮艇4个中队、鱼雷快艇3个大队、猎潜艇2个大队共90余艘舰艇,空、海军航空兵9个团又2个大队、1个中队共200余架飞机。</p><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7月29日~8月22日,航空兵进行了4次空战,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基本上夺取了金门岛上空的制空权。</p> <p class="ql-block"><b>  第一阶段作战:</b>1958.8.23-1959.1.7.</p><p class="ql-block"> 褔建前线部队对金门岛实施了七次大规模的炮击,对金门岛实行了全方位的封锁,<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予了国民党军以有力的惩罚。</span></p><p class="ql-block"><b> 第1次炮击: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30分,</b>随着前线指挥员发出“开始突击”的命令。一串串红色信号弹凌空升起,福建前线部队430余门大炮,奉命对金门国民党军指挥机构、炮兵阵地、仓库等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炮击。虽然守军炮兵还击,但很快被压制下去。2万6千余发炮弹顷刻间从不同方向落到金门北太武山国民党军阵地上。金门岛立即陷入一片烟雾和火海之中。<b>这次炮击共持续两个多小时,击伤大型货轮1艘,击毙、击伤国民党军官兵600余人。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和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在炮击中即被击毙,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来岛视察的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也受轻伤。岛上的有线通信网完全被炮火破坏,指挥中断。首次炮击,达到了预定的突然性要求,收到了奇袭之效。</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第2次炮击,1958年8月24日</b>,解放军一面继续炮击金门,一面出动海军舰艇打击海上目标。在海战中击伤国民党军大型运输舰“中海”号,击沉4千吨的“台生”号。解放军海军损失鱼雷快艇一艘。经两次大规模炮击,金门岛基本被封锁。金门炮战发生后,国民党紧急向美国求援。美国迅速集结飞机430余架、舰艇60余艘向台海增兵。并于9月7日开始为国民党军向金门岛运输物资的军舰护航。</p><p class="ql-block"><b> 第3次炮击,9月8日,</b>因美国军舰护卫国民党军舰向金门运输物资,人民解放军向金门岛发起第三次炮击,5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17万发,轰击金门重要军事目标和停泊在金门料罗湾的舰艇,击沉、击伤满载弹药、物资和人员的登陆舰各1艘,迫使护航的美国军舰仓皇撤至“外海”。</p><p class="ql-block"><b> 第4次炮击,9月11日</b>,实施炮击3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5万余发,摧毁岛上军事设施10余处,击伤运输机1架,正在料罗湾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运输舰和护航的美国军舰慌忙逃离金门海域。</p><p class="ql-block"><b> 第5次炮击,</b>9月19日,美国军舰为国民党运输舰护航又侵入金门海域,<b>中央军委遂决定20日恢复炮击</b>,发射炮弹8800余发,击中国民党军运输舰3艘、大型货船1艘、运输机1架、阵地观察所10余处。</p> <p class="ql-block"> 经过1958年9月的三次炮击,毛主席已判断出蒋介石有意拖住美国。但美国无意卷入这场战争的意思,于9月下旬,提出让台湾当局减少金、马驻军或撤出金、马。换取台海永久“停火”,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b>为粉碎美国这一阴谋,扩大美、台矛盾,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于10月5日决定实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针</b>。1958年10月6日,党中央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b>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b>10月13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命令》,<b>炮击也改为单日打、双日不打。</b>到10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b>“今后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炮。</b>”从此正式进入“单日打,双日不打”的阶段。后来发展为每逢节日也不打。<b>实行象征性的单日打炮,是为了反对美国的“停火”阴谋和蒋介石拒绝谈判的顽固态度,表示战争仍然存在;双日不打,实际上是取消封锁,有意让国民党军固守金门。</b>是为了将美蒋继续拖在金门、马祖这根“绞索”上,不能脱身。并向国民党台湾当局和广大台湾军民表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b style="font-size:18px;">台海斗争也从以军事为主,转向以政治和外交形式为主的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 第6次炮击,1958年11月3日</b>,为反对美国国务卿访台,干涉中国内政,再次向金门炮击警告,炮击前向金门军民作了广播预告。</p><p class="ql-block"><b>第7次炮击,</b>1959年1月3日,金门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向大嶝岛滥施轰击,炸死托儿所儿童31人,炸伤17人。为惩罚其罪恶行径,<b>福建前线炮兵于1月7日实施第七次大规模炮击</b>,击中金门炮兵阵地12处、观察所15个。</p><p class="ql-block">至此,福建前线部队<b>第一阶段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83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零炮射击。并进行13次空战、3次海战,共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摧毁其大批军用设施。给予国民党军以有力惩罚,金门岛已被完全封锁起来。</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阶段:1960.6.17-6.19.</b></p><p class="ql-block">1960年6月中旬,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高调宣布访问台湾。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笑着说:<b>“礼尚往来嘛,艾森豪威尔要来,就让他去宝岛做个客好了,我们也送点礼物迎客,我看就送7万发炮弹吧。”</b></p><p class="ql-block"> 6月16日下午5时,我军福建前线司令部发表了《告台、澎、金、马同胞书》,<b>宣称:为表示伟大的中国人民对艾森豪威尔的蔑视和鄙视,我们决定,在6月17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台湾的前夕,和6月19日离开台湾的时候,在金门前线举行反美武装示威。</b>这次武装示威炮击行动,是由刘培善中将、周世忠少将负责组织指挥,使用35个炮兵营,共420门大炮参加。</p><p class="ql-block"> 6月1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访台当日,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迅速将炮口指向金门地区。当指针指向 20时05分时,火力急袭开始,各个阵地上发出隆隆炮声。发射炮弹逾1.5万枚,重创多处设施,致其财产损失惨重,彰显了中央政府的严正态度。</p><p class="ql-block"> 炮击于21时25分暂停,金门守军为了应付场面,只向莲河地区打了28发炮弹,似乎等于施放“礼炮”以示还击。至23时整,我军按照预定计划又继续炮击了40分钟方结束。之后,敌炮阵地向我还击,炮弹也是打在滩头及旷野里,又是一次“礼尚往来”。</p><p class="ql-block"> 6月18日艾森豪威尔乘专机抵达台湾,重申美国对国民党政府“请放心,美国将坚定支持你们,不会轻易放弃盟友。若共军进犯,美国定会采取军事行动”的立场。</p><p class="ql-block"> 6月19日6时30分~7时40分,8时30分~9时40分,我炮兵部队,为“欢送”美国总统离开台湾,进行了两次炮击,共发射炮-弹3.8万。<b>第二阶段的炮击未出现人员的伤亡。但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分裂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b>1958年前,中央原先的方针是分两步走:先收复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沿海岛屿,再争取解放台湾。</b></p><p class="ql-block"> 美国既然介入台湾海峡,又想脱身金、马岛。<b>毛主席就偏偏不让美国脱身。那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守住金、马!美国只要支持蒋介石一天,那就一天也脱不了身。</b></p><p class="ql-block"> 从继续全面封锁金门岛,到“打而不登,断而不死”,这样一个看似作战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毛主席在台湾问题上的重大政策调整:<b>把蒋介石继续留在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上,暂时不收回,今后争取一下子收回这些沿海岛屿、澎湖列岛和台湾。</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1961年12月中旬起,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稳定,不主动打击金门国民党军的指示,只在单日以宣传弹进行射击。</b>金门方面的国民党军基本上也以宣传弹回击。这种互打宣传弹的炮击一直持续到1978年年底,达17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交,美国政府和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共同防御条约》即告终止。</b>同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b>《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b>。<b>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的炮击即告停止。</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炮击金门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一、1958年炮击金门作战是国共内战延续的重要军事行动,也是冷战背景下中美博弈的关键事件。美国试图把台湾问题“国际化”,推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b>炮击金门以军事行动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理主张,明确反对任何分裂领土的企图。迫使蒋介石政权在“独立”与“依附美国”之间做出选择。蒋介石拒绝美国提出的“金门撤军”要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实上党中央将矛盾焦点转向了中美对抗。</b></p><p class="ql-block"> 二、炮击金门是冷战格局下的中美战略博弈‌,测试了美国对台承诺的虚实‌性。美国在炮击期间虽派舰队介入,但避免直接参战,不愿为“外岛”卷入全面战争。<b>中共以“单打双不打”的策略,将军事行动转化为政治宣传。通过“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战术,既维护主权,又避免与美直接冲突。</b></p><p class="ql-block"> 三、<b> ‌炮击金门强化了“反帝反分裂”的意识,凝聚了国内民众爱国热情。也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下“武力威慑”与“和平呼吁”并行的对台策略。以军事压力遏制分裂,以政治对话争取统一。炮击金门后,两岸形成“不战不和、不统不独”的默契,金门成为“一个中国”的象征性纽带。炮击金门,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b>实际上,后期的炮击,其实更具象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