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吴哥窟穿越之旅 2024.12.18—12.24

刚刚

摄影--潇潇、刚刚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至24日,随摄友团来到柬埔寨。</p> <p class="ql-block">本次穿越之旅,主要瞻仰强盛时期吴哥等王朝留下的吴哥文明——众多古寺、遗迹(暹粒的吴哥窟、巴戎寺、塔普伦寺、圣剑寺、巴肯山、女王宫、崩密列等)。</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王国(英语:the Kingdom of Cambodia),君主立宪制国家,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分别与越南、老挝、泰国接壤。人口约1676万人,柬埔寨语,首都金边。</p> <p class="ql-block">国旗上的吴哥窟图案</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是中南半岛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公元1世纪开始,柬埔寨王国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时期,其中9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最鼎盛时期,国势臻盛,文化灿烂,创造了闻名的吴哥文明。</p> <p class="ql-block">到了15世纪中叶,柬埔寨进入黑暗时代,国家持续衰弱,印度教文化被完全取代,核心人口逐渐流失,全国陷入混乱。</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从上海乘MU759,近4小时到达金边,后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屋顶泳池</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房顶俯瞰周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从酒店出发,下午到达“水上浮村空邦鲁”。后入住暹粒酒店(住三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水上浮村空邦鲁</b></p> <p class="ql-block">空邦鲁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东南方向约30公里处,紧邻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这里的水位因季节变化显著。</p> <p class="ql-block">萨里洞湖</p> <p class="ql-block">旱季(11月至次年5月),湖水面积大幅缩小至 2,700–3,000平方公里,湖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补充下游水量。 </p><p class="ql-block">雨季(6月至10月),受湄公河洪水倒灌影响,湖水面积迅速扩张至 1万平方公里以上。</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水上浮村空邦鲁(Kampong Phluk)是位于洞里萨湖(Tonlé Sap)畔的特色水上社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吸引着游客。</p> <p class="ql-block">雨季(6-10月):湖水上涨,村庄被水淹没,形成“水上森林”,房屋以高脚楼或浮船形式存在,居民需乘船出行。 </p> 旱季(11-5月):湖水退去,露出泥地,部分区域可步行或骑摩托车通行。 <p class="ql-block">房屋多为竹木结构,涂刷鲜艳颜色,底层架空以应对水位变化。雨季时,房屋仿佛漂浮于水上;旱季时,高脚柱裸露,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居民主要为柬埔寨本地人和越南裔无国籍难民,后者因战争滞留,以捕鱼为生,生活条件艰苦,缺乏电力和清洁水源。</p> <p class="ql-block">经济主要依赖渔业,部分家庭在湖上养猪,少数通过旅游业(如划船游览、手工艺品销售)获取收入。</p> 水上商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乘座观光船</b></p> <p class="ql-block">游客需在入口购买门票,由当地渔民驾驶船只穿过村庄,进入广阔的洞里萨湖。途中可观赏水上学校、教堂、医院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坐小舟,水上森林探索</b></p> <p class="ql-block">租用小船穿梭于淹没的密林中,感受“树海”奇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湖上观日落</b></p> <p class="ql-block">日落观赏,湖面日落是最大亮点。</p> 登上观日落船只 <p class="ql-block">空邦鲁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观察柬埔寨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窗口。其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和未被过度开发的原生状态,为游客提供了深刻的文化体验。</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旅游攻略</b></font></h1>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早起拍吴哥窟(小吴哥)日出,上午入王城观巴戎寺等,下午继续参观吴哥窟(小吴哥)及日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吴哥窟(小吴哥)日出</b></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凌晨4点半,从酒店出发,不久就到了小吴哥,穿过护城河,在荷花池边静静等待着……,可惜太阳公公没有出现。</p> 在荷花池旁 <p class="ql-block">柬埔寨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小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以北约6公里处,是吴哥古迹群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宗教建筑。 </p> <p class="ql-block">12世纪初(约1113–1150年),由高棉帝国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主持修建。 </p> <p class="ql-block">最初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14世纪后逐渐演变为佛教寺庙,至今仍是佛教圣地。 </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柬埔寨国家的象征,是国旗与国徽的核心图案,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回酒店吃好早餐后,上午游览王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吴哥王城</b></p> <p class="ql-block">1992年王城与吴哥窟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高棉帝国巅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王城(Angkor Thom,又称大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以北约8公里处,紧邻吴哥窟(小吴哥),是吴哥古迹群的核心区域。 </p> 王城 <p class="ql-block">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约1181–1220年),由高棉帝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主持建造。</p> <p class="ql-block">王城是高棉帝国最后的都城,政治、宗教与军事中心,面积约9平方公里,鼎盛时期人口超百万。 </p><p class="ql-block">王城以佛教为主导,融合印度教元素,体现阇耶跋摩七世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的历史转折。</p> 王城平面图 <p class="ql-block">城墙由红土砌筑,高8米,周长12公里,四面各有一座宏伟的城门(东侧另有一座“胜利门”)。 </p><p class="ql-block">城门高20米,顶部为四面佛塔,两侧列有54尊“搅动乳海”神话中的天神与阿修罗石像。 </p><p class="ql-block">护城河:宽约100米,象征宇宙的边界,兼具防御与宗教寓意。</p> <p class="ql-block">核心建筑群</p><p class="ql-block">1. 巴戎寺(Bayon)</p> <p class="ql-block">2. 巴方寺(Baphuon): </p><p class="ql-block">11世纪建造的印度教神庙,后改建为佛教寺庙,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拼图式考古修复项目。</p> 修复过程中经历战火,导致修复失败。 <p class="ql-block">3. 空中宫殿(Phimeanakas):</p> 皇家祭祀与天象观测场所,传说塔顶曾有九头蛇精化身女子与国王相会。 <p class="ql-block">4. 战象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p> 国王检阅军队、举行庆典的观礼台,长350米,浮雕以战象、神兽与皇家仪仗为主题。 <p class="ql-block">5. 癞王平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名称源于平台顶部一尊无性别的“癞王”雕像。</p> 6.十二生肖塔(庙塔) 位于战象平台对面,由沙岩红石垒砌的建筑。 <p class="ql-block">游览最佳路线:从南门进入,依次游览巴戎寺→巴方寺→空中宫殿→战象平台→癞王平台,全程约3-4小时。</p> <p class="ql-block">大吴哥的建造标志着高棉帝国从印度教向佛教的转型,阇耶跋摩七世以佛教理念重塑国家意识形态。城市规划:轴线对称布局、水利系统(水库、沟渠)与宗教建筑融合,展现古代高棉人的工程智慧。15世纪因战争迁都金边后逐渐荒废,19世纪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重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大吴哥是吴哥文明的灵魂所在,其恢弘的废墟不仅诉说着帝国的辉煌,更揭示了宗教、权力与民生的复杂交织。穿行于斑驳的石雕与参天古树间,游客既能感受“高棉的微笑”的永恒宁静,也能触摸到一个古老文明从鼎盛走向沉寂的沧桑脉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巴戎寺</b></p> <p class="ql-block">大吴哥的象征,以54座佛塔上216张巨型“高棉的微笑”石雕面闻名,面容融合阇耶跋摩七世与佛陀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巴戎寺平面图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 </p><p class="ql-block">三层回廊结构: </p><p class="ql-block">第一层:外围回廊长1.2公里,浮雕描绘高棉百姓的市井生活、战争场景与神话传说(如占族与高棉的水战)。 </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内层回廊以佛教主题浮雕为主,部分区域保留印度教神像改造痕迹。 </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中央主塔高45米,周围环绕佛面塔群,象征佛教宇宙观中的“须弥山”。</p> 进口 正面 <p class="ql-block">巴戎寺位于吴哥王城(大吴哥)中心,是吴哥古迹群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寺庙之一。 </p><p class="ql-block">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约1190–1220年),由高棉帝国君主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主持修建。</p> 正面左 左侧 <p class="ql-block">浮雕:下层回廊刻画市井生活、战争场景与神话故事,被誉为“高棉帝国的世俗史诗”。</p> <p class="ql-block">浮雕细节生动,如市场交易、斗鸡、产妇分娩等场景,被誉为“高棉帝国的社会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宗教背景:最初为大乘佛教寺庙,融合印度教元素,象征帝国从印度教向佛教的信仰转型。</p> <p class="ql-block">吴哥王城的核心建筑,以“高棉的微笑”石雕闻名于世,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标志性景观:高棉的微笑</p><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37座(原为54座)石塔,每座塔顶四面均雕刻高约3米的巨型佛面,总计216张面孔。</p> <p class="ql-block">面容融合佛陀的慈悲与阇耶跋摩七世的肖像特征,象征“佛王一体”的统治理念。 微笑表情平静深邃,无论从何角度凝视,佛像双目仿佛始终与观者对视,被称为“东方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是吴哥文明的灵魂之作,其微笑佛面不仅承载着古代高棉人的信仰与艺术追求,更成为柬埔寨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p> 下午,再次来到小吴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吴哥窟(小吴哥)</b></p> <p class="ql-block">先来个集体照</p> 前广场 七头蛇——保护神 荷花池 小吴哥示意图 <p class="ql-block">外围环绕190米宽的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围墙长1.3公里,宽1.5公里,形成矩形空间。<br></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内院全景图(来之网上) <p class="ql-block">中心寺庙:三层回廊式建筑,逐级上升至中央塔(高65米),代表印度教宇宙观中的须弥山。暹粒市的建筑不超过65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回廊:长达800米的浮雕长廊,刻画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及高棉历史场景。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浮雕艺术:被誉为“石壁上的百科全书”,尤以“搅动乳海”“天堂与地狱审判”“毗湿奴化身”等场景闻名。</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回廊:以千佛廊闻名,现存数百尊佛像(部分被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顶层):象征天堂,需攀爬陡峭阶梯登顶,俯瞰全景。</p> <p class="ql-block">建筑技术:采用砂岩精密堆砌,石块间无黏合剂,仅靠重力咬合;塔顶莲花蓓蕾造型体现高棉美学。</p> <p class="ql-block">从印度教神庙转为佛教寺院,浮雕中可见两种宗教元素的融合(如佛像覆盖原印度教神像)。</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建造标志着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国力与信仰凝聚力,后因战争与迁都逐渐被丛林淹没,19世纪由法国探险家重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建造之谜:如何运输数百万块砂岩、具体建造周期与劳工规模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其宏大的规模、精妙的宗教隐喻与艺术造诣,展现了高棉文明的辉煌。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史诗,吸引着全球游客与学者在此追寻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夕阳西下</b></p> <p class="ql-block">着柬埔寨传统服式</p> <p class="ql-block">也来一个</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皇家浴池日出、圣剑寺、达松将军庙、塔普寺及巴肯山日落。</p> <p class="ql-block">凌晨四点半早起,拍皇家浴池日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皇家浴池日出</b></p> <p class="ql-block">皇家浴池吴哥古迹群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意义而闻名。位于吴哥窟以东约1.5公里处,靠近班提色玛寺和塔普伦寺。</p> 千年等待 <p class="ql-block">10世纪晚期,由吴哥国王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主持修建,后由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完成。</p> <p class="ql-block">最初为皇家沐浴和宗教仪式的场所,水池可能象征印度教中的“圣湖”,供王室成员净化身心。</p><p class="ql-block">现存主体为一座巨大的砂岩平台,东西朝向,长约700米、宽约300米,中央曾有小岛(现仅存基座),现在水面下。</p> <p class="ql-block">九头蛇——象征皇家</p> <p class="ql-block">平静的水面倒映朝阳,被誉为吴哥地区最佳日出观赏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圣剑寺</b></p> <p class="ql-block">圣剑寺(Preah Khan)是吴哥古迹群中规模宏大的寺庙之一,融合了佛教与印度教元素。位于吴哥城(Angkor Thom)东北方约2公里处,曾是皇家活动的重要场所。12世纪末,由吴哥国王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为纪念其父亲而建。</p> 平面示意图 通往寺庙有四条路,在寺庙的门口立着数尊手拿长蛇搅动乳海的众神与阿修罗,在东西两边,有一列长的砂岩石莲花墙,而莲花上曾经有佛像,但在湿婆派主持时,他们被毁坏。 进出口 第一道门 <p class="ql-block">最初为佛教寺院,供奉观世音菩萨(Lokeshvara),后融入印度教元素。曾作为佛教大学,容纳千名僧侣与学者,兼具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功能。</p> <p class="ql-block">电影《古墓丽影》曾在此取景,其迷宫般的通道成为游客探秘热点。</p> <p class="ql-block">据传寺庙中供奉过象征吴哥王权的“圣剑”,寺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寺院规模宏大,其长方形的围墙长800米、宽700米。呈长方形,占地约56公顷,四道同心回廊环绕中央圣殿,象征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圣剑寺曾藏有数千颗宝石,19世纪法国探险家发现时,部分雕像眼部仍镶嵌宝石。</p> 红沙岩墙 <p class="ql-block">巨树根系与建筑共生,形成“树寺一体”的独特景观(类似塔普伦寺)。</p> <p class="ql-block">寺庙西侧有一座罕见的双层石柱建筑,学者推测可能是古代藏经阁或王室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达松将军庙</b></p> <p class="ql-block">达松将军庙(Ta Som)是吴哥古迹群中一座规模较小但极具特色的佛教寺庙,以其与自然共生的景观、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神秘的历史背景而闻名。</p> 塔门 <p class="ql-block">建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吴哥国王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寺庙四周被茂密的卡波克树(绞杀榕)环绕,形成独特的“树寺共生”景观。</p> <p class="ql-block">四座塔门分别位于东西南北方向,东、西塔门保存较为完整,东塔门被一棵巨树的根系完全包裹,形成标志性的“树包门”奇观。</p> <p class="ql-block">达松将军庙虽不及吴哥其他大型寺庙恢弘,但其残缺之美、自然与建筑的共生,以及精妙的雕刻艺术,使其成为探索高棉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塔普伦寺</b></p> “微笑”塔门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Ta Prohm)是吴哥古迹群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寺庙之一,以巨树与废墟共生的奇观闻名于世,被誉为“自然与文明的永恒博弈”。</p> <p class="ql-block">与自然的共生奇观: 卡波克树(绞杀榕)与 木棉树的巨型根系穿透建筑,形成“树抱石”的震撼景象,尤以西门入口的“树根之门”最为著名。 </p><p class="ql-block">树木与废墟的纠缠被刻意保留,成为吴哥遗址中自然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因电影《古墓丽影》在此取景,成为全球游客探秘吴哥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寺院位于吴哥考古公园内,吴哥窟以东约1公里,属于吴哥小圈游览路线的重要景点。邻近茶胶寺(Ta Keo)和吴哥王城(Angkor Thom),与圣剑寺、塔逊寺等共同构成阇耶跋摩七世时期的寺庙群。</p> <p class="ql-block">建于1186年,由吴哥王朝最伟大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为纪念其母亲而建,原名“Rajavihara”(皇家寺院)。最初为佛教寺院,后因宗教变迁部分区域被印度教改造。</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占地约650米×1,000米,由五道同心回廊环绕中央圣殿,象征佛教宇宙观。 东、西主塔门保存较完整,藏经阁、中央圣殿及附属建筑散布于丛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曾作为佛教大学,供养12,000人,包括僧侣、舞者与工匠,并拥有大量珍宝。 </p><p class="ql-block"> 15世纪吴哥衰落后逐渐被丛林吞没,19世纪由法国探险家重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巴肯山</b></p> 巴肯山上下山、巴肯寺示意图 <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9世纪末(约公元907年),由吴哥王朝的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下令建造。</p> <p class="ql-block">作为吴哥王朝的首都中心寺庙(当时首都从罗洛斯迁至吴哥),象征印度教中的“须弥山”,是国王祭祀和巩固王权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寺庙建在山顶,呈五层阶梯式金字塔形,高约65米,四周有108座小型石塔环绕(现多已损毁)。</p><p class="ql-block">顶部平台原有一座中央塔,现仅存基座,周围四角曾有四座小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标志吴哥建筑从早期砖石结构向砂岩建筑的过渡,是吴哥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部分门楣和石柱保留印度教神话雕刻,但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巴肯山因视野开阔,成为吴哥地区最著名的日落观赏点之一,可远眺吴哥窟主塔和热带丛林全景。</p> 观日落 <p class="ql-block">  眺望小吴哥</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女王宫、崩密列</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女王宫</font>​</b></h1> <p class="ql-block">女王宫(Banteay Srei):位于暹粒市东北约25公里处,是吴哥古迹群中距离市区较远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于公元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五世时期),是吴哥王朝早期的印度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女王宫”,但它并非王室宫殿,也非为女性建造。名字可能源于其精致的雕刻,被后人推测为“女人的城堡”(Banteay Srei在高棉语中意为“女人的堡垒”),或与寺庙中供奉的女性神像有关。</p> <p class="ql-block">寺庙规模较小,但布局精巧,中心区域有三座塔殿,供奉湿婆神和毗湿奴。</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采用独特的红色砂岩和红土建造,在阳光下呈现温暖的粉红色调。</p> <p class="ql-block">极尽繁复的浮雕闻名,细节保存完好,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p> 主题包括印度教神话、守护神、花卉纹饰等,雕刻深度和立体感远超其他吴哥寺庙。 <p class="ql-block">寺庙曾长期被丛林掩盖,20世纪初由法国人发现并修复,其原色砂岩的修复技术成为文物保护典范。</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崩密列</b></h1> <p class="ql-block">崩密列(Beng Mealea)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具神秘色彩和探险氛围的遗址之一,被称为“吴哥窟未被发现前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位于暹粒以东约40-50公里,车程约1.5小时。(参观时避免进入未开发的丛林,柬埔寨部分区域仍有未排除的地雷。)</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建于12世纪吴哥王朝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时期,最初为印度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寺庙完全未被修复,保留着坍塌的巨石、被树根缠绕的墙体以及散落的浮雕,展现了吴哥遗迹被发现时的原始状态。</p> <p class="ql-block">与吴哥寺(Angkor Wat)规模相当,拥有宽阔的护城河和相似的布局,但完全被丛林覆盖,难以窥见全貌。</p> <p class="ql-block">游客需在废墟中攀爬断墙、穿越狭窄通道,甚至借助电影《虎兄虎弟》拍摄时搭建的木质栈道(后成为主要游览路线)探索。</p> <p class="ql-block">卡波克树(蛇树)的根系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树石共生”的奇观,阳光透过树冠洒在苔藓覆盖的石块上,光影交错,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自由活动,晚上00.15—05.20乘MU760航班到上海,旅程结束。</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酒店旁寺庙</font></b></h1> 七头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