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夏花绚烂正逢时 </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箐华</h5> <h5> 小满后雨水特别丰沛,灌浆籽粒散发出成熟的清香。听屋外雨滴,有些急切地读樊家勤老师的长篇小说《夏花绚烂》——情注高考。正临近高考。清楚记得,他递书时诚恳的面容,我像接一颗滚烫的心。<br> 六月。寒窗苦读十余载的一千多万莘莘学子参加高考,人生最关键一搏,跳龙门。门外至少有两千多万人翘首守望。两种形态的生命极致时刻,碰撞同一季节,让这个季节显得格外隆重而倍受注目。倒计时冲刺高考的标语一改往昔的剑拔弩张,淡然成钟。<br> 书中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的文字,俨然是父亲的手笔。以一个家庭为叙事主体,记录一对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最关键的高考时刻竭尽全力、保驾护航的切身经历。<br> 作者从2004年萌生创作念头,次年动笔。前后十余年思考。其间,年年对高考的关注,积累大量有血有肉的素材,笔尖流淌出的都是真情实意的小家故事。反映的是家庭,映照是社会全景图。可见,他对高考题材触摸,如何拿捏尺度,非常慎重。<br> 全书分十五章,每章有小节。一个小节就是一个小故事,牵扯人心。从第一章“同一起跑线”到十三章“等待考分”,每一章环环相扣,令人紧索其下,读来亲切而自然。全书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条分理顺,笔触细腻,娓娓道来。没有刻意谋篇布局、抽丝剥茧的神秘,就只是讲述特定时期一个家庭主体围绕一个中心的生活状态。<br> 第二章里,即将高考的儿子要买电脑,家里先是不赞同后妥协。儿子热衷玩起游戏,夫妻焦虑万分,重话不敢说,说轻不顶事。急呀!儿子体检肺部查出阴影,家里阴云笼罩,食不甘味;儿子脸上急热长包块,身上发疹,大人孩子心焦意乱;儿子手机被抢,心神不安,无心上课,弄得父母好言相哄,编一谎言;班上换老师,儿子与同学力争抢老师回来;集体宿舍住不惯要到外租房等等问题,事事小事,却件件让人牵肠挂肚,影响着一家人的心律节拍。以儿子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br> 第八章有个小节叫“深夜行动”:王琳想到如果风扇一直开着,怕把儿子吹凉了,便起床想去关。志远想起插头是临时拉到门外的,就对妻子说:“去门口把插座拔掉就行了。”志远认为穿拖鞋走路有响声,又叮嘱妻子:“不要穿拖鞋,赤足去。”王琳便光着脚,轻手轻脚的,像做贼一样,屏住呼吸,左手压着插座,右手捏着插头,右手试着往上扯。她感觉扯不出来,又不敢用力过大过猛,怕弄响插座,惊醒儿子,便稍稍加大力气,轻轻摇了摇插头,这才扯了出来。她把插头轻轻放下,蹑手蹑脚返回主卧室,摸了摸额头,感到流出了毛毛汗。这些细节描写,让人读来动容。可怜天下父母心。</h5> <h5> “准备志愿”一章,写家庭分工:父亲尹志远任“情报部长”兼心理和学习辅导老师,妻子王琳当后勤部长。为了让儿子考上心仪大学,弄明白如何填志愿及录取规则,他专门跑院校招生办,使用手段,给自己贴金,才掏套出真心大实话。想读心仪的大学,志愿必须是“重点批”“一般批”“专科”均填那个学校,填第一志愿,否则,滑落。多么关键的档口。还有“志愿级差”“专业级差”的区别。何为专业级差?每个学子可要记住,书中有详细介绍。中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网站,上一年访问咨询点击率上亿次。数据说明,高考牵动多少人的心。<br> 读这本书,也激活了我脑海里过往的记忆及些许体会。曾经也有家人悬心掉胆的日子,为孩子学习成绩焦虑万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选校时瞻前顾后、拿不准方向焦头烂额;反复对比也无方向可比时,揪心万般的煎熬。去看星星看天空看远方飘渺的诗意,看云霞看蓝天看草原上下天光,听马头琴柔弱无骨的琴声都无法抚平内心的焦虑。如何消解现实中坡坎?那是从匍匐地面开始的追求啊。意境是开在空气里的花朵,风来雨来挡不住。它只负责灵魂铸造让内核坚韧起来,不倒下不极快的枯萎,那怕摇摇欲坠。<br> 就像西汉古书《列女传·邹孟轲母》中记载“孟母三迁”的故事。她为了孟子能更好地学习,不受外界干扰,不惜搬一次搬二次家。孟子有一次逃学贪玩,被母亲知道,她折断劳动工具织布的机纾来教育孟子,非常决绝地告诉他:不好好学习不行,否则,如机纾被折断。这里的折断应该是指人生的大好前途会因现在的不努力而断送。<br>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孟母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早期一位女性教育启蒙者,智者。她生存的环境是奴隶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集权制成立,人才得到广泛重用,知识改变命运,有文化很重要。孟母以她的远见卓识,站在开化教育前沿,作出了非比常人的举动,堪称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有方。<br> 《三字经》有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递一个道理:家教是人生之初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孟子从小接受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母亲成功将儿子的兴趣转移至学习上,自幼培养了他的专注力和意志力,拥有良好的品行,增加了他的自信心。《荀子·修身》阐述:“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自恶也。”优秀品行的加持不断激励孟子,使他后来成长为战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孟母的故事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数千年来代代相传,华夏珠玑。<br> 如今,陪读陪送陪伴,都与这流传几千年的故事或多或少有着极其深远的渊源。望子成龙,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梦想,都不失为助推社会前进中的优质力量。只是条件局限,很多家庭难以搬几次家而己。但陪读大有人为。<br> 同事孩子小升初,举家租房三年。初升高,获得保送,欢腾激励,再次举家陪读,租房紧挨学校。妈妈的妈妈累得汗流浃背,说辛苦没有白费。三代人奋力拼搏,托举在底座的是老人。家非家,客非客。是喜还是忧?绝不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能在人生关键时刻掉链子。家长的觉醒势不可挡。只要条件允许,父母一千个愿意背后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宁死不凑合。<br> 想起一部喜剧电影《抓娃娃》,以夸张的手法探讨家庭与育儿主题,展现当代家庭教育中多个层面的问题,揭示出教育的误区与挣扎,引发了公众对“吃苦教育”的讨论。影片获得十九届长春电影节金鹿评委会大奖。获得了关注,引发了讨论,电影获得新的蓬勃的生命力影响力,就有多种可能转化。<br> 此外,再分享一个小插曲。有位朋友报怨,说初中生都听不懂话。怎么讲?极端高温后,学生返校。老师交待,领书依次排队。人多书多,地方窄。可他们仍然一窝蜂上,全不听招呼,书哗然倒地,乱了。我笑笑说,他们在家是宝贝,嘴上说要,东西就递到手上,要耐心多提示几次。公共秩序认知能力需要多次强调,要共同遵守。这个信息似乎与高考相关不大。但本人认为同属教育链上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高考学子,未来可期,国之栋梁,若无吃苦耐劳、自主自强的精神,四肢不勤,怎堪大任?<br> 在阅读《夏花绚烂》时,强烈感觉到一个家庭在供养一个高考学生时所付出的艰辛,可谓九牛二虎之力。从孩子踏入中学的那一天,就利剑高悬。除了吃喝拉撒,均无一例外的谈资都是与高考有关的话题。就差用绿皮书。<br> 书中的主人公是位优秀学生,名列前茅,生活方方面面父母替他作主,递到手上。为什么冠名为“小皇帝”?国人的独生子,居六成之上,享 受家里的优越爱待。随着鼓励多生政令放开,“小皇帝”的含金量应被稀释吧,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应该会逐渐增强,假以时日,好梦可期。<br> 正如著名评论家斯原先生说:“强烈感到有一门学科虽然不在任何学校教授,但实际上已成了全社会的一门共同学科,只有学好、实践好它,学生才能最终升入大学;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胜出;家长、亲属才能在望子成龙的梦想中使其切之心稍安;有关部门才能在这一重要领域完成其承担的领导、管理、服务、保障职能,这就是不是学科的学科——高考学。”<br></h5> <h5>作者简介<br>箐华,本名王箐华,重庆市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理事,出版散文集《百鸟朝凤》。</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