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探寻之旅——见证千年文化的滁州

毛传桅

<p class="ql-block">  滁州市古称涂中、清流、新昌,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境内早在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置更迭频繁。隋末一度废州为县,至唐初复设滁州。此后历经1400多年演变,滁境建置虽代有变迁,但滁州之名一直沿袭。清康熙六年(1667年),滁境改属安徽省。民国初年,改滁州为滁县。滁州是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滁州古为吴头楚尾,六朝时为京畿之地,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和“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吴风楚韵,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因东晋元帝司马睿王号封而得名,地处滁州市西南,城山一体,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是“天下第一亭”醉翁亭的所在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从曹操故里亳州驱车出发,行程360多公里,开车行驶了4个多小时抵达滁州琅琊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景区的游客中心大厅</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是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琅琊山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的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琅琊山拥有两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滁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有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琅琊山景区,分布有醉翁亭、南天门、同乐园、野芳园、琅琊寺、深秀湖等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  千年醉翁亭,这五字系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欧阳修诞辰千年之庆时所书。</p> <p class="ql-block">  一篇《醉翁亭记》不含标点402个字,将古典散文之美体现到了极致。在很多人眼里,散文中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与之媲美外,再无其它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写此文时,欧阳修38岁,正任滁州太守,官职不大,而且是被贬至此。所以虽然此文强调与民同乐,但其实他是日日以酒消愁愁更愁。“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两句,将“乐”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但真的读懂了此文就会发现,其实它是满纸辛酸泪。</p>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也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此亭始建于宋代庆历六年(1046年),是欧阳修到滁后新交的好友、琅琊秘境的住持僧智仙所建,为亭取名的是欧阳修,他以自己的别号“醉翁”作为亭名。</p>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是苏式飞檐亭阁,雕梁画柱,全木卯隼结构,十六根立柱支撑亭顶,飞檐翘角,歇山式,青瓦亭面,吻兽伏脊,南、北框门,青砖铺地,中间四根立柱悬挂着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还有当地书法家吴伯初书写薛时雨的楹联一幅。</p>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在建成之初只是一座孤亭,后人仰慕欧公,陆续增建的解酲阁、积馨斋、冯公祠、保丰堂、二贤堂、宝宋斋、酴醾轩等,构成了琅琊山核心景观——八亭九院的醉翁亭建筑群。园内是水中有亭,亭中有水,园中有园,景中有景</p> <p class="ql-block">  二贤堂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滁人为纪念曾知滁州的两位太守王禹偁和欧阳脩所建。王禹偁字“元之”,宋初文学家,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刚直敢言著称。他同欧阳修一样,在滁州任过职,并曾为滁州人民造福。因其人品、性格、文章、经历,都与欧阳修有相似之处。堂内现有二贤塑像,玻璃柜内存放有欧阳修手迹照片和欧阳修的作品。两边山墙悬挂着“醉翁亭记”和“朋党论”木刻条幅。</p> <p class="ql-block">  同乐园的园名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之意,分东西两院,两院以亭廊相隔,动静相宜。“欧阳公馆”为欧阳修纪念馆中的主建筑,馆内匾额“一代文宗”由欧阳修后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题写;正中塑有欧阳修塑像一尊,高近3米,四壁悬挂着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的人生精彩片断,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世人面前。这里展示了历代书法大家苏唐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祝枝山、文徵明、张瑞图书写的真、草、隶、篆《醉翁亭记》碑刻,另外还有朱穆之、萧娴、沈鹏、范曾等当今名家的题词碑刻,也是中国最全的《醉翁亭记》主题文化景观碑廊。</p> <p class="ql-block">  欧梅树 ,全国四大寿梅之一,欧阳修亲手栽植。1045年,北宋文坛领袖、时任河北路都转运按察史的欧阳修,贬官滁州做太守,为滁之山水所动,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和众多散文、诗集。千年文化遗存“梅、亭、泉、石、碑”堪称镇山之宝,特别是欧阳修手植“欧梅”,是我国现今尚存的四棵千年古梅之一。 “欧梅”树高8米,华盖约50平方米,有四枝主干。每年3月15日前后开粉色花瓣,果为独特的杏梅类,味苦酸甜,食之清醒,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流连古梅树下,仿佛穿越千年的岁月,让人心驰神往。古梅亭、影香亭错落有致,别有风韵。虽值暮年但年年开花的古梅更让游人流连忘返,每年全国各地赶来一睹“欧梅”芳容的游客络绎不绝,看后无不为其顽强的生命力所倾倒。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曰:‘此蔽于老生常谈耳,欧梅陈黄其才不俊’”。</p> <p class="ql-block">  古梅亭原名梅瑞堂,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赏梅而建,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亭匾上的“古梅亭”三个字是象形文字,看中间的“梅”字,是不是像一个人嘴里含着梅子被酸的在流口水呀?</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菱溪石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挖掘考证并命名保护的,欧阳修、米芾、苏舜钦等宋代文人先后为之吟诗作文,是目前国内极为罕见的有确切历史记载和实证的晚唐遗石。2019年9月荣获“赏石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示范遗存”称号。</p> <p class="ql-block">  解酲阁不仅是琅琊山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融合了文学、书法、建筑艺术的文化载体,其名称与设计均寄托了文人“醒世”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宝宋新斋收藏宋代珍宝之处,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内墙壁镶嵌两块巨石碑刻,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轼所书正楷字体,碑高2.36米,宽90厘米,每字约10厘米见方,字体内外兼修、浑厚华丽、端庄凝秀,神韵飘逸。因欧阳修之文、苏东坡之字,同于一碑之上,实为古迹中金石之瑰宝,故被后人誉为“欧文苏字双绝碑”。“宝宋斋”旁有滁人为纪念和感谢冯若愚、冯元飚父子保护“欧文苏字”而建的砖木结构瓦屋三间,名为“冯公祠”。</p> <p class="ql-block">  影香亭建于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改亭名“影香”。意为坐在亭中既能赏亭北古梅,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亭对面两侧院墙壁上镌刻明末吴兴人尹梦壁题写“寒流疏影”,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书“翠积清香”。</p> <p class="ql-block">  意在亭原名“皆春亭”,飞檐翘角,顶盖四周饰有花纹。明代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南京太仆寺卿毛鹏建造,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重建并改名,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趣。亭周凿石引水,建宽约一尺、深约八寸渠水,九折八回,弯曲绕亭,环亭流淌。为仿晋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描绘的“曲水流觞”所建。</p> <p class="ql-block">  琅琊山拥有两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特别是七块唐代的摩崖和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为稀世珍宝)和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  在让泉处听潺潺的流水声,就可感受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述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的意境,前方青石板砌成的两个方池,池方约三尺,池深约二尺。泉水从池中流淌,终年不涸,清澈如镜,掬而饮之,甘甜滋润。泉上竖立的楷书“让泉”碑刻,由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让泉从不干涸,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莹如玻璃”,又被称为“玻璃泉”。</p> <p class="ql-block">  闻闻戒师塔,座落于滁州醉翁亭山道北侧山坡上,距醉翁亭约二百米。坐北面南,四周绿树环绕。</p> <p class="ql-block">  该塔由三部分组成:塔座、塔身、塔刹。塔基为青石雕刻而成,上刻有莲花宝座浮雕。塔座为砖砌呈圆形。塔身为密檐式砖砌,共七层,象征佛教七级浮屠,正六边形,第一层嵌有《龙兴寺闻闻戒师塔铭》碑刻一块;第二、四、六层绘有莲花、牡丹等花卉;第三、五层嵌有砖雕;第七层嵌有一砖雕“佛”字,塔刹用青石雕成葫芦形。全高约15米。塔上有碑文一块,记载了滁州龙兴寺的兴衰,为研究滁州佛教史提供了实物史实。塔为砖石结构密檐式古塔,亦为滁州仅存的一座塔,其中石雕砖雕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蹊云径这条小径隐藏在茂密的林木之间,仿佛一条通往仙境的天路。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小径两旁,古树参天,绿意盎然,时而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沿途你还可以欣赏到各种野花的盛开,闻到清新的草木香气,听到鸟儿的歌唱,这些都将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此外,天蹊云径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据传,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流连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当你走在这条小径上,或许可以感受到那份悠久的历史气息,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吟咏之声。</p> <p class="ql-block">  南天门是琅琊山东南制高点,上有“琅琊阁”、“会峰亭”等古建筑群。 琅琊阁高24米,共七层,地下两层、地上五层。琅琊阁因山势而建,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看,它有三层;从南面看,它有五层。阁每层呈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样式,阁顶用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阁上角梁处皆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每当晴空丽日,登阁远眺,西北群山逶迤,匍匐脚下;东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部长江如带,浩渺东去。而雨后初晴,受地形山势和小气候环境影响,琅琊阁上又可常见“山市蜃楼”。如今,南天门景区和琅琊阁,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美好的传说故事,成为滁州地区著名的赏月场所,每到中秋时节,滁州地区十里八乡的群众便会携老扶幼、呼朋唤友,来到这里赏中秋明月、品月饼佳酿。</p> <p class="ql-block">  从醉翁亭西南方上行一公里便是琅琊古寺。</p> <p class="ql-block">  净手泉</p> <p class="ql-block">  琅琊寺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法琛所建。当时李幼卿和法琛和尚将寺庙草图呈报代宗的前一夜皇帝梦中在一寺庙礼佛,第二天见到图纸,皇帝大喜,说与梦中寺庙一致,所以当即赐名“宝应寺”,意为“皇帝的梦应验了”,宝应也是代宗皇帝的年号,所以琅琊寺从建寺之初,就是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琅琊寺天王殿登山台阶的左侧,有高8米的“汉白玉观世音像”耸立在绿树掩隐之下。</p> <p class="ql-block">  后宝应寺改名为“敕赐琅琊山开化禅寺”,清朝嘉庆年间,皓清律师,将寺名改为“敕赐琅琊山开化律寺”,佛教有一个宗派是专门研究、行持和传授戒律的“律宗”,又称南山宗。律师,就是精研戒律的法师,琅琊寺从皓清律师开始至今,代代都有律师。1915年,达修律师重新修建开化律寺,后因山名被称“琅琊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无樑殿正门朝南,殿高三丈二尺,整个大殿用砖石垒成。正门有五个拱形砖石卷门,门额上有砖刻的浮雕龙、凤、狮图案。整座殿是砖石拱形结构,内有石柱数根支撑,没有一根木梁。</p> <p class="ql-block">  深秀湖景区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景区由深秀湖、清风明月楼、蔚然亭组成。“深秀湖”“蔚然亭”,其名都出自《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深秀”“蔚然”就在其中。亭、湖都位于琅琊古道边,湖水来自琅琊溪,水面面积约6000平方米,清澈透底,湖中有:九曲桥、湖心亭,游客可泛舟湖面,仰观青山,俯视绿水;岸边有水榭亭台,轩廊石矶,青山如黛。</p> <p class="ql-block">  滁州以“亭文化”“醉翁文化”为灵魂,兼具军事重镇的厚重与江南水乡的灵秀,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典范。通过法治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滁州正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成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魅力之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