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絮语】“蜀牛望月”

汪海

<h3>  我收藏有两方纹饰题材极为相似的蜀砚。一方是菜花石砚,另一方是穆坪石砚,成砚年代都在清中晚期,同样在砚池中雕一水牛回头望月,大概都是取“犀牛望月”的寓意。菜花石砚和穆坪砚同为蜀中名砚,故我将这两方砚放在一起,戏称为“蜀牛望月”砚。<br><br>  菜花石砚产于成都以西80公里的花水湾及西岭雪山山涧之中,即今大邑县花水湾镇和西岭镇一带。菜花石是蛇纹石的一种,坚硬细腻,有玉质感,因其石色黄绿相间,像春天油菜花一样,故得名菜花石或菜花玉。<br>  穆坪石产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宝兴县,这里是汉藏交界地区,古代属于穆坪土司统治的地盘。宝兴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也在该县境内。穆坪石绚丽多彩,有碧绿、庶红、灰墨多种。常见有水波纹,文理妍美,似洮河石,也有似眉纹、水波纹歙石的。但玉质感穆坪石强于洮石和歙石。<br>  菜花石砚和穆坪砚盛行的年代都在清代和民国年间。从留存下老砚实物判断,菜花石砚出现的时间更早些,可以追溯到元明。这两种石砚的产地相距不远,大约在二百公里以内,从工艺上看川工特征明显,有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同一区域砚雕工艺的互相影响。</h3> <h3>  <br>  “犀牛望月”是成语,典故出自《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br>  意思是说,因犀牛角生鼻上,望不见月。月亮的影子照在角上,犀牛便以为月亮生在角上,并不知明月在天。比喻所见不全面或认知受限。强调人类对事物理解的片面性,常被用于哲学或文学语境中,警示人们避免以偏概全。后来的寓意又被延伸,犀牛作为独行动物,其望月行为也被解读为孤独却坚定的精神追求,适用于形容不被理解但仍坚守信念的人。<br><br>  “犀牛望月”的寓意也让我想起地方砚收藏圈许多有同好的朋友。我们何不就是那头在砚池中苦苦坚守的“蜀牛”?<br>  一方面我们对许多地方砚的认识都有片面性,我常把这一现象比作“盲人摸象”,现在看“犀牛望月”也是这层意思。<br> 两千年来,中国各地地方小砚种层出不穷,众砚争辉,原来有学者估计全国大约有200–300余种,其中蜀砚就有二十余种。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地方砚种远超过先前的估计,仅蜀砚(包括今天的重庆)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四十余种。但由于历史记载资料甚少,能确定的老砚实物留存缺乏,不能建立标准器,今天我们仍能辩认或能厘的清历史原貌砚种不多,大多的小砚种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以蜀砚为例,今天我们能认识的不过十余种。我们今天对一些小砚种的认识都不过是细枝末节,就像犀角上的月影。所以,我主张不要轻易下结论。<br>  另一方面,我也相信这些坚守是有意义的。就像池中的那头犀牛,只要它不停地转动犀角,就一定能看到更多的月亮真相。在地方砚种收藏研究领域,我们有一帮同好在苦苦追寻,穷根寻叶、追本溯源,不求闻达,但求真相,和跬步,致千里。每个人收藏研究的一小步,都为认清问题上了一个台阶,迈出了接近真相的一步。<br><br> 李白有诗云:“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退休后算是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不为生计奔波,没K P l压力,也不为名利烦恼,更不想去关心什么天下大事。灯下看着这两方“蜀牛望月”砚,胡思乱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