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大明最具家国之念的“泥塑”尚书

山野听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春峰</p><p class="ql-block"> 刘昭,字克明,1425年出生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西隅里(今陕西省彬州市刘家湾一带)。明成化年间工部尚书,卒于1490年,后世称其为“泥塑六尚书”之一。他在明朝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与高尚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 翩翩少年 天赋异禀</p><p class="ql-block"> 彬州民间一直流传着《刘尚书问旋风》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刘昭和他嫂子,两人都夹着一张镰到地里去搂荞麦。从远处来了一股旋风,他嫂子说:“人都说你跟常人不一样,你今天把旋风问得言传吗?”昭说:“那我试试!”他嫂子说:“你吹牛!”昭说:“我没有吹牛。你敢打赌,我就敢问。”他嫂子说:“打赌能行,你把问旋风,人家要是回应你了,我情愿一个人搂这片荞麦,叫你睡着地里都能成。”</p><p class="ql-block">  旋风来了,昭说:“你停住!”接着问:“你是哪里神吗哪里鬼,到哪里干什么去呀?”旋风说话了:“我是煞星。原上有一户人家,掌柜的叫个某某某,盖房着呢。今日逢火,不宜盖房,天帝派我到他人屋里放火去呀。”昭一听那某某人,原来是他一个远房亲戚。就说:“你回去!那人是我亲戚,家境也不好,你一烧叫他怎么活呢?”旋风叹了一声说:“您尚书求情,我给你面子就不去了。”说完,顺着原路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昭一听旋风把他称呼“尚书”,便纳闷自己今后还能进京做官。再一想:“亲戚盖房着呢,怎么没叫我接胡基、和泥呢?过几天消闲了,再去原上走一趟,看他家盖房着火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他嫂子亲眼看见刘昭把旋风给问言传了,吃了一惊:“呀,小叔子你是个啥人物?竟把神鬼能问言传!”到了地里,他嫂子说:“你睡着那里去!我一个人搂荞麦。”刘昭也懒得不想做活,就到地头闭目养神睡觉了。</p><p class="ql-block">  一会,他哥夹着个长把镰来了,一看他兄弟躺在地畔上,自己的娘子一个人满头大汗地搂荞麦,就开骂道:“你这懒家伙,睡下做甚?”他嫂子说:“让小叔子躺下,这是我们俩打下的赌约。”就把昭问旋风的事叙述了一遍,他哥还不信,说:“你胡吹牛里,我明天到咱亲戚家去一趟,看他盖房着火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第二日,刘昭和他哥背着干粮走亲戚去了。那亲戚听阴阳说:“刘家湾阿弟兄俩今天来呀”,老远里就出门迎接来了。刘昭问:“你怎么知道我弟兄俩今日来呀?”那亲戚算笑算说:“到了我屋里就知道了。”果然,这家盖房着哩。昭哥问亲戚:“那日逢火着呢,你怎么还盖房子?都不叫个阴阳先生堪舆一番!”正说呢,阴阳先生出来了,说:“我算了一下,知道那日逢火。不过,有咱这文曲星在半途上挡煞星着呢,还怕个甚!”</p><p class="ql-block">听老年人说,自那以后,刘昭就不安心做庄稼了,专心致志地读书了。</p><p class="ql-block">这则故事或许只是刘昭儿时做的一个梦,从侧面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公的睿智与善良,另一方面说明,旋风对他的称呼,是一种人生际遇的暗示,也就是那一声称呼,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发奋图强 学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刘昭从那以后勤奋好学,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在陕西乡试中取得第五名的佳绩。景泰二年(1451 年),刘昭登进士,从此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初授兵科给事中,他积极进言献策,为国家政事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天顺元年(1457 年),刘昭升通政司右参议,此后仕途顺遂。天顺五年,因父丧丁忧,然因国家需要,夺情继续任职,足见朝廷对其倚重。天顺七年,他升任通政司左通政,地位日益显要。成化九年(1473 年),刘昭因上疏言事,伦理清楚,明确得当,升工部右侍郎,在工部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家工程建设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化年间,好友阎本病逝,刘昭重情重义,在朝奔走请人为阎本撰写墓志,还在京捐资治丧,其情谊深厚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官至尚书 福泽桑梓</p><p class="ql-block"> 刘昭在文化教育领域也贡献颇著。成化十五年(1479),他升为工部尚书;成化十七年(1481),他为老家邠州儒学堂撰写了《重修庙学记》。</p><p class="ql-block">     重修庙学记 </p><p class="ql-block">  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刘昭撰 </p><p class="ql-block">  国朝建学以育人才,必立庙以褒功德。自畿内迄于天下,莫不皆然。崇重斯文,不可尚已,故人材之兴,风俗之美,度越千古。士生于时,而遭值若此,何其幸欤? </p><p class="ql-block">  邠之有学,自宋庆历间,建置于东门外。国初,改卜于郡西半里许。守者相继作新,日久亦敝。成化庚子,古赵刘济,以进士来守是邦,慨然有一新之计。遂建庠门、大成殿,翼以两庑,卫以戟门。堂斋、号舍,缺者增之、朽者新之、靡不完丽,信为关中之伟观也。功始于是岁之夏,告成于辛丑之秋。明年,掌学事黄鉞,书来京师,请记刻石,以垂于后。惟予生长兹土,且父子相继发身于学,义不可辞,乃曰:学校,王政之本,风化之所关,古二帝三王之治,莫先乎此。我列圣即位之初,首幸太学,制训诸生,旅唐虞三代之风。于春秋,又遣大臣以祀之。由是,教化四达,贤才迭出,声名文物之盛,良由此以致之也。 </p><p class="ql-block">  吾邠为公刘、太王立国之地,流风余韵犹有存者,士子景仰于斯。又值圣明之治化,乐夫贤守之作兴,咸得藏修游习,以底于成,将见人物汇兴,效用当世,以显其功业。期于宋吏部侍郎张舜民,今户部侍郎赵伦、阎本,流芳于无穷,诚为邦家之光,庶不负贤守之美意也,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重修庙学记》是明代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刘昭所撰的一篇记文。本记文写于成化年间,邠州庙学因日久敝坏,进士刘济任邠州太守后,对庙学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次年,掌学事黄鉞请刘昭撰写记文刻石,以垂后世。其内容主要强调国家重视教育,建学立庙以育人才、褒功德,使得人才兴盛、风俗淳美;叙述邠州庙学的历史变迁,从宋庆历间建于东门外,国初改卜于郡西半里许。成化庚子年,刘济任邠州太守,重修庠门、大成殿、两庑、戟门等,使庙学焕然一新,成为关中伟观。工程始于成化庚子年夏,成于辛丑年秋;阐述学校的重要性,是王政之本、风化之所关,古代二帝三王的治理都重视学校。明朝列圣即位之初首幸太学,制训诸生,春秋遣大臣祭祀。由此,教化四达,贤才辈出;指出邠州是公刘、太王立国之地,有流风余韵。士子在圣明之治化和贤守的作兴下,得以藏修游习,有望成就功业,流芳无穷,为邦家争光。</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极具艺术特色一是结构严谨;二是语言古朴;三是主题明确。文章先阐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再引入邠州庙学的历史和重修情况,接着论述学校的重要性,最后对邠州士子寄予期望,层次分明。记文使用了较为古朴的文言文,用词简练,富有较深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突出了庙学的重要性和重修的意义,以及对士子的期望。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深刻洞见。</p> <p class="ql-block">  宦海沉浮 明哲保身</p><p class="ql-block">  成化二十年端午节,皇帝驾临南宫时,特赐予刘昭一品官服和扈从待遇,追加太子少保;成化二十三年,改任户部尚书,寻落太子少保,晚年辞官归里,淡泊颐养。弘治三年(1490)十一月卒于家中,无疾而终,享年七十有五。</p><p class="ql-block"> 刘昭在大明为官四十载,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这使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中长久立足。当然,这或许也是他能够持续为朝廷和百姓做贡献的策略与方式。 </p><p class="ql-block">刘昭去世时,遗嘱“丧仪以简,墓而不坟”。虽皇帝遣官谕葬,也不张扬奢华,尽显其一生的淡泊与清廉。</p><p class="ql-block"> 刘昭的成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养与传承。其曾祖父刘让、祖父刘文贵、父亲刘琮,想必都对他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刘昭也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其子刘绘任泽州府同知、彰德府通判,为官廉正伟岸,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刘绅考中举人,亦为国家人才储备增添力量;刘缟、刘绮同样在各自领域有所发展。其孙刘孟远、刘孟述、刘孟遴,也在家族的熏陶下成长。</p> <p class="ql-block">  心系家国 乡贤典范</p><p class="ql-block"> 刘昭一生,为官四十余载,始终心怀国家与百姓,无论是在兵科给事中时的建言献策,还是在通政司、工部、户部等部门任职时的尽职尽责,亦或是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支持与推动,都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能、高尚品德与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不仅在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为后世树立了为官从政、为人处世的典范,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铭记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明代)焦 竑:《国朝献征录》(28卷)</p><p class="ql-block">2.(明代)姚 本 修/阎奉恩 纂:《顺治邠州志》</p><p class="ql-block">3.(清代)王朝爵 修/孙星衍 纂:《直隶邠州志》</p><p class="ql-block">4.(当代)彬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彬县志》</p><p class="ql-block">5.(当代)李忠堂:《彬县文史旅游知识200问》</p><p class="ql-block">6.(当代)彬县文化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彬县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白春峰,字少白,号渭北散人。八零后文史爱好者,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