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麓山秀,湘水长。阳春四月,人间芬芳,周末闲暇,和煦的阳光穿过高大樟树的枝叶间隙,温柔地洒在彳亍于河西二里半的路人身上。母校师大就在眼前,包容开放、没有半堵围墙的校园就像一位母亲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每一位漂泊在外的学子。而我一如卅年前求学师大时一样,背着双肩包,边走边看,捡拾昔日同窗风华正茂的印象,追忆那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一切仿佛如昨,又似经历若干场梦幻之旅,所有的美好与过往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公园山门口,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三五成群准备登山,或步行,或坐缆车,个个摩拳擦掌,意气风发。突然想起在这巍巍麓山脚下求学,却从来没有参谒过一墙之隔、近在咫尺的新民学会。去年有机会偶然路过,门口挂着“正在维修,暂停开放”的告示,想必一年了,也应修缮完毕。走,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不消一刻功夫,就来到绿树成荫、笔直通达湘江之畔的新民路。两旁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于传统市井中又显现出现代都市的热闹繁华,裹挟着臭豆腐香以及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左转踱入一个胡同,眼前耸立一扇端庄俊秀的大理石牌坊,正中悬挂“新民学会旧址”匾额,两侧一副蔡畅书写的飘逸字体镂金楹联:“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载”。再往里走,右侧是书声琅琅的新民小学,左侧一排白墙瓦黛的小平房,墙上一左一右挂着两副褐色木制匾额,左边为邓小平所题写的“蔡和森故居”字样,右边为陈云所题写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字样。</p> <p class="ql-block"> 在大门口“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免费注册、刷卡登记后步入院内,恍如来到一处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草堂。只见火红的杜鹃、粉色的月季、浅白的鸢尾花开得正艳,盖着小青瓦的槽门上挂着一块“沩痴寄庐”的门匾,意即一位宁乡籍的刘姓人士寄住于此,帮人家守祖坟。堂屋、正房、厢房、杂屋,坐北朝南一字儿排开,木排架、竹织壁、篱笆墙,古朴典雅,屋舍俨然,典型的江南普通民舍风格。原来此墓庐屋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1917年蔡和森来长沙求学,举家从双峰迁居于此。1938年墓庐屋毁于战火。解放后,政府拨专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多次修缮旧址,增设陈列室,改善周边环境,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开辟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107年前的公元1918年。经历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整个国家民族社稷都处于大厦将倾的危难之际。毛泽东,这位字润之、来自韶山冲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经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当年4月14日,年方25岁的他与蔡和森等13人在岳麓山下溁湾镇原周家台子蔡和森家聚会,“寄庐结社”,正式宣告成立新民学会,成为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成立的影响最大的一个革命团体。</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堂屋,只见正中摆着一张四方桌,这里便是当年新民学会成立时的会场。我环视着这简陋的会场,仿佛看见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群满腹经纶、神采飞扬的三湘才俊,一批踌躇满志、矢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聚集在一起,在这里热烈地讨论学会成立的宗旨目标使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在岳麓山脚下风云际会、摇旗呐喊,在湘江之滨发出历史的天问,是何等的伟岸、深邃和辽阔!</p> <p class="ql-block"> 在另外一间房间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全家福”黑白照片,身穿中式白布衫的毛泽东带着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围着母亲文七妹,肃然敬立。我仔细观看着这张毛泽东母亲惟一留存于世的相片,“子像其母”,毛泽东长得很像他母亲,眉宇间流露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英气。原来1919年文七妹到长沙治病,就暂住在蔡和森家,春日某天在周家台子附近一家照相馆,母子四人合影留念。1959年阔别韶山冲三十二载的毛泽东回乡扫墓,默默注视着这张珍贵的相片,心潮起伏澎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文七妹一生知书达理、勤劳俭朴,极富同情心,对走向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影响极大。</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旧址菜地。”在一间杂屋的旁边,一小块整齐的菜畦种着韭菜、芹菜、莴笋等当季菜,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原来毛泽东、蔡和森在紧张的革命斗争和学习生活之余,为自食自力、改善生活,就自己购买种子、菜苗和种菜工具,利用自家肥施肥、院子里的一口井水浇灌,精耕细作,保证了生活在这个院子里人的蔬菜供应。遥想后来在延安窑洞工作生活的毛泽东,也在杨家岭栽种了一大片蔬菜,并招待过来革命圣地访问的爱国人士陈嘉庚。毛泽东在延安种菜,是不是当年在周家台子学会的技能呢?</p><p class="ql-block">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康诰》曰:“作新民。”“新民”一词概由出自上述文句。学会成立之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坚守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成为五四时期湖南乃至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后来学会又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办会方针,要求每个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这些“报团儿进步”的会员中,除了毛泽东、蔡和森之外,不少会员逐步成长为最早的共产党人、著名的革命烈士、后来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向警予、罗章龙、李维汉、何叔衡、谢觉哉、张昆弟、罗学瓒、郭亮、陈昌……一个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浴血奋斗、熠熠生辉、彪炳千秋、永昭后人。</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画生”“嘤鸣求友”“体格锻炼”,毛泽东与志同道合的新民学会会员们登岳麓山,畅游湘江,一起看书、策论时局,漫话人生、人类社会各种问题。当时西方列强侮辱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毛泽东认为,一定要把“东亚病夫”的称号“革掉”。因此,他倡导会员们进行“日光浴”“雨浴”“风浴”“游泳”等强身健体锻炼,“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11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江水里游泳。”</p><p class="ql-block"> 1918年8月27日,蔡和森在致陈赞周的信中提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的宏伟构思。随后,新民学会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响应五四运动、倡导抵制日货、宣传新思想、开展驱除军阀张敬尧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在斗争实践中,新民学会充当了学生和人民群众的领导力量,影响力日益提高。更重要的是,新民学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乃至全中国的传播,在长沙、上海、北京、欧洲等地组织、参与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提出“明目张胆地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被党史学界誉为“建党先声”。</p> <p class="ql-block"> “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步出新民学会旧址,耳畔回响着舍生取义的典范、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郭亮烈士写的一首革命诗。而我身后,一群青年学生正认真倾听解说员的讲解,一边感触历史风云,一边拍照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过去。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新民学会结束其历史使命,停止了活动。短短三年时间,在近现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并不算长,但新民学会留下的精神风范、宝贵经验却与日月同辉,在湖湘大地永远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照耀你我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逝去的新民学会先烈们点赞!</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