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绘画,有西洋画,有中国画。西洋画以油画为宗,中国画以国画为宗。国画,主要是描摹山水。其中的山画,不少以黄山为范本。常言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话,一点不假。其山的险峻,也许不逊色于华山;其山的雄伟,可以比肩泰山;其山的秀美,可以等同于衡山;其山是奇异,与恒山不分伯仲;其山的雅趣,可以与嵩山平分秋色。这里,我们仅说说黄山雄壮与险峻。</p><p class="ql-block">我们进大门乘坐缆车,直奔黄山迎客松。这是非常火热的打卡地。人民大会堂主厅,就悬挂着迎客松国画,以彰显我们这民族礼仪之邦的个性。说实在的,黄山迎客松名气很大 ,其实具体近看,也只是一般而已,它的粗大主枝,不见雄壮,下面的横亘托枝,显得松散,都不太具画面艺术感。它与我们在画册看到的作品,有不小的差距。别处壮美的松树,多了去。树不怎么地,可四周的山,雄壮得一塌糊涂。</p><p class="ql-block">目光直指莲花峰。</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折返原路,而是从宾馆斜插过去。一边拍摄令人荡气回肠的山峰,一边琢磨山的线条与板块结构。走近入口处,喇叭反复提醒:莲花峰人多路窄道险,往返要三四个小时,请游客们另选景点与线路。我们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仍径直登山。半个小时后,游客都走不动了,等待前面漫开一点空隙。一刻钟过去了,人还是互相堵塞着,偶尔从人缝挤出几个下山的人,揶揄的说,你们再等三个小时吧。游人问道,为何?回答是,另外还有一条山道,比这里登山的人还要多得多。哦,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我们只得打道折回原路。</p><p class="ql-block">下山更比上山难,在这里我体会得更真切。上来时,前面人的脚跟挨着后面人的胸膛,几截险处多这样。下山,就只能凭借峭壁上留下的浅浅窝穴,用指头扣住,慢腾腾挪动步子下来。我跟同伴调侃说,比西岳华山如何,他们说,更险。我发挥了一下:难怪,大家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岳。</p> <p class="ql-block">退回索道口找到一个休息处,一个小时后,看到前来的同车驴友,他们说,从另一条路上去,可以到达莲花亭,然后再登峰。</p><p class="ql-block">说走就走。</p><p class="ql-block">这里又是另一个景象。路不太陡峭,可两旁的山,美得令人晕眩,使目光都变形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口气到了莲花亭,一片难得开阔而平整的地方。细细环视各座山的雄伟。山是一座峰连着一座峰,一个峦叠着一个峦,峰峦各自由一块块岩石拼凑似的倚靠在一起,但又黏结得牢牢的。不用担心会坍塌。每一处峰尖,或突兀,或峭削,或稍平。它的颜色呈灰赭色,游人不无幽默的说,这山不应叫黄山,而应该叫灰山。四周的人心知肚明其含义,窃窃一笑离开。</p><p class="ql-block">我想,这就是黄山的雄壮与险峻吧。</p><p class="ql-block">这是国画标本,国画的工具多用毛笔,不管用中锋、侧缝与逆锋,也不管用墨的浓淡,以表现远近、明暗与虚实,更不用管构思新奇。千百年风霜雨雪,就是如此椽笔;灰蒙蒙的烟云,也当然就是画纸;亿万年的沧桑,就是卓越伟大的大画家。</p><p class="ql-block">我喃喃自语,国画学院应该建在黄山脚下,好让学生每天看着黄山,画着黄山,久而久之,闭着眼睛都知道黄山的运笔技巧。我是画盲,我不敢说出来,我也没有资格说出来。</p><p class="ql-block">黄山,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艺术的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