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原因及研究现状——以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为视角

雪鈺寒梅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抗战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笔为剑,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对象。它们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发挥出独特而强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那风雨如晦、山河破碎的抗战岁月,抗战文艺团体宛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本期会讲活动,让我们跟随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慕生炜教授指引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深入探究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原因以及其研究现状,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养分。</p> <p class="ql-block">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艺的力量。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文化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特此,本期活动,慕老师以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时代”、“环境”与“种族”所影响文艺的三大要素做为引申,为我们阐述何为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首先,通过战地服务团的历史前沿和延续,慕老师以民族危亡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紧逼,大片国土沦陷,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文艺界人士心中熊熊燃烧。他们意识到,文艺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唤起民众、团结抗战的有力武器。老舍、茅盾、巴金等一大批知名作家,放下个人创作计划,积极投身抗战文艺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以笔为“枪”,以各种文艺形式为“炮”,将抗日救亡思想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动员民众参与抗战,鼓舞将士的士气。</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抗战文艺团体中,这一类抗战文艺团体是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抗争中,一支与军队并驾齐驱,催人奋进且先声夺人生力军。这种自发的爱国行动汇聚起来,为抗战文艺团体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内涵。</p> <p class="ql-block">  其次,慕老师以文艺界联合御敌的需求,向我们阐明“左联”“文协”等团体的成立,以此打破之前文艺团体的壁垒,将革命文学作家、自由主义作家以及各种文艺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让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发声 ,发挥出文艺界的整体力量。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不仅打破了以往文艺团体之间的壁垒,而且还将众多文艺力量凝聚在一起。在这里,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奏响了抗战的激昂乐章。</p><p class="ql-block"> 再者,在文艺与政治力量的推动与支持下,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也都重视起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文艺为抗战服务,通过各种渠道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抗战作品,并为文艺团体的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尤其在抗战初期,国民党也意识到文艺宣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文艺团体活动空间,为抗战文艺团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如: 政治部第三厅的组建,郭沫若担任厅长,吸引了众多文艺界精英,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抗战文艺宣传活动。</p> <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时间的战争使民众的精神世界遭受了巨大创伤,所以迫使很多人们希望从文艺作品中获取更多的力量。比如通过战地服务团开展募捐、广播、演讲等文艺演出,在鼓舞前线士兵抗日斗志,宣传组织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等方面都发挥出很全面的作用,同时也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杰出贡献。比如: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在各地演出时,总能引发民众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的抗日情绪。这种民众对鼓舞士气、反映抗战现实文艺作品的迫切需求,促使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和演出,从而推动了抗战文艺团体的不断涌现。</p><p class="ql-block"> 总之,如今针对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原因及研究现状,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创作分析,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史角度,探讨抗战文艺团体如何传承和重塑民族文化,让我们见证到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对文化阵地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文艺团体如何传播抗战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如何传承抗战精神,促使更多人们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文艺团体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塑造作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抗战文艺团体通过创作大量的文艺作品,将诗歌、小说、戏剧、歌曲等元素多重融合,将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人士的热情和战斗意志。</p><p class="ql-block"> 不可置否,这些经久不衰的文艺作品不仅成为了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更让全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战中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 。</p> <p class="ql-block">  就像2022年10月1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首演的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同样以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艺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建引领、人民中心、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哲学。在新时代,这些经验仍具启示意义:文艺工作者将传承,并继承"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人民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既是对抗战文艺精神的传承,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担当。</p> <p class="ql-block">  结合本期活动,让我们再以这部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为视角,这部以1931年至1945年的历史脉络为经,以文艺界抗战实践为纬,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文艺运动——该剧通过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艺家的群像塑造,以及《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作品的复现,深刻揭示了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逻辑与党建引领的内在关联。</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难理解,本期活动慕生炜教授将结合历史语境与学术研究,系统梳理抗战文艺团体的生成动因、党建作用及研究现状,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在慕老师旁征博引的阐述中,我们既感慨于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求索、挣扎、奋斗,同时也让新时代的我们追寻更多出于中国文艺抗战之路的中国故事……</p><p class="ql-block"> 就像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为抗战奋笔疾书,老舍在日军炮火声中弹落书本的灰尘,郭沫若于国难之时返回祖国,丁玲奔赴延安,巴金在寒夜中创作《寒夜》,聂耳探求中国音乐出路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怀揣爱国之志写就《黄河大合唱》……</p> <p class="ql-block">  他们以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电影、美术等为工具宣传抗战,找寻中国文艺出路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在抗战结束之际,文艺家们汇聚延安,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所以,近十年更多学者在研究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原因时,很大程度上显著强化了党建视角。</p><p class="ql-block"> 正如慕老师通过档案资料揭示党的文艺政策制定过程,如《党的文艺工作的奠基》一文梳理《讲话》的形成脉络,对抗战文艺团体的个案研究取得详细的进展:四川大学团队对晋察冀边区文艺社团的研究,揭示了"党组织-文艺团体-民众"的互动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对抗敌演剧队的考察,展现了党在国统区的文艺统战策略。可以说,这些研究无形中凸显了党建在抗战文艺中的核心作用。</p><p class="ql-block">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艺内在的力量。在新时代,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文艺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更要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共同奋斗。</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抗战文艺团体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文艺家们的热血与担当。那么,本期会讲活动则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抗战文艺团体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性,它们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战文艺团体是抗战历史与文艺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们在国家危亡时刻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团结力量与创新勇气,是值得每个时代的人们永远铭记与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深入研究抗战文艺团体,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从党建视角出发,我们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文化领导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当从抗战文艺团体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让历史的转变在抗战文艺研究中从"事件史"转向"过程史",也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些许文化力量。</p> <p class="ql-block">【本文由读书笔记所构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