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榜】记兰州铁路机械学校义务助残小组的故事

程克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兰州铁路机械学校通信专业义务助残小组,最可贵的就是20年如一日地把一颗爱心献给了一个残疾人高怀民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82年以来,有20个班,170多个小组、800多人把这爱心接力棒传递了 20个春秋。自 1985年开始,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做过报道,1996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助残小组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又获得了“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其参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个普通的群体,没有伟业,没有壮举,何以能赢得社会的瞩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让人追溯这个通信专业校友群体身后那漫长而又坚实的足迹,是如何在20余年内接力帮助残疾人高怀民一家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识高怀民已经64年了。那是在原新疆铁道学院的时候,1960年4月,我带着一个车辆班32名学生,去乌鲁木齐三工昌吉学校农场参加春播劳动,认识了农场雇用的农工高怀民,小伙17岁,精明能干,当时是给我们做饭的厨工,饭菜很受同学们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震惊的是,1961年高怀民出事了,为了让同学们伙食吃的更好,从高处跌落,腰椎骨断裂,造成了高位截瘫。经治疗后,只得拄双拐移步。风华正茂的他再没有站立起来,仅靠双拐、轮椅支撑着。步入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里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学校从乌鲁木齐整体搬迁到兰州,即原兰州铁路机械学校,高怀民也随学校来到兰州。“文革”中,高怀民学会了打字,复课闹革命后,被安排在打字室打印教材讲义,受到老师们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原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参会代表何建民(校党委)、高庆丰(校团委)。原学校团委书记杨俊伟为助残小组的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32岁的高怀民经人介绍,与盲人李正月结为夫妇,婚后先后生育了一双儿女,生活的艰辛和窘困,使这对夫妻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这对残疾人对生活便做了最坏的打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助残小组的到来使这对夫妇如梦魇般的日子发生了根本变化。1982年3月,通信310班的<b>刘文霞、候佩君、杨冬梅</b>三位同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高怀民6岁的女儿,当时小女孩正在学校操场玩耍,就与小女孩聊天,从而得知了她家的概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找到高怀民家,眼前的情景使她们惊呆了:几件破旧的家具使14平方米的小屋拥挤不堪,灰尘布满四壁,轮椅上的高怀民虽处中年却满面沧桑,双目失明的妻子不知所措地坐在床头,3岁的小男孩天真无知地在地上嬉耍着,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三位年轻姑娘的心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啊,人非草木,熟能无情,这样一个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四口人组成的家庭,生活是何等的艰辛。从那以后,三位姑娘便默默地挑起了照顾高家的担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晨,她们用自己的饭票从学校买上稀饭馒头送到高家,收拾房屋;中午帮高家劈柴做饭、干杂活;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又帮着买煤、买菜、洗衣服、给孩子辅导功课……,渐渐地,她们把这些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后,高怀民背着三位同学,摇着轮椅把一封《说说俺全家人的心里话》的感谢信送到学校,学校才知道她们的事迹。“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校园为之震动,校团委立即在<b>刘文霞</b>等三位同学所在的<b>通信310班成立了第一个义务助残小组,</b>燃着了这爱心的星星之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党团组织因势利导,于是更多的同学参加到这一奉献人世间真情的助残活动之中。<b>通信310 班毕业了,312 班团支部接了班。</b>冬去春来,花开花落,20年过去了,同学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们对高怀民一家的帮助却从来没有间断过,他们传递着一颗颗火热的爱心,传递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年,高怀民住的房子没有暖气,助残小组的同学们谁都干过买煤、打煤砖的活。1984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b>通信314班的段桂琴、王莉、周彩梅等同学,</b>凑钱为高家买了1.2吨的煤面,打成煤砖,同学们累得走不动路,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这些自幼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年轻人,在自己家里可很少干这样的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有不测风云,夜里突然下起了雨,同学们又拖着疲惫的身子从被窝里爬起来,跑到高家,筑起了隔雨坎,用塑料布盖好煤砖,自己却被浇成了落汤鸡,看到这场面,高怀民不禁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高怀民生病了,<b>通信312班的王惠、李达、陈志清、何峰等几位同学</b>立即找来三轮车,把高怀民送到医院。同学们争着排队挂号,办理住院手续,并分成几个小组,护理住院的高怀民,同时照料高怀民双目失明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为他们一家准时送去三顿饭菜,不少同学还带着新鲜水果赶往医院慰问高怀民,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的<b>刘文霞</b>也闻讯赶来探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们的关怀和照料,使得高怀民很快恢复了健康,出院后高怀民逢人就讲,是兰铁机校的同学们用一片热忱温暖了我这残疾人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使高怀民难忘的就是逢年过节了,已放寒假的同学们相约早早地来到高家打扫卫生,布置房间,买来各种食品和高家一起过节。同学们还自编自演小节目,让这个原本孤寂的家成为最热闹、最快乐的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爱心的传递,高怀民的儿女长大了,用高怀民女儿的话说:“当初,把同学们称作叔叔、阿姨;后来又改称哥哥、姐姐;现在已经是弟弟妹妹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高怀民近照,今年82岁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复一年,上一班毕业了,下一班接上,同学们始终如初地照顾着高怀民夫妇,他们跟高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高怀民念念不忘这些善良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秋,高怀民拖着残疾的身体来到武威铁路分局,看望了时日助残小组的<b>徐辉等同学。</b>于是,助残小组的事迹在千里铁路沿线传开了,周围的人们投来了敬羡的目光,高怀民心中更是感到无比的温暖,他逢人便说,没有兰铁机校的这一群孩子,就没有我高家的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助残小组的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然而他们却最大地付出了真诚,付出了爱心,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去做好每一件小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怀民妻子李正月双目失明,心理很自卑遇事容易悲观失望,同学们及时地劝说开导,同学们每次去高家,都给她讲一些学校里的新鲜事,经常带她到外面走走。她喜欢唱歌,同学们就把歌词录到磁带上。这一切,都给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残疾人带去了光明,帮助她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李正月自己的话说:“这些同学20年来,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舞,使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让我懂得了怎么爱生活,怎么爱社会,怎么爱别人”。那年暑假刚刚结束,<b>电信9426班的王芳、宋建东等</b>同学们顾不得旅途的劳累,放下行李来到高家,李正月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第一句话就是“假期咋这么长啊,真快把我闷死了”。一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义务助残小组在生活上帮助了高怀民一家,也在精神上鼓舞了他们,自己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社会。于是,他在初小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自学了多门大专课程。他学习掌握了修理电视机、录音机的技术,经常为周围的群众提供义务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同学们给了我这么多温暖,能为社会做一些事,我心里踏实。高怀民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同学们。吸烟的同学戒掉了烟,贪玩的同学上进了,班集体更团结了,助残的意义在整个校园、在社会得到了升华。全校师生、街坊邻里也投入到这爱的奉献行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给高怀民的轮椅安装小马达,<b>校办工厂的周福才、张巨业师傅,</b>一干就是一个星期,把一个原本破旧的轮椅改装一新。<b>校办工厂厂长马景德说</b>:“只要是高怀民来找办的事,一律不收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怀民近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从一个人的高尚行为中,可能仅仅是感动,但如果更多人高尚起来,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助残小组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唤醒了社会良知,唤回了人间的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这一爱心的接力棒传到了<b>电信9425、9426班团支部,姚旭华、王芳、杨帆等几十名同学</b>又以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姿态献上他们火热的爱心。96年11月,高怀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开了一个家用电器维修铺子,并在铺子里食宿。在这种情况下,校团委便召集助残小组的负责同学,商量解决的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每天下午4点20分下课,两名同学去高家帮助买菜做饭,送到高怀民的铺子,回到学校每天是晚上6、7点钟,冬天里天已经黑了,可这时候他们还饿着肚子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高怀民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女儿在兰州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儿子技校学完后也开始了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届届人不同,年年情相似。爱心接力赛20多年过去了,兰铁机校义务助残小组的同学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把他们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残疾人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在这里升华,爱在这里延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高怀民自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