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的“作家梦”

今日梅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素音的“作家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韩素音(1917年---2012),原名周月宾英国华人,客家人的后裔。韩发表著作近三十部是世界著名的女作家。<br>当代的客籍女作家韩素音何时萌发“作家梦”? 什么时起步写文章的?这应从韩少年时的理想谈起。<br> 韩素音少年时总是想当医生。1933年韩17岁时通过燕京大学严格考试,由该大学的学训主任梅贻宝面试和推荐,圆了大学梦,学的是医科。后系因婚姻问题及其它原因,一直延迟至1948年秋才拿到医科大学的文凭。在这15年间,韩在比利时布鲁寒尔自由大学医学院和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习过,做过救护工作,在成都市做家庭妇女专门侍候过首任丈夫唐保黄。<br>韩素音对文学产生兴趣是在1936年比利时留学期间。韩读书的布鲁寒尔自由大学是殴州比较进步和开放的大学,那时连被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欺凌的犹大人子弟,也准许在这里读大学。自由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丰富,韩阅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开始爱好文学。在自由大学读书期间韩十分自爱,生活简朴,吃穿随便,与人来往只限与大学内。韩潜心学习专业,空闲时间到图书馆看其它书,多是阅读西方名著。<br>韩素音在空余时间还会写些文章。1937年10月——1938年7月,中国处于国共联合抗日时期,近一年时间中,韩积极参加国民党驻比利时大使馆组织的演讲会、讨论会和系列爱国集会,写了二十多篇抗日文章。从此以后,韩在空余时间经常写日记和记叙文章,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韩对写作爱好也是从这时开始的。<br>韩素音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写于1939——1941年在重庆和成都居住期间。此时韩与唐保黄已结了婚,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有保障。因韩对唐保黄欠缺了解,结婚后不久过着毫无感情的生活,夫妻同居一室视若路人,丈夫经常漫骂殴打妻子。韩的自传《寂夏》中有记述这段时期的生活。唐保黄反对韩去做救护工作,要妻子做一个本分大的家庭妇女。韩为了寻求精神寄托,1940年收养了一个女婴唐蓉梅,空闲时间写日记,回忆录,以此作自我慰籍。韩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目的地重庆》写成初稿。韩是个虚心好学的人,把初稿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1939年夏,玛利安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1939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才出版。此书是韩的处女作,也是因为这部书的出版发行激励了韩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br> 重庆的朝天码头重庆磁器口古街道(照片来自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重庆的朝天码头重庆磁器口古街道(照片来自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韩素音的《目的地重庆》英文版(照片来自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韩素音的《目的地重庆》英文版(照片来自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正当韩文学创作起步发展创作之际,因为《目的地重庆》的发表触怒了唐保黄,他大骂妻子不守本份,写什么书,抛头露面……边骂边打她。韩被迫避开丈夫,在伦敦他的朋友家中住了一段时间。<br>韩素音1938年从比利时返回中国,同年与唐保黄结婚。1941年韩随同丈夫赴英国当外交官。1945年黄被蒋介石召回参加内战,1947年在东北战场死去。韩不愿与丈夫回中国,在英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在一间医院做实习医生。唐保黄死去后,韩终于结束了毫无感情的夫妻生活。<br>1948年秋,望完成英国皇家医学院本科学习,取得医生资格。1949年1月韩不受西方世界的种种诱感,毅然从伦敦回到香港,在玛丽医院找到一份接生工作。韩此时的记忆力惊人,精力充沛,业佘时间忙于写作。在玛丽医院急诊室工作时,只要一有空就看书写作。<br>这个时期,韩素音交了一位文友,这位文友对韩日后文学创作和撰写《爱情至上》这部著作起着重大的作用。韩的这位文友是奥大利青年伊思•莫利森,他继承父业以报导中国为职业,受聘《泰晤士报》驻香港记者。他对中国问题了如指掌,并有见解,是个中国问题专家。<br>韩素音在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在玛丽医院同事安迈夫人家中和伊思•莫利森相识。伊思•莫利森32岁,比韩大2 岁。因为经历和婚姻状况相似,加上伊思•莫利森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加之他思想敏捷,言谈引人入胜,待人忠诚,初次见面就给韩留下“今人终生难忘的印象”, 真是一见钟情,感到相遇相知恨晚。<br>韩素音与伊思•莫利森没几次交往,痴心激动。韩一天与伊思•莫利森没见面,她便写信诉说衷情,有时一天一封信往来。他们相爱并热恋起来了。1949年的秋天,他们俩的足迹遍于香港各地。他们相爱得难分难舍,谈论文学、人生,追求生活憧憬;正如韩在书中所述:听到伊思•莫利森的声音如像沙漠中的绿州是特有的享受,又像茫茫的大海中发现一个小岛,听到丛林中清脆的声音……韩每当回忆起爱情的生活,曾用一句话概括“充满着幻想,爱情推动世界前进。”<br>事有违愿。韩素音与伊思•莫利森的爱情,韩只能是第三者的角色。因为伊思•莫利森还有一个谈话不投杌、性格合不来又不愿离婚的妻子。韩箅是接受了一位婚外恋者的追求,双方都难圆美梦。<br>伊思•莫利森狂热地追求韩素音,他在朝鲜前线采访期间几乎每天都写一封信给韩诉说别后的思念。1950年8月,即伊思•莫利森离开香港后的笫二个月的一天,报纸上报导了伊思•莫利森等三位记者在朝鲜前线采访殉职的消息。韩闻讯后悲动万分,六神无主感到茫然,有一段时间经常彻夜不眠思念伊思•莫利森……<br>为了纪念韩素音和伊思•莫利森这段难忘的爱情生活,韩在工作之余,以惊人的速度撰写《爱情至上》书稿。《爱情至上》是以韩与伊思•莫利森恋爱为主题,内容写得文笔优美惰节动人。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为《爱情至上》作序并推荐。1951年《爱情至上》在英国出版,1952年由美国好莱坞将此书改为电影《生死恋》。据说在英国首都伧敦每位家庭主妇几乎入手一本。改成电影《生死恋》后,在南洋各国创史无前例的票房价值,在新加坡此片连续放了6个星期。<br>韩素音《爱情至上》发表之后一边行医一边写作。韩1954年以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个专业作家和演说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国报刊都刊载她的文章。韩还参与南洋大学的创造工作,并兼任学校的文学教授。<br>韩素音是个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经常前往中国采访,与中国领导人有良好的关系。1956年至1969年的13年,周恩来接见韩8次,与周的夫人邓颖超曾数次与韩交谈。韩把周的个人资料收集完备后,并得到邓颖超的同意才着手写书。<br>1992年《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周恩来传》)出版,发行现于世。这本书的历史资料为之公认,甚至有周恩来的生平历史中的“迷” 在此书中解开,有的属首次公开。<br> 周恩来挂见韩素音(照片来自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韩素音的祖籍嘉应州(广东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对人声言她是客家人。因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战乱,四川人口由明朝中期的600万到清朝初的9万左右。清朝初期政府动员人口稠密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人到四川定居,即“湖广填四川”,那时政府对搬迁人的规定,搬迁费男人8两银子妇女和小孩4两银子。 韩的祖先周松发是个卖杂货的“小货郎”,约300年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他响应政府的号召,从广东五华县水寨镇迁到成都附近的郫县落居。而今周松发的后裔子孙满堂,分迁到各地 。到了韩的那一代,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是周荫丹1903年留学英国,母亲是比利时人玛克利特。韩的婚姻是坎坷的,最后的丈夫是印度退疫军官陆文星上校,丈夫的前妻的儿子陆彼德;韩的养女唐蓉梅是美国一间大学的教授。韩年时轻学医,毕业于英国皇家医学院。韩爰好文学,喜欢写作,24岁的那年开始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至今著作近三十部是世界著名的女作索。韩还是中国问题专家,与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人有交往是世界著名的作家。有关韩的祖居地五华县水寨镇周氏是听三叔(周三见)口述,这些资料在《伤残树》、《凡花》、《再生凤凰》书中有叙述。韩曾2次回到五华县家乡水寨镇,第一次1961年,第二次1995年。韩受到家乡周氏宗亲们的欢迎。这些资料梅州市《客家人》主编罗英祥已写《韩素音再次回娘家》在刊物中发表,此文并入选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1995年5月12日在梅州市《客家人》编辑部,韩素音作家(左2)接见丘菊贤教授(左1)(照片来自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丘菊贤(1932--2015),广东梅州市梅县隆文镇人,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在《史学月刊》杂志和河南大学出版社任职。1992年河南大学退休,回家乡梅州市城区五州城定居,先后受聘于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客家大观园》《客家人》杂志。聘为梅州市客家联谊会客家研究会副会长” 等。 著书《客家综论》、《梅州客家研究大观》等15本。退休前后邀请各地学术研讨会,论文入会议论文集,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丘菊贤对韩素音作家有研究,收集了部分对韩研究的文章,2001年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出版发行。 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 (梁德新《韩素音的“作家梦”》入选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第141面) (梁德新《韩素音的“作家梦”》入选2001年出版丘菊贤主编《韩素音研究文集》第141面) 作者简介<br>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1950年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喜欢文学,对地方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文化有兴趣,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家庭的帮助下是“自由撰稿人”。因有文章在报刊发表,受到市、县领导的关注,在职期间曾短期借用和兼职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等。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电视台,《青年作家》等新闻媒体采访。邀请参加梅州市文化部门、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等单位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论文人选《会议论文集》约20篇。在国内约40家刊物(含网站)发表约一千篇文章,编写和编著书10本,出书的钱是由热心人士和领导资助的。有些文章入录谭元亨教授、丘菊贤教授等人编的书。退休后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受聘数个文化单位,主要是帮助编杂志,有时参加编书;有时为学生上写作辅导课,会向报刊和网站写文章。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在专家、学者、文化人士的帮助下,2009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会,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曾就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对梅州市的教育历史有兴趣,2012年与人合写《老梅城轶事》,书中约3万字介绍梅州城区的教育。现在与人合作编写《梅州城区教育变迁》,希望与梅州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共同交流学习。 <br> 2001年春在成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梁德新(右)丘菊贤(中)罗英祥(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