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行旅,温情满途

幽子

<p class="ql-block">中原大地,果然另有一番天地。大片的麦田碧绿如毯,油菜花儿满眼金黄,黄土高原已被列车甩在了身后。平原有平原的辽阔,高原有高原的峻峭。风景各异,美丽亦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平原里来,往高原里去,复从平原里归。沿途风景,如走马灯般掠过眼前:高原上一棵直立的松树,平原里一条蜿蜒的小溪,山坡上一株不知名的野花,树梢间一个精巧的鸟巢,皆成独立风景,不迎合,不谄媚,孤标傲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车行经渑池、洛阳、巩义,终抵郑州。七年前亦曾至此,独自参加“文学百花苑”笔会。那是我头一回单独出远门,乘南通直达郑州的航班,原定晚八时抵达,却延误至子夜。接机的文友在寒夜瑟风中徘徊四小时之久,而我与他们素未谋面,连微信电话亦不知晓。相见那一刻,他们如待家人般拉我去用餐。子夜时分,我毫无食欲,且机上已用过晚餐,便婉拒了他们的盛情。郑州之行,让我初尝河南人的热情;如今山西之行,又让我领略了晋人的好客。每一方水土都有一段回忆,每一段回忆都有一份感动。人与人之间,确有一种缘分,这天定的缘分,远非人力所能强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是到滁州北是吧?”列车员一声亲切的“咱”字,几乎催下我的泪来。接着又道:“中途将茶杯接上热水,把杯子盖拧上。”闻此言语,我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这素不相识的列车员,帮我提箱,给我提醒,时不时倒垃圾、拖地面。非独对我一人如此,对所有乘客皆这般体贴。出门在外,最渴望的不正是故乡的温情么?如今他乡之人,竟胜似故乡亲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番运城之行,全赖黄艳秋老师相邀。若无她引荐,何来这许多机缘?与众师友同登夫子崖,胡松夏老师沿途讲述掌故,其学识之渊博令人叹服。行至何处,便能道出何处典故。王秀梅老师每提一问,他皆能对答如流。在他们身旁,我深感相形见绌。我对晋地历史所知甚少,仅识普救寺与鹳雀楼而已——这还得益于王实甫的《西厢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至于夫子崖,更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白庚胜老师同登鹳雀楼时,他道:“欲穷万里目,更上一层楼。”解释道,“千里不够,我们得看得更远。”此乃师长对小辈的殷切期望。蒋建伟老师则在采风间隙,对我们的散文创作多有指点。他边走边说,娓娓道来。我与他仅第二次谋面,初次在京都相遇时,他竟脱口道出我的获奖作品《馒头》,令我颇感意外。此番他介绍我予其他老师:“这是江苏南通的幽子。”令我受宠若惊。我终于明白,为何全国文友皆愿聚于他旁——全凭其人格魅力。正如卜以丹老师在座谈会上所言:建伟兄的胸襟似海,气度如虹。原来文人未必相轻,同行亦可同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令我感动的,是王秀梅老师三日来的陪伴。我本不知她亦参加此次活动,因夫子崖散文群中未见其名;她亦不知我会到来,直至入住河津宾馆,在通讯录中见我的名字。三月二十八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她便发来信息询问何时抵达,并告知房间号。我因在机上,一小时后开机方见,连忙回复:“刚落地,还没下机。”她回道:“不急,很高兴在河津相遇。”是啊,这意外的重逢令人欣喜若狂!我恨不能即刻与她相见,却须在机场等候其他师友同行。晚八时二十分,她又问:“到了吗?咋用餐?”我回复机上已用,但仍需等人。又过一小时,她知我未到,考虑到次日要攀365级台阶的北魏古道——梯子崖,便嘱我到宾馆早歇,明日再见。她的体贴令我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她便发来信息,关心我夜眠可好,并提醒下楼用早餐。此后数日,我们结伴同行。一路上,她为我讲解运城历史,其学识之广博令我艳羡。她事事皆知,样样讲得头头是道。我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又为她的博学而骄傲。得此良师益友相伴,实乃三生有幸。她本可借机结交更多名家,却始终陪伴着我。而我像个依恋的孩子,认定一人便不愿更换。她似乎深谙我的性情,不辞辛劳地陪着我,还不时为我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短短三日转瞬即逝。室友张润林老师最先告辞,她自饮一杯,又到各桌敬酒道别。我与王老师前去送行,至电梯口却发现她错拿了他人的拎包,自己的却不知所踪。这意外插曲令我们四处寻找,折回餐厅询问同席的白老师。白老师说包应在大巴车上,王老师急与司机联系,果然如此。送走张老师,便轮到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友们或乘飞机,或坐高铁,唯我独乘绿皮火车。我这路盲向来依赖儿子。初次订票是下午三时河津至南通的火车,却不知永济至河津车程需两个半小时,时间根本来不及,只得退票重订。二次订的是运城至南通,历时二十四小时。而运城站与运城北站相距甚远,若先送我,众人皆需等候。当时不知永济有直达南通的火车,以为只能在运城订票。黄艳秋老师建议:“要么退票重订,要么舍弃一个景点。”我犹豫不决,既不愿放弃观景,又不想再次退票。将车次发给王老师求救,她一看便让我放心,保证赶得上!我说可不吃饭直接打车去运城站,但永济至运城站七十多公里,打车未免浪费,拼车又未必能成。正纠结不安时,王老师查我行程,发现根本不必去运城,在永济站上车即可。这太好了,我竟成了最近的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执意相送,我婉言谢绝。永济站就在市内,十几分钟即到,何必再劳烦她。这几日她已够辛苦了。她说时间尚早,邀我去她家小憩。我不想再打扰,宁可在火车站静候。寂寥的候车室最适合我,可安静思考,无人打扰。时间在写作中悄然流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三十一日下午四时零六分至四月一日上午八时零六分,我从永济到滁州北,历时十六小时。出站再进站,九时五十分验票却屡屡失败。工作人员一查,票已过期——儿子订的是前一天的票!列车即将进站,我还赶得上吗?站员建议改订十二点的车次。连忙联系儿子,不及细说,他已订好同班次。此时已是九时五十六分,匆忙验票,飞奔而下。可怜我提着沉重行李箱,竟走错站台——检票员明明指引三号站台,我却奔向了五号站台。急转回时,车将启动。列车员查验证件后,让我往后跑一点上车,因十四号车厢在后方远处。但他不忘叮嘱:“来不及就先上!”我奔至十号车厢时,列车即将启动。列车员催我速上,他提着我的重箱随后跟上。终于在最后一分钟登上列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子于二十九日帮我退票重订,三日内我竟未察觉日期有误。我是何等马虎,何等依赖他人!所谓的独自远行,实则是家人在背后支撑。我哪有资格谈论独立?常嫌儿子学习不认真,马虎大意,殊不知他正是遗传了我的秉性。想到此处,此番我丝毫未敢埋怨儿子。今后当学会依靠自己——儿子终将成家立业,无暇时时照料。是时候真正自力更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