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文化风帆开艺术新程(五)

王志安 五湖散翁

<b>【按语】1996——2016,作者的人生扁舟驶入文化瀚海,与马家窑结缘,倾心于中国史前彩陶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以更大的视野洞察人类文明的演进,关注社会发展与文明变迁。作者沿着马家窑彩陶的神秘纹饰,走进远古天地,走向世界彩陶文化髙地,这时候真正发现马家窑文化是<br>中华文明最原始最重要的远古根系,我的情感和命运融入到人类文明变迁的丰富和深沉厚的体验之中。这些在文化中跌宕起伏的生命之旅,记录了一个人怎样升华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生命价值,也看到了令五湖散翁痴迷和狂热的马家窑文化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发出的史前璀璨之光和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神奇艺术根系。</b> <h5> 研究会成立后,我们先到马家窑遗址去,试想走进五千年前的那个神圣而神秘的远古世界,去体验先民之情,与先民对话,感觉那个与当今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的远古时代。这即是一次神奇而浪漫的精神之旅,又是一次真真切切的现代寻古文化生活。在距县城五公里的洮河西岸,巨墙一样屹立在临洮川西面的连绵不断的莽莽西坪山,在这里被巴马峪沟的洪水冲刷出一平缓的沟壑,在沟壑向洮河岸刚刚铺展开胸脯地方,行成一块向阳面水的二级台级地,上面矗立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石碑上面用朴拙的字体刻着“马家窑文化遗址”七个大字。这里就是马家窑先民们在远古时期选定的生衍繁息的地方。放眼向高处望去,西坪山在这里形成一座高高的帐房山,像一座帐篷一样插向云端,为这里的风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难怪远古时代的先民把这里作为他们创造马家窑文化的神圣家园。</h5><h5> </h5><h5> 站在这块先民们修养生息过的风水之地,我立即感觉到和五千年前的马家窑先民有了一种精神相通的气息,感受到了先民的灵气似乎依然在这里飘荡。突然间我似乎意识到或许我们就是先民们的远年后代,或许我们的身体里就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不错,我们的基因中确确实实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古羌人基因,传承着他们的精神灵魂和生物灵性,这就使我们更加青莱睐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面对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创造彩陶文化的家园,不由人肃然起敬。于是,我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立即有了一种使命感,这项工作似乎是冥冥之中早已为我注定的天命,作为中华儿女,这就是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这时候,我们研究会的成员们顿然有了对马家窑文化研究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我们情不自禁地聚拢在遗址石碑周围,带着崇敬的心情留下了第一张合影。</h5><div><br><h5> 考察马家窑遗址后,为了宣示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我们在临洮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大什字工贸大厦挂出了一条巨幅标语——“神奇辉煌的马家窑文化。”一时间引动了大家的好奇和惊异。许许多多的人都不知道突然跃入眼帘的马家窑文化是什么,就连马家窑村的村民也在问,马家窑怎么了?辉煌在哪里?我们这样作,就是要引起全县人民对马家窑文化的<br>关注。 </h5><br><h5> 这个时候,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进入马家窑文化的研究领域,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来研究呢?经过充分思考和分析,我们看到了我们研究会的劣势和优势。劣势是,我们研究会没有田园考古资质,没有进行遗址挖掘的权利。优势是,我们这里是马家窑先民们的重要活动区,当地民间社会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中,偶然之间挖出来的彩陶数量相当大,散落在民间。这就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充分实物,这正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研究条件。</h5><br><h5> 于是我们首先到存有马家窑彩陶的单位去观看,去调研。当我去县博物馆看彩陶时,才知道当时县博物馆还把牌子挂在岳麓山的一个庙院中,没有展览场地,库房中只有十多件并不完整的彩陶躺在那里,没有一件上档次和有研究价值的。这怎么研究?于是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民间。民间在生产和生活中出土的彩陶数量很大,这才是一个巨大的研究资源宝库。</h5><br><h5> 当时政府经费比较紧张,干部的工资也欠了八个月发不出来,根本没有收购文物的经费,农民在生产中不时挖出的彩陶流失损毁的情况很严重。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力开展平田整地和深翻土地的活动,不断有彩陶从地里挖出来,起初老百姓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很多人都把他当作鬼罐,认为是不祥之物,农业社的青年小伙子们就把挖出的彩陶摆到田埂上,比赛谁的靶子准,瞄准彩陶就用石头打靶,统统砸碎,砸碎一个就引起一阵阵欢笑声。他们并不知道砸碎的彩陶是文物,只是为求用一阵阵欢笑声来缓解一下繁重劳动带来的单调沉闷情绪,增添一些欢乐而已。</h5><br><h5> 随着改革开放,有文化的书画家们开始走到农村,用脸盆、热水瓶等物从社员手中换彩陶,才使农民意识到彩陶还有用处。有一小部分彩陶被诡秘的走私者贩运到了国外,外国人高价收彩陶,促进了一批文物贩子的倒卖活动,一部分彩陶被倒卖出境。研究会成立后,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我就从商社的运转资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开始从民间收藏者手中收集彩陶,并时不时地到刚刚开放的古玩市场去淘宝。那时的古玩市场上有不少摆彩陶地摊户,特别是北京的潘家园和上海的城隍庙都有彩陶出售。</h5><br><h5> 记得我们研究会的起初研究阶段是很艰难的,很长一个阶段没有取得一点研究成果。是由于我们手上的研究食物不够。于是我们不断收集彩陶实物资料,我们的彩陶收藏库房中,彩陶越来越丰富。为了分类系统包管,我们就建立了收藏陈列室,分类管理。很多大学教授,研究学者和收藏家知道后,便纷纷来参观。更有一部分文化素质很高的本省和外省领导干部,闻讯后也来研究会参观。接待的人多了,库房不能接待,于是就促使我们把彩陶库房进行改造,搞了一个马家窑彩陶陈列馆,直接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我们创办了《马家窑文化源流》会刊,会刊上把我们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不断刊载出来。这样一来,我们的会刊越来越得到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重视,有了一个导向作用。一些大学学者和专家注意到了我们的会刊,于是会刊也走进了大学校园中和教授的书架上。慢慢地研究会的名气也就大了,而且在外面的名气大于当地的名气。后来我们应上海社科院举办的古陶学习班开班主办者的邀请,我去上海讲马家窑文化。在讲座中有不少上海的画家、书法家和教授及各行各业的人士也来听课,这对我鼓励很大,也对我的研究促进很大,我便和他们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h5><br><h5> 讲座结束后,我到城隍庙古玩市场去转转,在那里看到有临夏积石山人出售的一批彩陶。由于上海人懂彩陶的人少,很长时间卖不掉,甘肃彩陶涨价幅度很大,这里的价格比甘肃还便宜。我就统统买下来,用一个集装先发兰州,运回临洮,收藏到陈列馆中,让这些文物重回故土。当时我从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也看到了马家窑彩陶,一问,还是甘肃人拉去卖的,而且绝大多数人也是积石山银川镇人。我在北京也买了一批彩陶运回甘肃。</h5><br><h5> 当时全国的彩陶文物在各个旧货市场和古玩市场都有出售,购买者主要是各地的画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还有一部分社会活跃分子、干部、教师、记者、艺术家、有闲钱的个体户,特别是搞招商引资工作的政府部门人员、房地产开发商,都加入了彩陶收藏队伍。他们几乎人人手上都有不等量的一批彩陶。少则几件,多则几十件。他们出于工作需要和爱好,一看到那么久远的彩陶,依然是这样的古朴和优美,就会爱不释手地收藏几件。还有一些具有艺术眼光的收藏家,他们也爱彩陶。客观来说,市面上的其他人大部分都不懂彩陶,购买者少,再加上甘青一带地下彩陶藏量非常大,农民在耕地、建筑等活动时不就有发现。当时国家对彩陶在国内的流通处于容许状况,起初彩陶的价格也买的比较低。一般来说,除了甘青一带,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地的市场上的彩陶价格卖的比甘肃还低。由于贩运者从甘肃当地运出去时价钱低,而甘肃彩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人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研究会也不断发布研究成果,彩陶的身价便越来越高,价格也上涨得很快。到二十一世纪初,很多彩陶从几百元上涨到了几万元,有些到了十几万元,还有过百万元的。而贩运到外地的彩陶还没有多少涨价。所以我当时就从外地古玩市场收集到了好多彩陶运回来。</h5></div> <h5>马家窑文化遗址成了研究会成员们与先民对话和感受历史沧桑的圣地。</h5> <h5>乌克兰画家纳达利亚以我们研究会收藏的彩陶为样本创作的马家窑彩陶画4</h5><br> <h5>乌克兰画家纳达利亚以我们研究会收藏的彩陶为样本创作的马家窑彩陶画5</h5> <h5>乌克兰画家纳达利亚以我们研究会收藏的彩陶为样本创作的马家窑彩陶画5</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湖散翁以书抒情</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众评声</b><br><br> 祝贺您啊王会长!又是系列力作,让人渴盼着下一篇文章的问世。字里行间既流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又反映出对文化炽热的追求和对家乡全面振兴的期盼!读来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太棒啦![强][强][强][烟花][烟花][烟花] <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一王在楷部长评扬开1</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关于马家窑,王老尽量多写写,大家都想读。您的经历,正是关于马家窑的重要口述. 一一李祥林教授评扬开1</span></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的大型“围壕(沟)”,是国内已知最早的多重近方形“围壕(沟)”结构。内圈“围沟”内及附近区域发现数十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和多座陶窑,周围还有石器加工作坊,凸显出手工业生产在马家窑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表示,马家窑文化被发现距今已有百年,但人们对马家窑文化仅知大概时空框架,其聚落形态、社会组织、文明进程模糊不清。寺洼遗址的发掘,对于完善马家窑文化的年代分期谱系、深入了解其手工业状况和对外扩散动因有重要价值。它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 ——工信部付向核评扬开1</span></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讨会创始人王志安老会长,不但是古文化研究专家,更是高产作家,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敬佩敬仰.</span></div></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吴萍兰评结束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r><b>有温度的语言</b><br><br> 名利是社会的奖惩机制,並不是追求得来的。你对社会有贡献,社会就给你名。你对社会有付出,社会就给你利。<br><br> 只是追逐名利的人,只能让自己变成欲望的奴隶。<br><br> 弘一法师说:“一个人一生最应该学会的,不是挣钱,也不是打扮自己,而是无论遇到多大的人生风雨,你都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br><br> 五湖散翁日记摘句: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故事,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故事充实得精彩而丰厚,并把不一样的绚丽情节讲给世界听。因为它不仅打上了独特的时代烙印,而且我们的故事有其百年大变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愿我们每个人一起讲述好中华民族重新崛起时代的精彩故事!<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