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牡丹

陶震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李漎泾北接吴淞江,南接蒲汇塘、肇嘉浜,再接漕河泾。李漎泾是行船的船夫上岸歇脚之地,今天交通大学大门口有一对像桥栏杆的建筑就是表明李漎泾就在这个位置。从漕河泾的地名上就知道,漕河一定是走漕粮,所以历史上应该有相当一段时间,南方的官粮是通过漕河泾到肇嘉浜、蒲汇塘,经李漎泾到吴淞江往东出海,运往北方;要么由吴淞江往西,到京杭大运河后,再运去北方。由于李漎泾两岸常住人口的增多,北宋开宝三年在李漎泾的北岸,建起了"法华禅寺"。聚集人气后成法华镇,从此曾盛极一时,被称为“沪西首镇”,更有“先有法华 后有上海”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史志记载,公元1126年,洛阳花匠逃难南方,携带牡丹来到法华镇,就地栽培,用扬州芍药进行嫁接,育成以盆栽为主的法华牡丹,就此享誉江南,并有“法华牡丹甲四郡”的盛誉。有诗形容:“富贵原推第一花,中州佳种更堪夸。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计楠所著的《牡丹谱》录有104种牡丹名品,法华牡丹就占48种。</p><p class="ql-block"> 清朝后期李漎泾淤积,法华浜填成法华镇路,法华镇风光不再。1958年,法华牡丹被移入中山公园。后中山公园又建了牡丹园。一同移入公园的还有700年历史的香花桥。旧桥原在法华禅寺门前。</p><p class="ql-block"> 如今法华镇路这里只剩2棵古银杏树,还记忆着这里曾经繁华的法华禅寺和浦西第一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