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于松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战老校歌产生的过程

古城老犟牛

<p class="ql-block">作者:冯玉</p> <p class="ql-block">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办初期是西北农业大学,其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p><p class="ql-block">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p><p class="ql-block">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p><p class="ql-block">1938 年7 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p><p class="ql-block">1939年,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辞职,国立西北农学院筹建人于右任的外甥周伯敏当时是陕西省国民政府教育厅的厅长,国民党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派周伯敏担任院长,周伯敏就在1939年从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任上改任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在任四年多,于1944年离任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周伯敏生于1893年,去世于1965年,是近代书法家,陕西泾阳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解放后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于右任的外甥,曾任于的秘书,书法得于右任的嫡传,宗北碑,工楷、行、草书。民国时任陕西省一中训育主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常委、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26日,周学昌免去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职务,由周伯敏接任。1939年2月,离职。</p> <p class="ql-block">于君唐照片</p><p class="ql-block">当时我爷爷于绍桐,字君唐(1888——1941),在陕西省国民政府任第一科科长。于君唐生于1888年,卒于1941年,是广东南海县人(今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北路诗书街街道办书同巷人),幼年求学于广州同文馆,后因父亲进京入内阁中书,而转学入北京同文馆,加之北京同文馆以后并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并经考试通过在京师大学堂学习,辛亥革命后离京返陕,考入陕西大学堂。精于英语、国文,当时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第一科科长,他是当时国民政府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学生,后继任的国民政府省政府主席孙蔚如的老师,在孙蔚如任省政府主席时,任西安营业税局局长。曾较长时期担任民立中学的校董和教务主任。</p><p class="ql-block">由于我爷于君唐当时在陕西省国民政府任职第一科科长,与周伯敏熟识,并且周伯敏家当时在西安市莲湖公园的西五路附近【注:文中所说路名为解放后开辟的新路名字】,与我们家当时是邻居,彼此熟悉。</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当时有数十人是在搞教育工作,周伯敏也曾经在陕西省一中任训育主任,周伯敏与我三爷于松云年龄相当,二人作为朋友比较默契。我三爷于绍苏,字松云(1893——1964),也是搞教育的,并且我三爷于松云,琴棋书画,样样比较精通,尤其音乐是我三爷的特长,京剧尤为唱的好,是当时陕西京剧票友中的佼佼者,在1930年7月,易俗社举行成立十八周年纪念游艺会上,陈雨农、刘正英、李怀坤等秦腔大家演出《大回荆州》,我三爷于松云与张怡然票友演出京剧《上天台》,刘震寰、纪书元、林强武等演出《过关见娘》,王天民、刘迪民、高符中反串《黄鹤楼》。</p><p class="ql-block">1939年周伯敏上任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正是抗战初期,民生不计,时值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举国上下,群情激奋。西农校园里和全国一样,师生爱国爱校激情高涨。经部分教授酝酿,由周伯敏先生作词、于松云先生谱曲,完成“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歌词为文言体,言简意赅,韵义深长;歌曲用简谱谱就,悠扬激昂,可吟可唱。</p><p class="ql-block">1937年,建校初期,当时学校名为西北国立农学院。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颁发国训及青年守则训令一》中指示:“查全国各级学校----每一学校各有其不同之历史环境及一贯之精神,故每校应依其所有的特征,制定校训校歌,昭示诸生,以必遵之准绳,”训令规定:“全国公私各级学学校务各制一特有之校训及校歌,限一个月内呈报教育部备核。”按照这一训令要求,学校根据学校创办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以“诚朴勇毅”为校训。校歌由1939年9月任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的周伯敏作词,于松云谱曲,其歌词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巍巍乎高岗!巍巍乎高岗!</p><p class="ql-block">乃在后稷,公刘文武,周公之故乡。</p><p class="ql-block">昔以农业开基者,今以农业充实,</p><p class="ql-block">我民生与国防。</p><p class="ql-block">膴膴周原兮,辟作农场,皑皑太白兮,赐我以博厚洁白之光,</p><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兮,不断地光大与发扬,</p><p class="ql-block">使我校之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p><p class="ql-block">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战老校歌是多用文言,流畅典雅,观其词,犹周伯敏先生和歌词作曲者之于松云先生风貌。其结尾之举:使我校之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气势宏大,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之气概。</p><p class="ql-block">正可是,愿莘莘学子兮,不断地光大与发扬,使我民族之农业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p><p class="ql-block">当时周伯敏初任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回到家时与我三爷于松云聊天时,说国家在抗战关键时,如何振奋人心,民心。周伯敏说他从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任上转任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就是要干些实事,唤起民心,尤其是年轻人的爱国、抗战、为民之心,农业为我国家之本,名不正,则言不顺,当下应唤起人心,树立学校以农为本之风气,最好最简要的就是要有校歌,二人说定,周伯敏拟写歌词,由我三爷于松云谱曲。</p><p class="ql-block">这样歌词就在周伯敏主笔,与我三爷商確后定稿,下来我三爷于松云就着手谱曲。</p> <p class="ql-block">我三爷于松云谱曲过程中,经过多次试唱和改曲都是与我奶奶钮家玉配合完成的,可以说我奶奶钮家玉就是第一个歌唱国立西北农学院抗战老校歌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听我奶奶钮家玉(1899——1982)说,我三爷于松云在对曲调、音高等等都是多次经过与我奶钮家玉试唱,为了表现出抗战时期,人们在当时的心情,表现出悠扬激昂的效果,在对开始的二句同样歌词,即巍巍乎高岗,巍巍乎高岗的曲调效果处理上,以及中间部分等等的曲调,改动过多次。</p><p class="ql-block">我奶说,周伯敏与我三爷于松云都是传统的文化人,传统诗词要求能吟能唱,二人初定歌词效果时就要求可以吟诵。周伯敏做的歌词内容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典故人物,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开启者,比如说,公刘是谁?一般可能很多人不知是谁?我奶给我说明,公刘就是后稷的曾孙,而后稷就是神农氏,是我中华始祖,公刘与后稷一样,都是教导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p><p class="ql-block">公刘墓位于彬县龙高镇土陵村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墓丘长1500米,占地达500余亩。该地风景优美,南有泾水萦洄,山谷倒映,草色浮动;北为连绵不断起伏隐显的丘陵与村落,就像是用一条穿起来的珍珠逶逦动人;东、西两旁峰峦层叠,形状奇特似蟠龙,因有“周墓盘龙”之称。</p><p class="ql-block">相传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各用衣襟包土,携着酒壶,欲渡河封土祭奠,适逢泾河水涨,不能渡,只好将土就地倾倒,将酒洒在地上;第二天,就已长成土垄,形成了泉泓。</p><p class="ql-block">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当夏后氏当政之时,他的祖父失掉了后稷官职位,出走到了戎狄的地方,数年后传至公刘。他始终勤苦,以身作则,不辞辛苦地领导和团结部族群众,着手恢复后稷的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因此,他一直受到历代周人的歌颂和赞扬。</p><p class="ql-block">而国立西北农学院就建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公刘也是农业始祖,因此歌词内容才有公刘文武,就是说西北农学院建在这公刘文武之地上,周公的故乡,文化底蕴是多么的厚重!</p><p class="ql-block">还应说明的是,歌词中的膴(wu)字,就是肥沃,厚实之意。膴膴周原之地,多么肥沃厚实的周原故土,是我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建功立业之地啊!</p> <p class="ql-block">总之,国立西北农学院抗战老校歌歌词文化底蕴深厚,歌词为文言体,言简意赅,韵义深长;歌曲用简谱谱就,悠扬激昂,可吟可唱。</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战老校歌已经是该校的一曲文化财富经典,将成为人们可以永久传唱,应该永远记忆保留的一个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