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们离开凤庆县,驱车向南258公里,来到沧源县。此后的4天内,由北至南,在中缅边境上的沧源、西盟及澜沧等3县内游览。</h1> <h1> 进入沧源后,路边的田垅上覆盖着长条的薄膜,薄膜上露出翠绿的芽苗,这是大片的烤烟田地。</h1> <h1> 沧源佤族自治县,也称阿佤山区。晨雾中,站在城外山上的观景台,俯看朦胧中的沧源县城。</h1> <h1> 清晨,路边不知名的寺庙白塔,在莽莽大山的山脚下若隐若现。</h1> <h1> 县城的街道房屋,干净整齐,颇有民族特色。勐董河穿城而过。</h1> <h1> 下面分享该县2处景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沧源崖画</b></span></div> 3000多年前,佤族的先民们,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和成的颜料,在崖壁上,绘制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图案。<br></h1> <h1> 崖画景区的入口很简易。进入景区后,先要爬一段山路,才能看到崖画。</h1> <h1> 1956年,云南省的历史考古者在沧源发现了有15处崖画,1100多个图案。各处崖画的内容形式大同小异,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放牧、建筑和宗教祭祀等活动。<br> 崖画中的人物大如手掌,小似拳头。构图简单精练,粗犷奔放,不加修饰的原始。下图中的右侧似乎有二位长发巨人,左侧则是位大人物。<br></h1> <h1> 为保护文物,崖壁上修建了雨棚。</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二、千米国画长廊</b></span></div> 出崖画景区,向北约1公里,就到了千米国画长廊。<br> 这里是喀斯特地貌,两侧陡峭的山崖,中间是狭长的河滩平地。<br></h1> <h1> 陡立的峭壁如画板,攀援的植物似笔触,形成一幅幅天然壁画,描绘了大地的沧桑,故而得名国画长廊。</h1> <h1> 入口处在景区的北口,名叫班鸽村,挺好听的名字。</h1> <h1> 峡谷中,一条小河汨汨流淌。</h1> <h1> 木质栈道贯穿景区的南北,不少人工景物,如木桥、凉亭等,点缀在峡谷内。</h1> <h1> 河滩地里遍植油菜。 “满目金黄香百里,遍地芬芳入画廊。”</h1> <h1> 有一处山脚下还长着一片董棕树林,这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br> 董棕树干高大,宽楔形的叶片,树冠成荫。树髓含淀粉,是正宗的西米原料。而现在的许多西米都是用其它淀粉做的。<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