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日清晨,我们踏上了涠洲岛第二天的旅程。今天的游玩点较为分散,只能选择叫车出行。每辆车仅能容纳十二人,而我们一行共有十六人,于是便叫了两辆车,准备开启一天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蓝桥。</p> <p class="ql-block">涠洲岛的蓝桥,宛如一条蓝色巨龙横卧于大海之上。这座长2.3公里、宽12米、高18米的跨海大桥,由中石化投资约8000万元于2005年建成,原本计划用于输送天然气和石油。然而,因环保和质量问题未能通过评审,至今未能启用。</p> <p class="ql-block">尽管未能启用,蓝桥却因其独特的蓝色外观,成为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它横跨大海,却未连接任何岛屿,像一座断了的跨海桥,蔚为壮观。蓝色的主体桥梁与蔚蓝的大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虽然桥头有看管员守护,禁止游客上桥,但游客们仍可在海边的沙滩上,以蓝桥为背景拍摄照片,捕捉这片蓝色海域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们前往了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涠洲岛天主教堂,掩映在一片绿影婆娑的芭蕉林和菠萝蜜树林中,是清末“雷廉”地区最为宏伟的教堂,被评为AAAA级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修建,落成于1880年。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楼高21米,总建筑面积774平方米,连同附属建筑在内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是广西沿海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当时上岛的移民“几乎全是客家人或从本省其他地方移来的,总数约60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由于教徒人数众多,在涠洲传教的法籍范神父,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高大雄伟的天主堂,规模庞大,气势非凡。正门顶端的钟楼,高耸着罗马式的尖塔,有着随时“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堪称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们来到了五彩滩。</p> <p class="ql-block">五彩滩,原名芝麻滩,因沙滩上有许多像芝麻一样的黑色小石粒而出名。退潮后的芝麻滩格外漂亮,巨大的火山岩石一层一层地裸露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大片大片的火山熔岩裸露出来,场面十分宽阔。</p> <p class="ql-block">许多地方虽然海水退了,但还是留下了大片大片的一洼一洼的水,在蓝天的映射下,这些水洼也变成了蓝色,与裸露的岩石一起,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远处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水融为一体,白白的云点缀其间,让天空更生动;海水时而温柔地亲吻着火山岩石,时而遇到岩石便跳跃起来,飞溅成白色的美丽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五彩滩上,大自然的调色盘倾泻于海岸,绘就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海与天交界的地方,是心灵得以释放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此,让心灵与大海一同呼吸,感受自然赋予的无限宁静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我们来到了石螺口海边。</p> <p class="ql-block">石螺口海边是观日落的最佳场所,离我们住处仅800米,五点钟时我们又来到这里,开始戏水。</p> <p class="ql-block">据说石螺口海滩形状像一个螺口,因此得名石螺口。</p> <p class="ql-block">这片海水清澈见底,海犹如蓝宝石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里,时间似乎慢了下来,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我们仿佛都返老还童了!</p> <p class="ql-block">夕阳如同老画家的调色板,将天边涂抹成温柔的粉紫色。</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片金色的余晖中,心灵得到了最纯粹的洗涤。</p> <p class="ql-block">回住处时,看到了一大串香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