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和顺古镇

周贤能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3日我们来到了和顺古镇。</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侨乡。</p><p class="ql-block">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2006年8月为和顺古镇题写“和顺和谐”四个大字,现刻于古镇入口的照壁上,成为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里60岁是半价门票,70岁免门票。</p> <p class="ql-block">这枚是之前的门票。</p> <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先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中的牌坊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陆续得到恢复。和顺牌坊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双虹桥老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为文化坊,双虹桥新桥头的“冰清玉洁”牌坊为节孝坊。</p> <p class="ql-block">雨洲亭是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腾冲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职,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文澜壮阔。</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p> <p class="ql-block">虽然和顺古镇也有不少客栈,但是走进和顺古镇的一刹那,还是显得安静祥和,没有喧嚣。</p> <p class="ql-block">每个客栈,每家小店,都是安静地开着,不管你是否买东西,店主都笑意盈盈。</p> <p class="ql-block">和顺有一位海外游子就写下过一首《忆江南·思乡》的词,“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写的就是和顺陷河绿柳紫燕、红莲青牛的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和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戏台。</p> <p class="ql-block">叶子花。</p><p class="ql-block">叶子花是紫茉莉科叶子花属的藤状灌木,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泛栽培于中国南方,因其苞片形似叶片且色彩鲜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和顺总兵府</p><p class="ql-block">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的和顺总兵府,建于光绪末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松林,清末著名军事将领,因在云贵两省战功显赫,光绪年间官拜从一品高位,慈禧赐字“福”和“寿”以示恩宠。</p><p class="ql-block">张松林,字子青,祖籍江苏淮安府清河县,是清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咸丰八年(1858年)开始从军,随后在江西、湖南、广东、四川、陕西、贵州、云南等省转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尤其是在云贵两省的战功最为显赫。‌</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一日,慈禧太后赐予“福”和“寿”二字‌。</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建于清道光年间,在和顺有六座。</p> <p class="ql-block">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p><p class="ql-block">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沿和顺古镇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在和顺古镇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云南民居喜欢用蓝色来装饰。</p> <p class="ql-block">这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花。</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创办人李祖华旧居。</p><p class="ql-block">‌李祖华旧址位于和顺古镇,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清代民宅,现已改造为老茶铺。</p> <p class="ql-block">老茶铺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木质结构建筑,雕梁画柱,极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李祖华旧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原汁原味的清代民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他不仅是和顺乡村图书馆的创办人,也是和顺益群中学的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先生为腾冲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革命家):题写藏珍楼部分的“和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熊庆来‌(数学家、云南大学校长):题写“民智泉源”。</p> <p class="ql-block">‌胡适‌:题写图书馆名“和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李石曾‌(文物学家、教育家):题写“文化之津”。</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写“图书之府”。</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镇级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丰富。</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p> <p class="ql-block">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p> <p class="ql-block">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p> <p class="ql-block">后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朱衣阁。</p><p class="ql-block">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水上印象位于和顺古镇陷河,陷河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p> <p class="ql-block">沿街店铺有家“古法造纸”。</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块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是一个戏台。</p> <p class="ql-block">边上有家“马帮邮局”。</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寄了张邮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建于清代咸丰五年(1856年),至今已近150年,宗祠正前方是半月形荷塘,塘上筑双孔石桥通达月台,月台上建精美的牌楼式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祠堂后是正殿。</p> <p class="ql-block">正殿是供奉刘氏始祖之所,有刘氏三祖遗训碑。</p> <p class="ql-block">刘家训言。</p><p class="ql-block">勿以恶小而为之</p><p class="ql-block">勿以善小而不为</p> <p class="ql-block">左厢房。</p> <p class="ql-block">右厢房。</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大门背后。</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所处地势高峻,视野宽阔,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内有民国元老谭延恺、李根源题写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这里刻着“登龙”。</p> <p class="ql-block">和顺李氏家族上曾产生了云南都督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哲学家艾思奇(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李曰垓是艾思奇的父亲,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元老,出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伐袁世凯称帝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端,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后曾任滇西第一殖边督办,政绩斐然,并有诗文传世。</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内的匾额“聿修厥德,勿忘尔祖”是李氏家族的祖训之一,强调要修德行、不忘祖先‌3。这块匾额在清明祭文中被反复吟诵,化作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民国元老谭延恺写的匾额“聲垂無窮”。</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的匾额“道德开基”位于宗祠照壁上,镌刻着“忠孝”二字,在清明香火中愈发清晰。这块匾额不仅是李氏家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和顺人精神世界的坐标系‌。</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不仅是李氏家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和顺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内的匾额和祖训不仅体现了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也成为了和顺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名木古树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原为观音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乡人又在殿前兴建楼阁,取名元龙阁,后经历年修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p> <p class="ql-block">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门神。</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p><p class="ql-block">面积150余亩,因生态环境优良,逐渐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绿树、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优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大水车。</p> <p class="ql-block">这里过去是马帮集市。</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位于和顺古镇东北部,是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于1918年修建的(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p><p class="ql-block">大门口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雕像。</p> <p class="ql-block">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楼房。</p> <p class="ql-block">建筑精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题字。</p> <p class="ql-block">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p> <p class="ql-block">祠堂。</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和顺古镇考察调研。</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云南腾冲人,原名李生萱,蒙古族,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p><p class="ql-block">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他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1910年3月诞生在和顺水碓村,两岁就随父在外,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等地读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奔赴延安。</p> <p class="ql-block">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小巷子特别安静。</p> <p class="ql-block">中国翡翠大王寸尊福旧居。</p> <p class="ql-block">寸尊福,字如东,号海亭, 云南永昌府腾越厅和顺乡黄果树人生于1855年,卒于1929年,享年74岁。中国近代翡翠大王,著名革命先驱,教育家。“中国翡翠大王”这一称号,称的是清末民初侨乡和顺人寸尊福(字如东),这一称号起源于上海,最后流传到家乡和顺来。</p><p class="ql-block">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辛亥元老寸尊福。</p> <p class="ql-block">寸尊福年少家贫,十三岁怀揣着和顺祖祖辈辈男人的梦想跟随马帮到达缅甸。在勐拱玉石场向腾冲绮罗玉商李先和学习做玉石生意,由于他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善查玉石行情,深得老板信任。当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由于张宝廷等人合作开设了“协源公司”。后来在曼德勒(瓦城)开办了“福盛隆”商号,以玉石业为主,集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兼营其它。由于他对翡翠有过人的眼力,加之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诚信无欺,从“福盛隆”商号出来的翡翠因精致、华美、高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珍藏价值,而被称作“寸家玉”!因物有所值,渐渐的“寸家玉”被世人认可,不几年便名声远播,再后来它被人们列入“腾冲五大名玉”之首。当时的富商巨贾,政界名流都以能佩戴一块“寸家玉”而倍感时尚和自豪!“寸家玉”。</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是一个免费参观点。</p> <p class="ql-block">云南腾冲人寻玉、识玉、琢玉、售玉,前赴后继,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翡翠文化。腾冲翡翠因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了灵魂,涌现出寸尊福等多位“翡翠大王”,寸家玉也作为美玉名玉名传四海,</p><p class="ql-block">门窗都是镂空雕刻。</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代表传统汉文化的宗祠建筑,大门是由欧式的三个石制圆孔门和具有南亚风格造型的门头构成,这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时任族长的武生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腊月初二竖正堂、大门,嘉庆十四年(1809年)夏修山墙、围墙及廊阶,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厅房,道光二年(1822年)修厅前照壁,道光三年(1823年)修家堂座,道光五年(1825年)年修暧阁牌位。</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新大门,前后历时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p> <p class="ql-block">弯楼子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被辟为“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永茂和商号是经商致富的代表,在腾冲商界有东董西董弯楼子之称誉。清道光年间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100多年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晚上这里游客少,赶紧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文治光昌牌坊‌:全石质结构,雕刻精美,正面刻有“文治光昌”,背面为“佑启人文”,展现了和顺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晚上这里也有酒吧。</p> <p class="ql-block">但这里的酒吧开到晚上22点。</p> <p class="ql-block">拍个小视频听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