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950年5月,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p> <p class="ql-block">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在东郊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大门牌楼采用毛石作三间四柱式,覆蓝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阶之上,建筑间以梯道和栈道通连,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它的前身是1912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天文台,后来发展为国立南京天文台,1949年改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其前身天文台的创始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者和科学家吴有训先生。</p> <p class="ql-block"> 球形观象台。</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天文台计有:大台(大赤道仪室和办公室)、小午仪室、小赤道仪室、太阳分光仪室、变星仪室、大、小宿舍等。其中主体建筑大台,基本按轴线对称布置,设计时利用地形高差,将行政办公与圆形观象台有机结合成一整体。中轴上大台台阶,经民族形式牌楼,直达有庞大圆顶的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全景,翠绿欲滴的山峦上,白色的太空观象台格外醒目,标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类天文学引导人类洞悉宇宙奥秘,从而实现伟大的星辰大海之梦!</p> <p class="ql-block"> 《踏莎行·紫金山览胜》</p><p class="ql-block"> 翠岭葱茏,穹庐似玉。山巅胜景迷人目。幽林曲径隐亭台,银球错落依岩麓。</p><p class="ql-block"> 雅士凭栏,闲情盈腹。清风送爽心欢睦。游览紫金天文台,赞古奋今辰星海。</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p><p class="ql-block">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多个天文望远镜,包括最大的“紫金山天文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口径口径望远镜,口径达2.4米。</p> <p class="ql-block"> 浑仪。</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用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西汉洛下闳曾制作过浑仪。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由三重环圈组成,可测量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环上刻有周天365 1/4度及百刻刻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所特有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仪被掠至德国柏林,1920年归还我国。</p><p class="ql-block"> 它以多个同心圆环构成,环上有刻度,通过窥管观测天体。浑仪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历经多代改进完善 。 南京最早观象台南朝刘宋司天台,元代曾放置郭守敬制造的浑仪等仪器 。明代相关官署几经更名,观象台称钦天台 。清代康熙时南京观象台仪器被运至北京,鸡笼山钦天台废弃改称北极阁 。浑仪在古代天文观测中意义重大,反映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探索和认知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浑天仪,又称浑仪,青铜铸成,明正统七年(1442)复制,是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的仪器,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主体平面近方形,中为圆形铜环三重立体交叉,下承以四龙柱、一云柱,有四角台、四云山装饰,通高3.1米,底边4.9和4.7米。</span> 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明制浑仪不仅是一架古老精密的科学仪器,而且也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它造型紧凑谐调,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 《观古浑仪》</p><p class="ql-block"> 双龙环护铸奇仪,古意昭然映碧枝。</p><p class="ql-block"> 架上乾坤藏奥秘,寰间星斗惹遐思。</p><p class="ql-block"> 曾观日月行天路,亦探星云布野时。</p><p class="ql-block"> 岁月长流遗韵在,仰瞻此物敬先师。</p> <p class="ql-block"> 浑仪由三层同心圆环组成。外层为三道固定不动的圆环(地平环、子午环和外赤道环),主要是用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和经纬度,提供地平坐标系统。因测量的范围包括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称“六合”,故名“六合仪”。中层为三道圆环(白道环、黄道环、内赤道环)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三辰仪”,可在六合仪内绕轴转动,他实际上是一个赤道坐标系统,用来标明日月星辰在赤道坐标系统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道环用来表示太阳的位置,白道环用来表示月亮的位置,内赤道环用来表示恒星的位置。中国古代称日月星为三辰,故名“三辰仪”。内层是一平行双环,中间夹装一个方形窥管,可绕双环圆心任意转动,称为“四游仪”。此窥管相当于现代的天文望远镜,人们通过窥管圆孔可以瞄准天上的星辰,窥管所指的方位则可以通过四游仪、三辰仪圆环上的刻度测定。我国古代传统标志星体天文坐标的两个基本数据——入宿度(天体与28宿距星的距离)和去极度(天体与北极间的距离),就是利用浑仪测定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简仪,青铜铸,是对浑天仪的改进而得名。原为元代郭守敬创制,此件为明正统七年复制。平面长方形,它分为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略日三部分,减去了浑仪复杂的圈环,其操作较简便,并排除了圈环的干扰。通高2.65米,一边长4.42米,另边长2.99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简仪。</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天文观测仪器 ,由郭守敬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它简化了传统浑仪结构,将复杂的环组系统加以改造,取消了白道环,把黄道坐标与赤道坐标分开设置,使观测更为简便精确 。简仪在世界天文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比欧洲同类仪器早约300年 ,现一些古观象台仍有留存,是研究古代天文科技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西江月·观古简仪》</p><p class="ql-block"> 龙绕古仪精巧,辉涵岁月遗痕。观天测象韵犹存,智慧流芳无尽。</p><p class="ql-block"> 翠木葱茏相伴,游人瞻赏留文。千年奥秘细探寻,仰叹先贤遗训。</p> <p class="ql-block"> 简仪。</p><p class="ql-block"> 元朝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创制。它是在浑仪的基础上简化改进而成。可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互不干扰。南侧日晷,白天可按日影测定时刻。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法军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1905年归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 地平经纬仪。用于测定天体坐标的仪器,清政府于二十世纪初复制。有诗《地平径纬仪遗韵》赞曰:</p><p class="ql-block"> 锈迹斑驳铸古仪,幽园静立映疏篱。</p><p class="ql-block"> 雕纹精巧藏玄奥,架构恢弘展妙思。</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痕添韵致,风霜蚀面蕴情痴。</p><p class="ql-block"> 闲观此物心潮起,遥想当年探索时。</p> <p class="ql-block"> 地平经纬仪。</p><p class="ql-block"> 它是用来测定恒星天体地平坐标的仪器,此仪与天体仪一起,都是清代康熙年间复制的。由二柱一梁支架和仪体组成。</p> <p class="ql-block"> 天球仪 。</p><p class="ql-block"> 是古代天文仪器。其球体表面刻画有众多星宿,代表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 ,通过这些标记能直观呈现星空分布 。赤道等圈环用于标识天体坐标位置 ,帮助人们了解天体的方位和运行规律 ,是古人探索天文、演示天象的重要工具 ,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和认知成果 。根据毁于战火的明代正德年间铸造的天球仪原型缩半铸造。为青铜铸造的、可以旋转的天球仪。</p> <p class="ql-block"> 天体仪,古称浑象或浑天象,今称天球仪,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体运行情况。原件在清朝初年不幸被毁,此件是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古代称浑天仪,又名浑象。东汉张衡、三国王蕃、刘宋时期钱乐之都曾造过这种仪器。它用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并能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被劫殆尽,清政府于1903年复制此仪。此仪直径三尺,嵌有星宿300座1449颗恒星,沿用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由西方传入的。天球仪由座架和圆球状仪体组成。</p> <p class="ql-block"> 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铜铸,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测天仪,可测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明正统年间复制的此件,由一卧圭、一立表组成,卧圭面上刻有刻度,通高3.56米。</p> <p class="ql-block"> 圭表。</p><p class="ql-block"> 圭表是古老的天文仪器。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殷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南北平放的叫做“圭”,南端直立的叫做“表”。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一年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因此测量日影长短就可以定出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周期,就可定出一个回归年的天数(365 1/4天)。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清朝重修。</p> <p class="ql-block"> 用日影测定时刻的日晷。</p> <p class="ql-block"> 从天文台景区下来,踏入这方古典园林,碧水悠悠,锦鲤嬉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飞檐翘角似欲乘风。喷泉跃动,溅起晶莹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绿树成荫,将喧嚣隔绝在外,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宁静与诗意,让人沉醉在这古韵悠悠的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 这座石舫虽然不大,但更像一条可游动的画舫,尤其是航尾部不停的喷涌泉水,让人觉得是船的推进器(螺旋)激起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考察内容多时间紧,故没有进入观象台及展览馆内,主要看了古天文仪。为了较全面介绍古代天文仪,还在网上借了几张图片。</p><p class="ql-block"> 这组照片摄于2008年5月11日,编辑于2025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