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环滁皆山也……欧阳修先生的《醉翁亭记》是从描写琅琊山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览也就从琅琊山南天门的琅琊阁开始。因为冷空气南下,一夜风雨到早晨还没有停息,北风呼啸……灰蒙蒙的天空,没了阳光的陪衬,琅琊阁显得高峻又有些冷漠。</p> <p class="ql-block">琅琊阁高24米,呈六面八角,琉璃瓦覆顶,雕梁画栋,古朴大方。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曾驻跸于此,特建琅琊阁。不过我们看到的绝非历史遗存肯定是近年所造,而阁前的铭牌对此只字不提。查阅百度略有不同,说琅琊阁原名会峰亭,始建于明朝,也不说现在的琅琊阁为何时新建。</p> <p class="ql-block">铭牌所言: 角梁挂有铜铃,山风拂来,金声四起。当时山风大作,却并没听到金声绕耳。</p> <p class="ql-block">据说遇到晴空丽日,登阁远眺,会看到群山逶迤,远处的长江则浩渺东去,那也许很美。</p> <p class="ql-block">相传,琅琊山也是全真教的名山之一,山中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年代,供奉着东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传说她以天宫甘霖美化荒凉的琅琊山,使其成为仙境。</p> <p class="ql-block">相距不远的琅琊寺,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后来因为山名相沿,习惯了就叫“琅琊寺”。而有意思的是,紧贴着这座古寺的无梁殿,是一座道观,供奉的是玉皇大帝。</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往下绕过深秀湖,便来到蜚声中外的醉翁亭。</p> <p class="ql-block">相传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结识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很快成为知音。次年智仙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就是大名鼎鼎的《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两年后,《醉翁亭记》初刻于宝宋斋石碑。</p> <p class="ql-block">到了元祐六年,因原石刻字小刻浅难以久传,由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绍圣二年,又建造了二贤堂。南宋至明代,醉翁亭周围陆续修建了意在亭、古梅亭、怡亭、览余台等九个亭台堂阁,形成一组建筑群。据说当时房屋已达到“数百柱”,颇具规模,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1966年,滁城“红卫兵”走上街头横扫“四旧”,醉翁亭内的欧文苏字《醉翁亭记》碑刻被彻底凿坏。</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周六,因为冷空气南下导致多地发布景点预警,游客不算多。但醉翁亭里的游人也还是络绎不断。要想拍一张醉翁亭的空照就非常困难。</p> <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曾来过琅琊山醉翁亭,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港三区,参加港务局的南京培训班,抽空拜谒了欧阳先生的醉酒圣地。除了来过确凿无疑之外,具体细节什么都不记得了,掐指一算,已经相距整整四十年。但同时期去天台国清寺,几位同仁晚上和雪相法师聊天的场景却历历在目。可见人的记忆竟然这般厚此薄彼,实在叫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然而,中学年代读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句名言,虽经几十年生活颠簸却终身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