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不死》

崤山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一叶扁舟的台岛,竟然可以“天降”这样一位文学奇才——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他的存在处处精彩,面对磨难,从不言败。他满腹经纶,却让儒雅走开。他历经风雨,却乐天一派。他追女无数,却说从无深爱。他怒骂三千,异见不挡其财。他容颜易老,却童心不改。他著作等身,才气堪比山海。对于他,一般地只能远观,无法近采。</p><p class="ql-block"> 借助多次近距离采访他的具有港台风格特质的女主持人鲁豫对李敖故去的回忆和纪念,可以唤回那颗不死的灵魂。在2018年3月举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鲁豫作为嘉宾出席并缅怀李敖。她提到:</p><p class="ql-block"> 他真的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式的文人,但绝对不是传统文坛温良恭俭让的文人。因为他有太多话想对世界表达,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有自己的历史格局。</p><p class="ql-block"> 这段致辞虽简短,却精准概括了李敖作为学者与斗士的双重特质,强调其思想的独立性与批判性。</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21日在北大演讲,开场白:你们终于看到我了” 。演讲主题:以 “自由主义” 为核心,批判国民党的 “去中国化” 政策,同时肯定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他引用毛泽东 “人民大众是有充分的思想自由的” 等论述,强调 “言论自由像 A 片,越禁越想看”。</p><p class="ql-block"> 他批评连战在大陆的演讲 “糊弄学生”,并直言 “北大太孬了”,呼吁恢复蔡元培时代 “不买政府账” 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9月23日在清华大学演讲称作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李敖以 “菩萨低眉” 的温和姿态,探讨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他提及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认为 “科技发展需以人文精神为根基”。</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比台湾与大陆的教育资源,指出 “大陆学生从 3 亿精子中胜出,天生就是精英”,呼吁两岸青年携手推动民族复兴。</p><p class="ql-block"> 在提问阶段,有学生提问 “如何看待台湾地位”,李敖反问:“你们知道台湾的‘台’字怎么写吗?上面是‘厶’(私),下面是‘口’,说明台湾人常把‘私心’挂在嘴边。” 这一回答被媒体评价为 “犀利而不失幽默”。</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在复旦大学演讲,体现务实精神与文化自信,李敖自称此场演讲是 “尼姑思凡”,强调 “少谈理想,多谈现实”。</p><p class="ql-block"> 李敖在演讲中穿插个人经历,例如提到童年在北京新鲜胡同小学的求学经历,以及 1949 年(14岁)离开大陆时的细节,使抽象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他特别提到在天安门城楼参观时,因得知座椅曾为毛泽东主席使用而拒绝落座,称 “在这个地方,不能乱挥手”,这一细节被《新京报》解读为 “对历史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鲁豫与李敖的交集始于多次深度采访。早在2005年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期间,鲁豫便在《鲁豫有约》中对其进行专访,探讨历史、政治与文学。李敖对鲁豫的评价亦显特别,他曾在节目中直言:鲁豫的提问方式虽尖锐,但她的真诚让我愿意打开话匣子。</p><p class="ql-block"> 2009年1月,《鲁豫有约——台湾篇》节目组赴台拍摄特别专辑,其中李敖的专访安排在其阳明山新书房。为迎接此次拍摄,李敖首次对外开放该书房,并在入口处特意摆放鲁豫的照片,足见其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采访中,李敖展示了书房的90平方米空间,透露自己独居于此,日常起居均由自己打理,并分享了对前妻胡茵梦、牢狱经历(有一次他接受了窦文涛《锵锵三人行》栏目邀请,他说他忍耐着孤独,牢狱之灾结束后,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在墙上挖了洞,闭门不出,由弟弟送饭,生活垃圾也由这个小洞递出,这要多大的定力才能在获得自由后又自我的“失去”自由)及两岸关系的看法。节目片段中,镜头捕捉到书房内井然有序的藏书、历史资料及李敖亲手整理的物件,成为其“文人斗士”形象的重要注脚。</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李敖去世前半年,鲁豫在台北与其最后一次会面。她回忆道:那次他突然变得慈祥,说「我们就此别过,来世再见」。那一刻我意识到,再强悍的灵魂也会面对生命的极限。 这段经历成为鲁豫对李敖印象的重要转折,从「狂人」到「垂暮智者」的转变,折射出李敖人性的复杂与真实。</p><p class="ql-block"> 李敖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刻,他有一个心愿,与过去的师者,友人,仇人一笑泯恩仇,从此作别。其中有邀他“百日夫妻”的貌美如花的前妻胡因梦做最后道别,而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他在一次采访中稍作改动的借用陆放翁的《梅花绝句》一诗句:</p><p class="ql-block">“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p><p class="ql-block"> 他的人生精彩谢幕真正做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崤 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4月13日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李敖诗作《只爱一点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爱那么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只爱一点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别人的爱情像海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爱情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爱那么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只爱一点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别人的爱情像天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爱情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爱那么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只爱一点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别人眉来又眼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只偷看你一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