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李庄古镇,承载着1400多年的悠悠岁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在中国众多古镇中,也许它并不为众人熟知,但我却一直怀揣着对它的向往。估计是因离成都太近,始终未能成行。</p> <p class="ql-block"> 读完岳南先生所著的《南渡北归》,这套以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为背景的书籍,记录了蔡元培、陈寅恪、梁思成等大师级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战乱中的学术坚守、文化传承与政治抉择,我深感有必要亲自到李庄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分为古镇景区和月亮田景区。1940年代,日军侵华,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被迫内迁至西南大后方。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机构纷纷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使这座小镇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 李庄,这个原本仅有3000余原住民、在当时地图上都难以寻觅的川南江边小镇,一时间汇聚了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董作宾、金岳霖等一大批成就斐然、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同济大学旧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历经六次迁徙,从上海辗转至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最终于1940年10月迁至李庄,续写其教育传奇。</p> <p class="ql-block"> 进入校内,映入眼帘的是当时李庄开明绅士罗南陔发出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盛情邀请同济大学迁至李庄。</p> <p class="ql-block"> 大批研究机构入驻后,李庄主动提供庙宇、祠堂作为校舍,使师生得以在战火中坚持教学与科研,保存了中华文脉,并见证了战时学术研究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图书馆虽简陋,却以“一张平静的书桌”庇护了流亡师生,成为他们学术研究的避风港。</p> <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的校歌,旋律悠扬,歌词中蕴含着师生们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以理工科为主,当时还建立了实验工厂,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实践平台。</p> <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今通过影像设备还原了当时童第周等著名学者的教学场景,这些画面让人深刻体会到教育兴国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的医学院,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为战时及战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李庄不得不提到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1941年12月他携家人来到李庄,与史语所的同仁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尤其是当时营造学社经费几近枯竭,梁思成夫妇的生活陷入困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span>伸出援手给予大力帮助,将营造学社的成员划入史语所的编制,帮他们渡过难关,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 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设在李庄张家祠,这座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见证了故宫博物院数千箱珍贵文物南迁至四川李庄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月亮田景区是李庄古镇的一部分,这里主要是当时的中国营造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及成员都曾工作生活在此。</p> <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于1940年迁至李庄,这座清代晚期四合院式建筑,院内主体呈“L”形布局,采用穿斗串架结构,青瓦白墙花格窗,与院外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院内一排窄窄的平房,是营造社人员的工作及起居室。旧址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艰苦条件,也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艰难历程。</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的办公室及办公桌。</p> <p class="ql-block"> 墙上一幅幅记录梁林夫妇家世、求学、回国、内迁等全过程的照片,令人感慨万千。他们放弃留在美国的优裕条件,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他们从美国归来,先后组建了东北大学国内第一个建筑系及清华大学建筑系,因此,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之父”。后因战乱被迫离开北平,历经艰辛,林徽因因肺炎高烧,几经周折才到达李庄安顿下来。</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怀着对古建筑研究的热忱,在简陋的办公室日夜苦战。</p> <p class="ql-block"> 工位上呈现的一张张手工画的精美图纸,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电脑绘图,简直令人惊叹。虽然我看不懂建筑图,但足以相信那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凝聚他的研究中国古建筑心血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李庄地处长江边,夏季炎热、潮湿,当时生活及医疗条件有限,交通不便、物资紧缺,林徽因的肺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躺在这张包行军床上,稍好点又开始工作。</p> <p class="ql-block"> 他们全家在李庄的起居室及后院,据说当时梁思成在后院自己养鸡,保障林徽因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 这是梁思成写给他们美国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书信,信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及研究工作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我十分仰慕梁林夫妇,不是因为郎才女貌,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前读过许多关于他们的书籍,从而敬佩他们</span>渊博的知识,对事业的执着精神,为保护中国古建筑,几年时间走遍中国100多县,进行野外实地勘测考查,为编写中国建筑史掌握大量一手数据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在李庄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林徽因等凭着顽强的生命力,编写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经典著作,使李庄成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梁思成选择建筑学专业,正是受林徽因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夫妇是互相成就。</p> <p class="ql-block"> 说起林徽因,更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感情故事。而我眼里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在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为挽救濒临灭绝的中国景泰蓝艺术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是有个性、有专业素养、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同时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文艺爱好者,在文学诗歌上也有一定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最令我敬仰的是,建国初期北京进行城市规划要强制拆除大量牌楼时,她带着病体对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直言不讳地说:“五十年后你们迟早要对今天的决定后悔,那时即使再建也是假古董。”充分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满腔国家情怀。之后林徽因病情加重,于1954年4月I日在北京病逝,年仅五十一岁,令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李庄虽已改变了曾经的模样,但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我一直在思索,如今国家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为何却难以再现国民时期的大师?今天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又有多少人敢面对权力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承担历史责任?李庄一行更加深了对《南渡北归》这套书的阅读理解。</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4.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