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罗云与夲文作者刘景亮(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老朋友的新认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罗云评传》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刘景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最近,阅读了一些介绍罗云先生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他一段简介:1964年从事导演工作以来,他导演160多部舞台剧,其中,23部发行光碟,14部中央电视台播放;创作、改编、移植剧本,大戏9部,小戏1出;执导电视剧30多集,电视综艺晚会20多台;为《梨园春》栏目导演节目600余个;在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艺术评论、论文等300余篇,结集出版为《艺耕集》、《戏曲艺术散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还有广泛的兴趣,学习了针灸,在绘画、书法、篆刻方面颇有造诣。在从事导演工作以前,他还有过10年的演员生涯,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戏曲舞台形象。他是河南导演队伍中,导戏最多、涉猎戏剧样式最多、得奖最多、整体成果最丰富的导演。他用自己丰厚的艺术成果塑造了自己的辉煌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罗云是老乡、老同事、老朋友,一个楼上办过公,一个锅里搅过勺,原以为很了解,很熟悉。一旦有人把他的艺术成就整体地、全面地、一下子推到我的面前,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发现我以往并不真正认识这位老友。以往的了解,是分散的,零星的,日积月累的,记着后边的忘了前边的,因而不是整体的全面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在我感叹对罗云老友并不真正了解时,李焕霞送来她撰写的《罗云评传》书稿,让我阅读。非常感谢,这部书稿让我对罗云这位老朋友有了新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当时的书名是《云中漫步》,读着读着,我感到这书名提供的意象好准确!我的这位老朋友确实是在云中,在“云中漫步”,脚下踏出一条五彩斑斓的路,让我仰视,让我吃惊,甚至有些不可思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罗云是个只做舞台剧导演的人,一生能有160多出大戏立于舞台,足以让人敬重;如果他是一位艺术理论工作者,能有300多篇理论文章,百万字,也完全撑得起“理论家”“评论家”的头衔;如果他是一个从事电视文艺的导演,能有几十集电视剧、20多台综艺晚会、600余个节目,同样能得到同行认同;如果他是一个编剧,能够创作、移植、改编大戏9部、小戏1出,也足以当得起剧作家称号。我好赖也算艺术圈里人,深知艺术创作的艰辛,这些成就放在一个人身上,真的要做梦也得在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云先生能够拥有如此丰厚的成果,首先有赖于他的天赋,他对艺术的天生感受力、理解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渔在《闲情偶寄·重机趣》中说:“填词种子,要在性中带来。性中无此。做杀不佳……噫!性中带来一语,事事皆然,不独填词一节,凡作诗、文、书、画、饮酒、斗棋,与百工技艺之事,无一不具夙根,无一不本天授。”这段话是不是对“夙根”“天授”太过强调,没有讨论的必要。艺术创作需要天赋,应该是众人的共识。罗云先生在表演、导演、理论、剧本文学、书、画、篆刻等多个艺术门类取得成就,没有独特的“夙根”、“天赋”是不可能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罗云先生拥有如此丰厚的艺术成果,仅仅凭借天赋行吗?必须有后天的努力。他在后天奋斗的过程中有哪些与众不同呢?或者说有哪些可供吾辈效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更加认真地阅读书稿,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奋进拼搏中的不同寻常之处:刻苦勤奋、持之以恒、谦虚好学,还有大工匠般的精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罗云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进入了戏曲团体,后来虽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进修,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多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他刻苦自学、潜心创造的结果。如果仅仅是在舞台上演戏,凭着良好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大体胜任。但他后来做了导演,已经不单是演好一个角色,要揭示剧本的文化内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后来他又进入了艺术理论领域,这不仅需要戏剧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更广泛的学术准备。我们从他导演的剧目和导演阐述中,特别从他的理论文章中,看到了他海量的知识存量以及跨界的阅读。我原来一直很奇怪,他是从哪里挪移了这么多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了他的传记,我才从零星开出的书单中,从一些断断续续的记述中,看到了他的阅读,看到了他获取丰厚知识付出的辛劳。有时候排演一出严肃的历史剧,就要有几百万字的阅读。虽然书中没看到对他“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攻读的直接描述,但是,从他一生的艺术成就,从他排演一出戏时所做的功课,从他为追求精益求精而呕心沥血地挖戏、抠戏,你完全能够感受到他的付出,看到一个刻苦勤奋的罗云导演。执著、坚韧、持之以恒,这是所有成大事者必须具有的品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云评传》中也给我们展现了罗云先生的这种品格。书中这样描述罗云作为演员时的执着和坚持:他牢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古训,一直坚持天不亮就喊嗓,无论春夏秋冬,雷打不动。只要听说练嗓的好方法,必作尝试。商丘的护城河,开封的潘杨湖,北京崇文门附近的铁路线,天津中华剧院的墙角,……都曾经留下过他喊嗓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至于练功,更不惜力。拿顶,一上来就是50分钟,练腿功,把腿吊在树上,膝盖上压着20斤的铁坨,连洗脸的时候,也是把脸盆放地上,双腿伸直岔开来洗。坐下时就练盘腿,站着时练金鸡独立。剧团转场坐在货运车上,那空出的地方就成了他的练功场。甚至在轮船上他也不怕头晕呕吐坚持练功。这段描述告诉我们,作为演员的罗云,语默动静都在练功,这种坚持,使他成为功底深厚、同行关注的好武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不可抗因素,罗云由演员转为导演,他知道导演需要更广博的知识,他一直坚持阅读,阅读历史书籍和有关理论书籍,也一直坚持尽可能多地观摩学习兄弟剧种的艺术语汇,学习姊妹艺术表现手段。我敢说,在同龄人中,能够赶上罗云先生的阅读量和艺术观摩量者,那是少之又少。自从干上和爱上导演这个职业之后,也有一些诱惑向他招手,例如文化厅领导多次谈话让他去省级大团当团长,他一次次拒绝,后来,自己要求到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做一名从事导演实践和导演研究的布衣平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云先生的执着,似乎是他的一种习惯,是性格的一部分。即使对自己的业余爱好,也表现得极其执着。为学习刻章,他竟把都是数百页的《怎样刻印章》、《邓石如篆书》两部书的文字、图片全部摹写下来。我看过他的摹本,字字认真,慎终如始,连印章都描摹得以假乱真。有如此执着、坚韧的努力,怎能不成正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书中还写了罗云先生的谦虚好学,这是他成功的又一原因。他一直把“知不足”和“艺多不压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涉猎那么多艺术门类、大量阅读、广泛观摩,其实都源自“知不足”的谦虚。在《罗云评传》中写到了罗云所接触的老师和朋友,对这些师友的特点、艺术追求、艺术成果,还有这些师友关于艺术的话语,罗云都记在心理,有的还记在本上。他还有对这些师友的精到评价。这就告诉我们,他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以求学求教的心态,记住周围人的优点、长处和见识,然后转化为自身的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云评传》同时记述了罗云所看到的剧种、剧目,所接触的艺术家的风格和成就,还有一些研讨会、培训班的研讨、学习的内容,重要的发言讲话,等等。这些文字当然都是罗云先生提供,年逾七旬,能把这些都记得清清楚楚,不仅是记忆力问题,只有具备谦虚好学的品格才能做到。当然,这些记述使这部传记具有了很强的知识性。应该感谢传记作者李焕霞记述的细腻,更要感谢罗云先生能够提供这些珍贵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资料让我想起与罗云先生的交往,在我的记忆中,他与我在出差的路上、一起散步、春节闲聚,总是在谈论艺术,引导我探讨艺术问题。他是从不虚度光阴的人,挤出一切能够挤出的时间用于学习,占有艺术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罗云导演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那大工匠般的精细。如果悉心阅读《罗云评传》就会发现,每一件事的细节都记述的非常清晰详细。他自己导演过的戏,观摩的戏,剧作者、音乐设计、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都是明明白白。我是一个做理论工作的,按理说应该非常重视资料,但是惭愧,哪怕是我认真看过的戏,让我讲出一大堆人名,我是根本办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云先生就大不一样,如书中记述的1974年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样板戏调演,豫剧两个剧目、曲剧一个剧目、越调一个剧目,罗云负责的是越调《龙江颂》。而其他豫剧和曲剧节目的大小角色,A、B角的演员姓名也都记述得清清楚楚。或许读者会惊异罗云的记忆力,其实是罗云的精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常去罗云家,很清楚他的精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看戏的说明书,按剧种分装在档案袋里完整地保存着,涉及19个省市、62个剧种、1000多剧目。不少戏剧艺术家、著名演员的艺术资料在他那里形成一个个艺术档案。历来的会议记录、看戏记录一本一本全部存放着,他的看戏记录不仅有文字,还有舞台调度、舞台美术的图画。他排演的剧目、晚会、电视剧的导演阐述、分镜头本、串台词全部保存完好。报刊发表的对他导演剧目的评论文章,都仔细地剪贴成册,在他那里,我就看到了我所撰写的、连我自己都不记得、更找不到的好几篇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业余爱好成果,篆刻的图章、描摹的篆刻书籍,都存放有序……更何况他还搬家八次!这体现了他的敬业,也体现了他的精细。读着他的传记,想着我所看到的有关事情,除了自愧,还有发自内心的感叹:罗云不成家,天地难安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罗云评传》,看到罗云先生的成果,让人钦佩,也让人顿生发奋之志;读《罗云评传》,看到罗云先生的奋斗和奋斗精神,让人敬仰,也让人顿起效仿之心。所以这不仅是一部传授知识的书,而且是一部催人进取的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愿更多的读者朋友像我一样喜欢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刘景亮 2019年10月8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原载《东方艺术》2020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研究员、著名戏剧理论家)</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罗云导演永远活在我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心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