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听课听什么?

祝 林

<p class="ql-block">  检查老师的听课笔记,发现很多老师的听课笔记写得很认真,但大都是记录授课者的教学流程,没有记录授课者如何启发、引导、点拨学生的?没有记录授课者重难点化解独特处在哪里?文本解读的创新点在哪里?……在评课的时候,不少教师只能泛泛而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等表面观察。这种“听热闹”式的听课,难以真正促进专业成长。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听课活动应当转型升级为“听热闹”到“听门道”的专业行为——以专业的视角,聚焦文本解读能力、重难点突破策略、学生真实学习过程以及新课标理念落地四个关键维度,实现从"观教"到"察学"的质变。</p> <p class="ql-block">  一、听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创意</p><p class="ql-block">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听课过程中,首先要关注授课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处理。例如,在《孔乙己》一课中,观察教师是停留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常规层面,还是能引导学生发现“笑声中的悲剧”这一深层矛盾;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关注教师如何处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解读与学生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张力。优秀的文本解读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深入剖析,如《背影》中“蹒跚”一词的咀嚼;二是能建立文本与当下生活的意义关联,如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引申至当代科技创新;三是能设计出富有思维梯度的解读活动,如《社戏》教学中从情节复述到文化内涵的层层深入。听课者应当记录这些闪光点,同时思考:如果我来教,会如何解读?这种比较反思能显著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p> <p class="ql-block">  二、听重难点突破的策略与效果</p><p class="ql-block">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直接关乎课堂实效。专业听课需要重点关注:教师是否准确判断了文本的真正难点?例如《诗经·关雎》的难点不在字词翻译,而在如何让学生体会比兴手法的韵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难点在于驳论逻辑的梳理而非议论文知识的灌输。更需观察教师采用了哪些巧妙策略化解难点:是否运用了形象直观的示意图表?是否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是否创造了让学生恍然大悟的“顿悟时刻”?如某教师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比较“雾凇沆砀”与“上下一白”的不同视觉效果,通过绘画展示突破写景手法的理解难点。听课者应当记录这些策略的实施步骤与学生反应,建立自己的“教学策略资源库”。</p><p class="ql-block"> 三、听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p><p class="ql-block"> 新课标强调"以学为中心",听课视角必须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专业听课者会特别关注:学生在哪里眼睛发亮?在哪个环节出现困惑?小组讨论时是真正对话还是流于形式?例如,在《桃花源记》的“理想社会”讨论中,观察学生是重复教参观点还是产生个性化理解;在《安塞腰鼓》朗读指导时,注意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问题进行差异化指导。建议采用“3×3观察法”:每15分钟重点观察3名学生(优中差各一),记录其参与度、思维表现和情感状态,课后可抽样访谈验证学习效果。这种微观观察能帮助听课者准确把握教学的真实成效。</p> <p class="ql-block">  四、听新课标理念的落地转化</p><p class="ql-block">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等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是听课的重要关注点。要注意分辨形式主义贴标签与实质性的课标落实:例如,某课堂虽然设计了“跨学科学习”环节,但只是简单加入几张地理图片;而优秀的实践如某教师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真正整合物候学数据让学生探究气候变化影响。听课者应当对照课标原文,思考授课教师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特别关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否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p><p class="ql-block"> 专业的听课记录应当超越流水账式的课堂描述,建议采用“三色笔记法”:黑色记录教学流程,红色标注亮点与问题,蓝色书写自己的改进设想。课后要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基于证据的对话,避免空泛评价,而是就具体教学片段展开专业讨论。更重要的,是将听课所得转化为自身教学行为的改进,如在教授同类文体时借鉴观察到的文本解读方法,或模仿有效的学生活动设计。</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当我们将听课从行政任务转变为专业自觉,就能在观察他人课堂的过程中照见自己的教学,实现从“技”到“道”的升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专业的听课正是我们学习“诱导”艺术的重要途径,让每一节听到的课都成为滋养专业成长的养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