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轶事

乐在途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东北乡村,每当某家要准备办喜事时,会在村子里的大群发一个邀请函,随后再发一个大红包,人们在抢红包分享喜悦的同时,会送上祝福。而到了正日子时,前一天的宴席称之为水席或偏席,正日子那天的宴席称之为正席。届时,村子里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便盛装前往,称之为坐席,亦可叫随礼。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分享喜悦,享用美食的同时,它可以维系人际关系,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用眼下时髦的词叫积攒“人脉”!下面,带你穿越时空,分享一下若干年前一个七零后的坐席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 搂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坐席,这在幼时我们的认知里,是多么美妙的语言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从大人那里获悉这个消息时,可坏差喽,睡不着觉呀!感觉比新郎还着急,我想你,想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新郎着急见的是美人,那个花容月貌的新娘子。可我们眼前更多浮现的却是美食,诸如带红线的金丝条,菱形块的炸果子,五颜六色的炸虾片,厨师现灌的粉肠等美味和佳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出门时一定要把这毛坯的人生精装一把。所以赴宴时,就会穿上过年做的那套新衣服,并且异常地兴奋。这时大人会不断地叮嘱,拿点深沉,别整衣服上哪哪都是,更别像饿死鬼托生似的不抬头地造!深沉(轻声),东北话:矜持、稳重的意思,实际就是“装”!可咱的字典里,哪有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那满屋飘香的美味佳肴,早就通过视觉和嗅觉等感官,进而让大半年没见荤腥的碌碌肌肠不断地提示口腔,这可是好嚼咕呀!遂分泌出大量的唾液,就是所谓的垂涎三尺,用咱东北大白话讲——那是馋得哈喇子直淌呀!所以懂事的东家会特意让支客人把小嘎子们归拢到一起,而且上菜要一起上,以防桌桌被“搂席”的尴尬!因为他们见识了太多小嘎子们“风卷残云”般的速度与“饥”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苦熬了一春到八夏的大人们一开始碍于面子,还算斯文。可一旦有人开了头,那也时常把盘子划拉了个底朝上,上文提到“搂席”,啥叫“搂席”?东北话管这种情形就叫“搂席”!末了,人们还会摸摸嘴巴头,嗯,这菜不错,挺硬实!而四十年后,家家席面肉山酒海,饕餮盛宴。早已营养过剩的来宾们却熟视无睹,甚至鲜有动筷。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餐桌浪费,人们反而却大力提倡起“光盘行动”,并且“打包”成为一种时尚,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 打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东北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都要被五谷粮暴打一顿,其中五谷包括:大米、小米、高粱、玉米、豆类组成。这期间,打得越猛,说明这家人的年景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来越富裕。所以它既活跃了婚礼的气氛,又寓意了五谷丰登的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0年代某一年的寒假,村子里一家办喜事娶媳妇。由于喜家婆五谷粮备料不足,实则就是抠门,轮到我们几个小嘎子时早已没货了。一抬头,房子顶上有现成的苞米棒子,没有枪,没有炮,咱们自己造!待从狗窝蹦到鸡架,又从鸡架爬上房顶搓粒时,娘家且的车到了,新娘子在新郎的护送下一路狂奔跑进新房。刚从房顶上下来的我,懊恼的直跺脚,顺势一脚踢飞了喂鸡的小破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一个陌生的女子从新房走出来,同来的小伙伴叫道,这好像是新娘子呢,我以前见过,长的一模一样!哎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把大苞米粒子呼过去,那人哎呀一声就捂脸大骂。这时又有知情者道,好像打差了,这是新娘子的妹妹,她俩一对双儿(双胞胎)!他这一提醒,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咋地,她也没戴花呀?天呐,这个猪队友,谎报军情,害得我这不是捅了马蜂窝了吗?娘家且那是不依不饶,支客人屋里院外的找寻,那个愣头青小子跑哪去了呢?哪去了,你说哪去了?早就鞋底子抹油——溜之大吉了……题外话,如今,打五谷粮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并配有手扭花,小捏炮等,时代感更强,寓意也更广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 压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年,在乡村的喜宴上,送亲的娘家且中的每一桌,至少配备一名婆家人,此人不但要有头有脸,而且要能说会道,最主要的是能喝,名曰“陪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0年代,村里一家娶媳妇。娘家且中一男子酒量大,且直接把赔且的喝跑两个。可他仍酒兴未酣,意犹未尽。其他人都已经撤桌,只有他所在的桌无法收拾,进而无法进行下一悠儿。这里的“一悠”,是指一轮的意思。还有许多随礼的老亲少友们正望眼欲穿的等着开席呢! 见此情景,捞忙的小伙子叫来了支客人老李头,见多识广的他,让人火速找来小村的酒神——外号“干喝不醉”的王二柱子。人一到,先是握手寒暄,接着咔咔一通嗑儿唠得贼明白,进而与之连干三缸子。注意,是五十度散搂子。刚才还叫嚣挑战的客人遂蔫头搭拉脑地被其他娘家且架上车,服服帖帖地打道回府了。末了还离了歪斜地直起身来向王二柱子双手合十作揖后又瘫倒在坐椅上。真是囟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延迟了近一个半小时的难题,遂解!支客人用他那全村人都熟悉的铜锣一样的嗓门大喊:小伙子们呐,赶快收拾,咱好合桌,来下一悠儿……而如今,许多时的席面,菜刚刚上齐,人已经走了一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 滚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0年代的农村喜宴,大多数是20个菜打底,用小盘子盛装。一般情况下,约在第一悠开席后的半个小时左右,厨师会上赏菜,大多数时是四道菜。而且在事前,嫁娶的男女双方会约定好给厨师赏金的数目。这时方盘手会大声吆喝道:厨师赏菜了,油着!娘家且领头人心领神会,从兜里掏出若干张“大团结”,给予相应的赏金。这里科普一下,大团结指的是第三版人民币十元面值纸币,因其正面印有工农兵等表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像而得名。而方盘手接过钱会大声的吆喝:娘家且赏钱,双报多少多少。既然多报一倍,余额便是婆家补足。大多数时,婆家的赏金如下给予。开席后,厨师也会给帐桌上写礼和收礼的人赏上至少四个菜,而且方盘手也会边走边吆喝:厨房赏菜了。而帐房先生(现在昵称为礼簿侍郎)会按照事先东家的约定给予一定的赏金,方盘手也会接着吆喝到:帐房赏钱,双报多少多少。一般情况下,赏金与娘家且赏金等额或略多,以此做为劳务报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某家办喜事,男女双方有矛盾。于是娘家且的赏金,意乎寻常地少。做为东道主的婆家也没有及时出面跟进安抚。两位掌勺的大师傅按耐不住性子,既然你们不按套路出牌,就别怪我了。赏菜只有一个,一个汤,鸡蛋汤,还不放盐!这下娘家且便炸锅了:咋,稀了光汤,淡了吧唧,还是鸡蛋的,灌完大肚子就让我们滚蛋呗!后面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那家伙干得,嗷嗷的…… 现在,一切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菜品,价码都是预定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 滴啦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0年代,小村一家办喜事。第一悠为娘家且和部分远道而来的宾客。娘家且吃饱喝得打道回府了,老少爷们便静等第二悠开席。可左等也不开,右等也不开,性子急的小孩子跑到厨房一看,厨师还没炒菜,为啥呀?支客人前来询问,二位厨师用手一指案板,又指指仓房,知客人秒懂,原来食材被东家拿走了大部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啥呀?支客人也是豁出去了,径直奔向仓房,但也只是寻回了部分食材。既如此,也就如此,将就做吧,每个菜都是浅浅一碟心,倒也精致。来宾们心生郁闷,但大多数人都草草了事,走人。倒是有几个男爷们越寻思越憋气,遂走了之后又折返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首的李老大带头在主人家院子里扭起了大秧歌,滴啦哒、滴滴啦哒,边扭边唱给自己打拍子。你别说,这些五大三粗的老爷们,舞动起来身姿还挺曼妙,引得众人围观喝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喝彩是假,起哄是真!东北话卖呆儿的不怕事大。如此这般一折腾,主人家的心里跟明镜似的——没喝好呗,确切地说是没吃好!开始是假装没听见,后来感觉势头不妙,出来挨个点头哈腰,可这几个本就不是省油灯的主哪吃这一套,继续秧歌继续舞。新媳妇闻听此事,遂出门挨个点烟问好。几人这才作罢,主人家见状,急忙说道几位大爷,快进屋咱接着喝!那啥,老婆子,把好东西都拿出来,给哥几个上硬货……东北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好像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如今,东北菜量大,名满天下,能用盆,绝不用盘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文至此,给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的人文风俗。早些年,东北乡村里娶媳妇、嫁姑娘或者办其他一些红白喜事时,有一伙人专门从事“捞忙”工作。这些“捞忙”的人通常是自愿参与的年轻小伙子,要头脑灵活,手脚麻利。他们帮助主人家筹备婚礼,借桌椅板凳、烧火做饭等,共同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有声有色。其中叫“捞头忙”的人,就是捞忙人的头,则是由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担任,需东道主事先上门邀请,大多数时是先好吃孬吃的喝一顿,叫油油嘴。他负责整体协调和安排,确保事情顺利进行。东北话,喊一嗓子得好使!还有端方盘的叫方盘手,烧火的叫火头军,炒菜的叫厨师,还有专门负责洗碗洗盘子的人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都是干在前,吃在后。所以在宴席结束后,东家会特意备上一桌更加丰盛的酒席来表达谢意。当年,由于受场地等环境限制,放席是在本家和较宽敞的邻居家,既有地桌,也有炕桌。至多能放八到十席,每桌八人。是为一悠,即一轮的意思,如此往复循环,放完为止。当然,所谓的赏菜,只有第一悠的来宾能够享受到,那当然是借了第一悠有娘家人的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那些年,在老亲少友的帮衬下,绝大多数人家办事都大大方方,顺顺利利,亮亮堂堂的。只不过上述这些“出彩”的往事让人记忆更深刻罢了。 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陈年旧事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尘烟中,而坐席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由当年的民房、到现在的大型礼仪中心,而且还先后出现了可移动的彩条布大棚,充气大棚,到现在最多可容纳近300人的大型移动折叠式餐车。老百姓俗称房车,里面装修豪华,三面大屏,灯光音响俱全。同时,屯邻捞忙现象消失,继而由婚庆礼仪公司和“大棚车”等专业团队取代。乐队,歌手,特别是主持人的出现,使宴席更加程序化,专业化,当然也更能烘托喜庆的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坐席名目称谓的变化。若干年前只有喜事大操大办,到如今婚宴、丧宴,学子宴,满月宴,参军宴,生日宴、开业宴、新居宴等等名目繁多的宴会酒席,叫人应接不暇,有人家“十年八响”,“一年三响”、“一人四响”等等,让菜品里有了更多金钱的味道。并且产业链化的宴席在丰富餐桌、丰富生活、拉动消费,增加GDP的同时,过多的收礼宴请也确实成了人们的一种负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有增有减。随着盛菜器皿和桌子大小的变化,其菜品也由当年的小盘的二十余缩减到现在大盘的十余道。增的指是呈上升状态的礼金数目,由当年的几毛,几块上升到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变化,有待于发现,归纳,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至此,村子里又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咋,谁家又预备饭了?啥也别唠了,走,坐席去!噢,现在更多人叫随礼!走之前,考考你,知道啥叫“弹簧菜”吗,知道啥叫“折箩菜”吗?知道啥叫“四大件”吗?还有,你们那里的现在的礼金最少是几张大红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