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贰② 24年5班 儒行天下🌍经典读书会

儒行天下

演说节录2 <p class="ql-block">仁道推行的初步先用恕字。自己不愿欲的,不对着旁人施。自己所求于人的,先加施给人。这样自然没有损人利已的行为。夫子虽不许子贡,正所以激励子贡。因为这是为仁的要方,不能不珍重呢!内以刚自持,外以恕对人,真积力久,仁德由充实至于圆明,自能澈上澈下,圆满十方。颜子闻一知十就是他不违仁的效验,并非仅仅的天资聪明过人。性既圆满十方,自无人我的见,形体的隔。所以夫子以万物为一体,天下为一家。老的教他得安,少的使怀,中年朋友们教他以信。信就是真实,农人真实务农,工人真实为工,世界上的人各真实尽上各人的职务,大家讲信修睦,共谋平和。礼运所说的大同,老有所终就是说的老者安之,壮有所用就是说的朋友信之,幼有所长就是说的少者怀之。天下万世的人类,虽多至量无边,然究竟不能逃出老者、朋友、少者以外。使他安、使他信、使他怀,这不就是人人各得其所了吗!</p> 第二周学习内容 <p class="ql-block">7. 孟武伯 问 子路仁 乎 子 曰 不知也 又 问 子 曰 由 也 千乘shèng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 如 子 曰 求 也 千室之邑百乘shèng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chì也何 如 子 曰 赤 也 束shù带立于朝cháo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p><p class="ql-block">8. 子谓子贡曰 女rǔ与回 也孰愈 对 曰 赐也何敢望 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 曰 弗如也 吾与yǔ女 弗如也</p><p class="ql-block">9. 宰予昼 寝 子 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 予yú 与yú何诛 子 曰 始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 予 与改是</p><p class="ql-block">10. 子 曰 吾 未见刚 者 或对曰 申 枨chéng 子 曰 枨也欲 焉得刚</p><p class="ql-block">11. 子贡曰 我不欲 人之加诸我 也 吾亦欲 无加诸 人 子 曰 赐 也 非尔所及也</p><p class="ql-block">12.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 可 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 性与yǔ天道不可得而闻 也</p> 学员分享 <p class="ql-block"><b>55391~黑龙江~付英芝</b></p><p class="ql-block">5.7鲁国上聊大夫孟武伯向夫子询问——子路、冉求、公西华(赤)三位学生的"仁",夫子未答“仁”,而从三人的才能回孟武伯。</p><p class="ql-block">①由:千乘之国可以治理、管理军队.</p><p class="ql-block">②求:千乘之邑可以为宰官.</p><p class="ql-block">③赤:可以在朝廷上与宾客言谈知相礼,可以作外交官。</p><p class="ql-block">小结:"仁德"是纯乎天然自性,非圣人不能完全这性德,所以夫子未答孟武伯,是因弟子有仁而未圆满之故,虽未能得仁之全体,而各人的才能却是显而易见的,若能用以天下,则"仁"亦可传教于他人。另則,有才能必要利益于社会。</p><p class="ql-block">5.8 子问子贡他与颜回谁好呢?子贡自知己不如颜子说:"何敢望回".夫子借这一问考察了子贡的心性,因子贡是"瑚琏"之器,贵重而闻名,如若自大,自是便无长进,子贡此言,夫子亦甚是欣慰,虽不如颜回,亦可有长足进步.</p><p class="ql-block">5.9 宰予昼寝一章,感触颇深.反思自己如宰予,之前常以语言许诺,而未办之事甚多,无所适从,只因心内无目标,无愿力,即如同这"朽术"不能雕琢,只因不是"材"质.如若改之,定要下定决心,以愿而成行……</p><p class="ql-block">②夫子后面之言,亦是对后世学人的警示,如何知人:先观人,如何观?即听其言而观其行,虽有雄辩之才,但若不实行,即如"朽木与粪土之墙"也.</p><p class="ql-block">5.10.本章讲什么是刚正,有私欲、嗜好者非刚也.谨记之……</p><p class="ql-block">5.11-5.12.此两章是子贡对自己和夫子道的叙述</p><p class="ql-block">11章</p><p class="ql-block">①子贡对己之要求:"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成圣 F的目标,虽未能达到,但志愿已许久之修持必也能果.</p><p class="ql-block">②夫子说"非尔所及也.".子贡不能做到呢.</p><p class="ql-block">此章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己心对待人,可以对治"不愿欲"的心.</p><p class="ql-block">12章:夫子性与天道的贵重.</p><p class="ql-block">此章子贡言夫子的性与天道不是平平常常就能得到的.虽都在广泛学夫子的世间之法要、然不入其内不可得知.</p><p class="ql-block">总结:夫子对门人的了知,因材施教的道统,由平等到不平等,皆是循序渐进,何材何教之法,亦至其"性与天道"之法,与天地贯通,莫深极也.</p> <p class="ql-block"><b>55368-山東-孫愛華</b></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老師學友們大家好!從本周所學內容感悟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我不願欲人加到我身上的事,就不要加到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回一般遠,說來極平常,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然非純乎天理。比如一個人對自己發了脾氣,心裡一定感覺非常不舒服,那麼將心比心,自己不喜歡,別人也同樣不高興,回想自己不明理時,一時發脾氣傷了多少人的心,還不以為然,活在唯我獨尊的世界。讀聖賢書悟人生路,一念之間幡然醒悟,慚愧至極!</p><p class="ql-block"> 從今以後,決定不再和任何人發脾氣,處理事情換位思考,給與他人尊重和理解,捫心自問,能做到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如果能做到,那就是聖人之本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不到就要鞭策自己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邁進,化秉性,去習性,圓滿天性,回復人之初,性本善,還原人生本來面目,是自己人生必修課。</p><p class="ql-block"> 感恩聖賢教誨讓我迷途知返,感恩文宣老師傳道受業解惑引領前行,感恩人生路上所有的善知識為我做榜樣。深深感恩!</p> <p class="ql-block"><b>55388-黑龍江-丁香</b></p><p class="ql-block">7 三子都具有仁的一端,不具備仁的全體,所以夫子不許他們的仁</p><p class="ql-block">8 夫子許子貢不及顏子 是因子貢沉潛篤實不如顏子,且少克己復禮的功夫</p><p class="ql-block">9 宰予白天睡覺 遭到夫子深責,異改以往怠荒放肆,進而終日乾乾,精勤修業,成為夫子的十大弟子之一 列言語科</p><p class="ql-block">10 夫子告訴我們,無欲則剛</p><p class="ql-block">1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在毫釐之間,不免有偏私,夫子說子貢做不到</p><p class="ql-block">12 夫子的性與天道,自我感覺遙不可及且義理深遠,非入夫子的門才能得聞性與天道</p> <p class="ql-block"><b>55616~黑龙江~天佑之</b></p><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的这几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为人处世与道德修养智慧。</p><p class="ql-block">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严厉斥责。这警醒我们珍惜时光,懈怠会荒废自身。时间是成就自我的资本,勤奋进取才能挖掘潜力,实现价值 。</p><p class="ql-block">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在国家有道时展现才智,无道时装愚。这告诉我们处世要懂得审时度势,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又灵活应变,顺势而为保存实力。</p><p class="ql-block">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在陈国思归,惦记弟子。体现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也让我们看到学习需有引路人,在迷茫时指引方向,帮助我们在追求学问与道德的道路上不迷失。</p><p class="ql-block"> 这些章节从惜时、处世、教育等方面,为我们在个人修养、社会应对和成长进步上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p> <p class="ql-block"><b>55402~黑龙江~金红</b></p><p class="ql-block"> 这一周学习了第7章~第12章共六章内容,同样收获良多。</p><p class="ql-block"> 第7章是孔夫子与孟武伯的一段对话。孟武伯不知道仁人应该是什么样一种境界,于是他拿夫子的三名弟子来做对照。他问子路、冉求和公西华都算不算是仁人,夫子只是把他这三个弟子的为人以及他们的才能说出来了,说子路可以在有一千辆兵车的国里治理兵赋,冉求可以在千家的大县做宰官,公西华可以穿上礼服,束上大带立在朝廷上和宾客言谈,不失于礼,却说不知道他们的仁德。夫子这样回答说明他心里是认可他们各自的才能却没有认可他们三位是仁人。在夫子眼中这三个弟子虽然具备大有作为的才能,但却只具备仁的一端,但仁的全体大用却不是常人能达到的。在众多弟子当中夫子只赞叹肯定颜回做到三月不违仁,他能克己复礼,他克制自己的私欲,私欲净尽,没有人心的自私自利和偏曲,完全是天心、道心,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里不得不赞叹颜回的精神气质和仁德境界,非圣人是达不到的。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仁道并不是离我们遥不可及的,当我们努力去克制自私自利的心,让自己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并踏实去践行,那么我们离圣贤的仁人标准就会越来越近了。</p><p class="ql-block"> 第8章是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夫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好呢?”子贡很有自知之明,他说颜回闻一以知十,他自己只达到闻一知二的程度,是不敢和颜回比的。夫子也赞同子贡的说法和自知之明。子贡也因此能够精进不怠,不断超越自己,最终能够接受夫子一贯的传授而登堂入室。这一章让我们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当自己能力不如别人时,一定要像先贤一样存有见贤思齐之心,努力追赶,突破自我,不断提升修为和境界,最终会获得收获和成长!</p><p class="ql-block"> 第9章:是孔夫子责备弟子宰予所说的话。因为宰予白天睡觉,不上进,夫子恨铁不成钢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并且通过宰予的这种表现,夫子改变了自己的某些观点,那就是他曾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说到了,那他一定会做到,因为言出必行,人都应该这样的。但是自从认识宰予以后,夫子会认为:一个人光说的好,但是他能不能做的到,这个还要观察观察才行。夫子对宰予是爱之深,责之切呀!深责他希望他提起心志来,能精勤修业,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努力成为君子。这一章也在警示我们要想有理想有目标,就要努力去做到,不要眼高手低不作为。同时要言出必行,自己说的话就要努力去做到。学会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判断一个人的品行高低,多交益友,结交比自己道德学问高的人。</p><p class="ql-block"> 第10章:孔夫子说,他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一个没记姓名的人对夫子说申枨刚强。孔夫子说申枨有嗜欲,算不上刚正。夫子所说的刚强是没有私念、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的这样一种刚正,也被称为刚德。能完全刚德的未必外表刚强猛烈,虽然温逊和平,却神圣不可侵犯,利害祸福不足动心。这种境界并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这一章告诉我们无欲则刚的道理。表面上慷慨奋发,勇猛激烈,但是并未完全克服内心的私心、欲望时,看上去虽刚,但只是血气之刚,不是纯乎天理的刚德。这在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要想努力成为圣贤之人,一定要努力达到克服内心的私欲杂念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第11章是子贡和夫子的一段对话。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身上的东西,我也不会强加给别人。"夫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呢。"由此可见能做到子贡说的那番话太不容易了。只有纯乎天理,没有半点私欲的圣人会做到吧。子贡既然能说出来,也会做的差不多,但仍难免会有偏差,所以夫子说他做不到。从中也看出夫子做事和判断事物的严谨,并且也是对子贡的一种勉励和期望。这一章让我们明白要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但是我们不能丧失努力的信心,夫子激励子贡去做到,也同样是在激励后世每个读圣贤书的人。</p><p class="ql-block"> 第12章:是子贡得受夫子一贯真传之后说的一段话。子贡说夫子的礼乐、伦理等事可以得着听说了,夫子讲究人的本性和天的道不可得着听呢。一般没深入孔子之学的人,会以为孔夫子讲的都是世间法,都是治世之学,不知孔子之道不仅是治世之学,更有出世之道,必得登堂入室,方能见着。夫子虽不专言性天,不轻易言性天,但所谈的人事、伦理、礼乐、政治无不含着性与天道。世俗之人也只会从表面上理解,浅尝辄止。这也说明我们要学习圣贤,就要努力学透学深,用心体悟并学以致用不断践行,才有可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p><p class="ql-block"> 圣人的教诲不求长篇大论,每段师生的对话就已完成了精神的洗礼,受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b>55614~句读明星~金籽含</b></p><p class="ql-block"> 本周学习,收获颇丰。其中“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给我极大触动,它源自孔子对昼寝的宰予的反思 ,让我意识到,认识一个人不能仅听言语,更要看实际行动。在生活里,不乏言语上夸夸其谈之人,承诺时信誓旦旦,真正践行却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吾未见刚者”这一则,也引人深思。孔子认为有欲则难刚,的确,人一旦被欲望左右,就容易失去原则和底线,难以坚守内心的刚正。这警醒着我,要时刻审视自身的欲望,避免被其束缚。</p><p class="ql-block">这些经典语句跨越千年,依旧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让我在为人、修身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激励我不断学习和践行,提升自我。</p> <p class="ql-block"><b>55437~山西~凤平</b></p><p class="ql-block"> 仁的全体大用非圣人不能达到,具备其一端已属不易;知己知彼,合理的认识自我;听其言而观其行,克己复礼,即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又要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择善而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所讲的刚德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念.欲望,达到了无私.无我.无念.无欲,纯乎天理的一种刚正;读夫子的文章,按文取义,悟其道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4月12日</span> </p> <p class="ql-block"><b>55387~黑龙江~清秋</b></p><p class="ql-block">7章这一章夫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以具备仁德为前提。我们学了圣贤文化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和仁,要是为了私欲做不仁的事,那就与小人无异了。</p><p class="ql-block">8章这一章夫子个子贡的对话可知,颜回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所以,夫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9章这一章夫子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p><p class="ql-block">10章来夫子所说的刚强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的这样一种刚正,没有一毫偏私。他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夫子不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p><p class="ql-block">11章这一章告诉我们,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12章 在子贡看来,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很深奥,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掌握。</p> <p class="ql-block"><b>55529~广东~阳阳</b></p><p class="ql-block"> 夫子文章: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具体学问,是可见的、可学的文化传统。“性与天道”:涉及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如人性本质(性)、宇宙规律(天道),是深奥而抽象的。 “文章”是基础,面向所有弟子,强调实践与传承;“性与天道”是高阶智慧,需学生具备足够悟性,孔子不轻言。没有扎实的“文章”基础(如经典、历史、礼仪),空谈“天道”易流于虚浮。 </p><p class="ql-block"> 子贡以“墙”比喻孔子学问的深广——门外可见其美(文章),门内之境(天道)却需终身修行方能窥见。求学如仰视高墙,既需敬畏,也需恒心。 </p><p class="ql-block">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区分“知识”(文章)与“智慧”(天道)。前者可速成,后者需沉潜与磨砺。 </p><p class="ql-block">此章揭示了儒家思想的特质:立足现实,慎言超越;重实践而轻空谈;以人道见天道。子贡的感慨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闻”,更在于“行”;不仅在于“知”,更在于“悟”。 </p> <p class="ql-block"><b>55534-太原-静</b></p><p class="ql-block"> 分享作业:子路,冉求,公西赤皆是有为的才,皆有仁的一端。仁的全体非圣人不能。子贡的聪明和颜回差不多,只因他沉潜笃实不如颜子,少克復的公夫,所以相差很远。宰予偃息昏睡,是何等怠荒放肆,受到夫子的责备。刚德是人得于天的,合天同体,必天性纯粹,没有一毫偏私。完全刚德的未必外面就刚强猛烈。虽温逊和平,却神圣不可侵犯,更不足以动心。自己不愿欲也别加到人身上,看似平常,没有半点私欲的万做不到。夫子的道以天为归宿,天性的全体是人性的本源。</p> <p class="ql-block"><b>55410~天津 ~落霞</b></p><p class="ql-block"> 学习《公冶长》第10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就是说无欲则刚。刚强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念、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这样的刚被称为“刚德”。能完全达到刚德未必外表刚强猛烈,虽然温逊和平却神圣不可侵犯,利害祸福更不足以动心,一切置诸度外,能够完全克服自己内心的私心欲望,这才是真正的刚正。孔子、孟子,他们身为读书人,外表虽然没有英雄气概,但内心私欲净尽,这才是完全的刚德。我们要效学圣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颠沛流离、生死度外的精神让自己达到无欲而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b>55396-湖南~紫木</b></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豪情壮志。子路的勇猛,他的治国才能,乃至他的豪迈情怀,都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但孔子并未止步于此,他更看重的是子路的知行合一,那种“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这让我想到,当今社会,许多人夸夸其谈,却少有人能做到言行一致。孔子的智慧,正是对这种虚伪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颜回作为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其智慧与品德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孔子对他的评价,“闻一以知十”,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后人的启示。颜回的早逝,让人惋惜,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论语》中。这种精神,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对道德的坚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宰予的批评,更是发人深省。宰予的懒惰,孔子称之为“朽木不可雕也”。这不仅是对宰予的批评,更是对后人的警示。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沉迷于享乐,忽视了学习的重性。孔子的教诲,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b>52149-山东-逍遥</b></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在《为政第二》的第18章介绍过,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说明,孔子基本很少谈论天道等神秘的事情,因为古人认为天道就是指人的吉凶祸福与天体运行和自然现象规律之间的神秘联系。孔子正是这样治学严谨、教学务实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存疑的事情和神神秘秘的事情,不去谈论它,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p><p class="ql-block"> 同样,对于人的本性方面的讨论和说辞,在孔子看来也可以用“阙疑”来说明。在《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对人性最直接的论述,通观《论语》中的文章,我们也并没有看到孔子有关性善性恶的说法。所以,我们以己之意揣测:孔子认为讨论人性是没有意义的,还不如实实在在的修齐治平;真要讨论人性问题,还是觉得“阙疑”,最好是不说;所以,才有了本章子贡的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p> <p class="ql-block"><b>51008~辽宁~福星</b></p><p class="ql-block"> 通过孟武伯与夫子的讨论“仁”知道了三位弟子都具备大有作为的才能,也都具备仁的一端,若能得到孟武伯的任用对衰弱的鲁国必能早日振兴。体悟到夫子的救世热忱与对“仁”的标准,人贵在自知,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精进不怠,克己复礼,向真正的刚强努力,因为真正的刚强,不是一时的血气方刚,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念、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的一种刚正,是人得于天的,能合天同体,必天性纯粹,没有一毫偏私。想自己有时还未一些小事发动脾气,毛病,恼怒,偏私,真是忏愧的很。对于子贡话:“我不愿欲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欲加到人身上。”夫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呢。”实则夫子也在勉励我们努力去克制自己的欲望,改掉缺点毛病,虽然不易但也要努力去改进,因为夫子的道以天为归宿,这个天是性的全体,是人性的本源。孔夫子集群圣的大成把他们融会变通,斟酌损益,立为中正的大道,以教天下万世,这是夫子的责任,也是后世子孙的福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教训,同是我们所追寻的方向与目标。</p> <p class="ql-block"><b>55409~辽宁~知足常乐</b></p><p class="ql-block">5.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演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有人比我们强,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程度,有自知之明。见到人家强,要有见贤思齐的进取心,要心胸宽广,装得下他人的优点,并且要向他人学习。</p> <p class="ql-block"><b>52151~黑龙江~木昜</b></p><p class="ql-block"> “无欲则刚”——“无欲”是前提,“刚”则是结果。只要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诱惑面前,守正而行,这是一种坦荡的胸怀,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正可谓“无欲自然心似水”,“无求胜于三公上”。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种种诱惑,无欲则刚是人们立身行事、保持操守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婪。现实生活中的“贪官”即非智者,他们面临五彩缤纷的诱惑时,没能守住自己的内心,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偏离“无欲则刚”的大境界轨道,导致走入违法犯罪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一百年身!</p> <p class="ql-block"><b>55433~山東~屈保娥</b></p><p class="ql-block"> 《论语·公冶长》7 - 12章,字句间的古老智慧,竟与退休后的平凡日子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孔子点评子路、冉求、公西赤,虽认可他们的才干,却未轻易言“仁”。这让我想起小区里的退休邻居们:老周擅长维修家电,常帮大家解决电器故障;李阿姨热心组织邻里活动,把社区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退休后不必追求事事完美,只要能发挥一技之长,为他人和社区出份力,生活就有了意义。</p><p class="ql-block"> 孔子与子贡谈论颜回“闻一知十”,子贡自愧不如,孔子也感叹“弗如也”。这让我明白,无论年纪多大,都要保持向他人学习的心态。平时和老友们聊天,有人对养生知识了如指掌,有人擅长打理花草,我从他们身上不断汲取经验,日子也过得更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宰予昼寝,孔子感叹“听其言而观其行”。这让我想起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曾有邻居承诺帮忙照看流浪猫,却半途而废,渐渐失去大家的信任。退休后,我们更要言行一致,答应别人的事说到做到,才能在邻里间赢得好口碑。</p><p class="ql-block"> “枨也欲,焉得刚”,申枨因欲望难守刚正,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如今不少保健品推销瞄准老年人,有些老伙计就是没抵挡住小恩小惠,结果吃了亏。这提醒我,退休后要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守住本心,才能安稳度日。</p><p class="ql-block"> 子贡与孔子探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难以完全做到,但这准则时刻提醒我与人相处要将心比心。比如在小区里,我从不把杂物堆在公共区域,聊天时也注意不触碰别人的敏感话题,邻里关系自然和睦融洽。</p><p class="ql-block"> 《论语》中的这些智慧,就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在退休生活中走得踏实、过得舒心。细细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让平淡的日子充满温暖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b>55374~昂昂溪~兰</b></p><p class="ql-block"> 夫子所言一贯之道。与天地之道合而为之。即中庸之道。为人该行的道日忠恕。</p><p class="ql-block"> 忠恕的道。简而明之。无欺无私。一个诚字就完了。</p><p class="ql-block"> 诚心正意。回归本源。就能与圣人接轨。一气相通。</p><p class="ql-block"> 我们凡夫俗子不能通彻圆融,私欲还没有净尽。需要更进一步的切磋琢磨。</p> <p class="ql-block"><b>55646~河北~蒲公英</b></p><p class="ql-block">5.7 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客观,认识到才能与品德是不同维度,评判一个人需要谨慎和深入,不要轻易论断。</p><p class="ql-block">5.8 谦逊是美德,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促使个人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5.9 要言行一致,通过观察其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p><p class="ql-block">5.10 坚守内心原则,克制欲望,做到刚正不阿,面对抉择时保持清醒和坚定。</p><p class="ql-block">5.11 在人际交往中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p><p class="ql-block">5.12 学习知识应从文章典籍基础入手,对难以言传的高深内容保持敬畏探索之心,教育要由浅入深和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b>55531~内蒙古~平静</b></p><p class="ql-block">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加外求,修身修心,依圣人思想而行,去除私欲,走出抱怨,指责,焦虑和贪念,给自己的心松绑,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依道而行,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纯真善良的人,我们都是平民百姓,也许这一生都不会对社会和国家有太大的作为和贡献,但只要我们守住本心,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认真工作,心存善念这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这就是传承,用坚持去印证。</p> <p class="ql-block"><b>55510~大连~少华</b></p><p class="ql-block"> 这几章是孔子在杏坛下与弟子们的日常对话,那些看似零散的问答,实则是儒家教育智慧的生动注脚。当孟武伯执着于"仁乎"之问,孔子的三次"不知其人也"如重锤击鼓,敲开了我们对"仁"的认知迷雾;而宰予昼寝引发的"听言观行"之叹,子贡关于"文章"与"性天道"的感悟,更在具体的生命情境中,揭示了为学、为人、为道的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 孟武伯问子路是否有仁,孔子以"千乘之国治其赋"肯定子路的军政才能,却始终不说"仁"。同样,冉求可治邑宰,公西赤能办外交,孔子皆以具体才能作答,独独不轻易许仁。这不是否定,而是对"仁"的敬畏——在孔子眼中,仁是道德修养的圆融境界,而非单一的能力。就像子贡自认"闻一知二"不及颜回"闻一知十",孔子坦言"吾与汝弗如也",这种对才具的客观认知与对仁道的谦卑,恰如明镜,照见儒家"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宰予昼寝,孔子痛斥"朽木粪墙",并反思"听言信行"到"听言观行"的转变。这看似严厉的批评,实则是对"知行合一"的坚守。在儒家看来,言语是德行的外显,行动是心性的映照,若只言不行,便是对生命的辜负。就像孔子说"刚者无欲",当有人以申枨的"刚"作答,他直指"欲则不刚"——真正的刚健,是超越私欲的精神定力,是言行一致的生命强度。 </p><p class="ql-block">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初听似有遗憾,细品却见智慧。孔子的"文章",是《诗》《书》《礼》《乐》的具体教言,是可学可践的行为规范;而"性与天道",则是超越具象的形上之思。</p><p class="ql-block">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从来不是教条的灌输,而是在具体情境中的点拨。当子贡说"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直言"非尔所及",不是否定,而是提醒他:推己及人的"恕道",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毕生的修炼。这种教育的智慧,就像春风化雨,让每个弟子在自己的生命节奏中成长——子路的刚勇、冉求的练达、公西赤的儒雅、子贡的聪慧,都在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各成其美。</p> <p class="ql-block"><b>55621~鹤岗~守心</b></p><p class="ql-block">第七章这一章通过孟武伯和夫子的对话,让我明白了夫子的这三位弟子在内政,兵赋,外交上都是人才,可是不说他们的仁,因为和孟武伯说了他也不会理解,夫子只希望孟武伯能推荐他们去为国效力。当今社会也会有这种现现象,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有位置。</p><p class="ql-block">第八章这一章说人要有克己复礼的功夫,想子贡和颜回,差不多聪明,只是缺少了颜回的沉潜笃实。我们后人学习也要思考,夫子为什六十而耳顺?颜子为什么能闻一以知十?</p><p class="ql-block">第九章夫子通过对宰予白天睡觉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有志气,自强不息,要是总志气萎靡,不思进取那还能有什么作为呢?</p><p class="ql-block">第十章这一章告诉我们坚强正直是和天同体的,有私欲就不能算是刚。</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简单,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子贡那么优秀,夫子还在勉励他。我们更是要坚定信心,时刻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告诉我们夫子的文章大家都可以看到听到,可是的性与天道,不是谁都能听到的。</p> <p class="ql-block"><b>55408~齊哈爾~道法自然</b></p><p class="ql-block">7章:孔子對弟子能力的評價,也反映了孔子對仁德的深刻理解。仁德是一種內在的品質,簡單評價一個人是否完全具備。同時孔子強調了教育和修養重要性,認為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弟子們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p><p class="ql-block">8章:通過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孔子對顏回的高度評價和子貢的謙虛與自知之明。不僅是對顏回智慧和領悟能力的認可,也是對子貢謙遜和自知之明讚賞。</p><p class="ql-block">9章:孔子表達了對宰予懶惰行為的失望,孔子曾經很看重宰予,因為他能言善辯,但宰予的懶惰和言行不一讓孔子感到失望。孔子認為對待一個人不僅要聽他怎麼說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動,這也是他教育弟子們的重要原則。</p><p class="ql-block">10章:孔子以申棖為例闡述剛者之道。剛非無欲而是慾望被道德節制。真正的剛是內心堅定的中正平和。</p><p class="ql-block">11章:子貢的推己及人想法很高尚,但孔子指出這是難以完全做到境界,這讓我們明白道德理想雖美 踐行實難。</p><p class="ql-block">12章:子貢此語道出孔子教學特點,日常文章可聽聞學習,而性與天道這種哲理,孔子罕言可見其神秘與孔子謹言慎行。</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2日</p> <p class="ql-block"><b>55626~河北~爱文</b></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几章的学习,了解了“智〞与“仁〞之不同。闻一知十、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听其言,观其行、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b>55703~河北~静心</b></p><p class="ql-block"> “仁”道推行的初步先用恕字。自己不愿欲的,不对着旁人施。自己所求于人的,先加施给人。这样自然没有损人利已的行为。夫子虽不许子贡,正所以激励子贡。因为这是为仁的要方,不能不珍重呢!内以刚自持,外以恕对人,真积力久,仁德由充实至于圆明,自能澈上澈下,圆满十方。颜子闻一知十就是他不违仁的效验,并非仅仅的天资聪明过人。性既圆满十方,自无人我的见,形体的隔。所以夫子以万物为一体,天下为一家。老的教他得安,少的使怀,中年朋友们教他以信。信就是真实,农人真实务农,工人真实为工,世界上的人各真实尽上各人的职务,大家讲信修睦,共谋平和。礼运所说的大同,老有所终就是说的老者安之,壮有所用就是说的朋友信之,幼有所长就是说的少者怀之。这就是人人所希望的!</p> <p class="ql-block"><b>55633~山西~春娟</b></p><p class="ql-block"> 本周学习体会:第一,做人要内以刚自持,外以恕对人。刚即刚强,非勇猛,而是不存私欲。恕是子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1.之前理解的孔孟之道多为出人头地,迎逢权贵,有失偏颇。真正的孔孟之道是落在实行中的《道德经》,是有为的道,和妙有的空!</p><p class="ql-block">2.通过经典学习,圣贤弟子问答以及孔子生平学习,看到了一群有趣、智慧、活灵活现的先哲孔子和弟子。对照生活可长进的地方就很多了。如学习孔子的知行合一、子贡的聪慧、自知知人、颜回的安贫乐道……</p> <p class="ql-block"><b>55582~黑龙江~赵萍</b></p><p class="ql-block"> 孔子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评价,更是对人性的剖析,对道德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豪情壮志。子路的勇猛,他的治国才能,乃至他的豪迈情怀,都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但孔子并未止步于此,他更看重的是子路的知行合一,那种“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这让我想到,当今社会,许多人夸夸其谈,却鲜少有人能做到言行一致。孔子的智慧,正是对这种虚伪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颜回作为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其智慧与品德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孔子对他的评价,“闻一而知十”,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后人的启示。颜回的早逝,让人惋惜,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种精神,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对道德的坚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宰予的批评,更是发人深省。宰予的懒惰,孔子称之为“朽木不可雕也”。这不仅是对宰予的批评,更是对后人的警示。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沉迷于享乐,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的教诲,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更是值得深思。他提出,“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不仅是对君子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孔子的教诲,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仁”理念是其哲学体系的根基所在。虽然“仁”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但通过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我们可以窥见其一二。仁,不仅是对人的关爱,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正是对大同社会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让我深刻体会到孔子的智慧与道德力量。他的教诲,不仅是对古人的指导,更是对今人的启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孔子的教诲,来指引我们前行。正如参考内容所言。</p><p class="ql-block"> 感恩🙏文宣老师和所有义工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让我在学习圣贤文化中领悟到心中有爱,天地自然宽广,感恩🙏</p> <p class="ql-block"><b>55595~广东~风雨中的宁静</b></p><p class="ql-block">第七章:孟武伯与孔夫子的对话,问夫子子路、冉求、公西赤三子的仁,孔夫子不许三子的仁,只讲三子的才,要是用到朝廷上运用他们的内政,外交,兵赋的才能,都能够治理国家的,孔夫子的用心良苦希望他的学生的才能能够得以用到使鲁国早日振兴。</p><p class="ql-block">第八章:孔夫子问端木赐就是子贡,你和颜回比较是怎么样呢?子贡很有自知之明,说我闻一只能知二,颜回闻一能够知十个道理,夫子赞扬子贡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平时也要学子贡不骄傲自满,认真检过自以为是的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第九章:孔夫子对于宰予昼寝这件事,爱之深,责之切,像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要是一时的疲倦稍休一下在所难免,要是终日昏睡,无所事事,久了必毫无斗志,无所成就将成为废人一个。所以孔夫子发出感概,要是以前听了人的话信了他行的事,现在,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不能盲目的相信,要实事求是的去认证。</p><p class="ql-block">第十章:本章讲的是孔夫子所讲刚不是我们表面认为的刚强,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私无欲无我,纯乎天理与天同体的一种刚德;有欲的人虽慷慨奋发,勇猛激烈,看上去是刚的,还是血气用事,究竟其理不是纯乎天理,不算的刚,这里的刚是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刚。</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讲的是不愿意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事,自己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但有时候自己心里不平衡,总觉得自己没有错也没有做什么事,为什么非要自己承担,就是非尔所及也,没有无私无欲的心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去修身正己。</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本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而是讲以文载道,范围很广,包括礼乐,政治,伦理等,性是人的本源,道是天的道,是无声无息,无形无色,无时无刻的存在周围,未深入学习以为是世间法是治世之学,更是出世之道,夫子的道是以天为归宿,这天是性的全体,是人性的本源。天道很大,性又至精微,无声无臭,虚无缥缈,人们常常只闻着一点点皮毛而已。</p> <p class="ql-block"><b>55450~河北~一品人生</b></p><p class="ql-block">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 shènɡ)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 shènɡ)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p><p class="ql-block">章解:孟武伯问:“子路算起仁人吗?”孔夫子说:“我不知到呢。”他又问:“子路是何如人?”夫子说:“由啊,出一千辆兵车的国,可以叫他治理兵赋,不知他的仁如何。”他又问:“冉求怎么样呢?”夫子说:“求啊,千家的大县,出百辆兵车的大家,可以叫他为宰官,不知他的仁如何呢!”孟武伯接着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呢?”夫子说:“赤啊,束上大带立在朝廷上,可以叫他合宾客言谈,不知他的仁呢!”</p><p class="ql-block">核心提炼:孔夫子这三位弟子都具备大有作为的才能,也都具备仁的一端,但仁的全体大用非圣人不能,常人很难达到。这呢并非是武伯所能知道的,所以,夫子不许三子的仁,也不合武伯说。夫子只许三弟子的才,如果武伯要能把他们推荐到朝廷上,使他们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那么内政、外交、兵赋就都能够治理,必然使衰弱的鲁国能够早日振兴。夫子真是用心良苦啊!</p><p class="ql-block">5.8子谓子贡曰:“女(rǔ)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rǔ)弗如也!”</p><p class="ql-block">章解:孔夫子问子贡说:“你合颜回谁好呢?”子贡对给夫子说:“我赐啊,何敢仰望颜回呢?”颜回他听了一个道理就能知道十个,我赐听了一个道理,不过能知道两个。”夫子说:“是不及他,我许你不及他。”</p><p class="ql-block">个人体悟:人贵自知,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5.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p><p class="ql-block">章解:宰予白天睡觉。夫子说:“腐烂的木不可以雕刻,粪土的墙不可以杇(wū)绘,我对于宰予用什么责备?”夫子又说:“倒之过去,我对于人听他说的话就信他行的事,今时我对于人,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自从宰予改的这法子啊。”</p><p class="ql-block">重点:本章内容体现出夫子对宰予恨铁不成钢的这种态度,即是爱之深,责之切。</p><p class="ql-block">5.10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chénɡ)。”子曰:“枨( chénɡ)也欲,焉得刚?”</p><p class="ql-block">章解:夫子说:“我没见过刚强的。”有个人对他说:“申枨( chénɡ)刚强。”夫子说:“枨( chénɡ)啊,他有嗜欲,何得算刚正呢?”</p><p class="ql-block">何为刚:原来夫子所说的刚强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念、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的这样一种刚正,这样的刚被称为“刚德”,是人得于天的,能合天同体,必天性纯粹,没有一毫偏私。</p><p class="ql-block">5.11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p><p class="ql-block">章解:子贡说:“我不愿欲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欲加到人身上。”夫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呢。”</p><p class="ql-block">提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5.1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p><p class="ql-block">章解:我们先说这个文章。文章它不是指一篇文章,是文以载道,它是性、道发现于外的各种形式,包括的范围很广,像礼乐、政治、伦理等。性是人的本性,天道是天的道。子贡说:“夫子的礼乐、伦理等事,可以得着听说了,夫子讲究人的本性合天的道不可得着听啊。”</p><p class="ql-block">重点:登堂入室,方能得闻。</p> <p class="ql-block"><b>55542~黑龙江~优雅</b></p><p class="ql-block">第7章 :夫子对自己三个学生进行评价,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p><p class="ql-block">第8章:子贡对颜回的评价,说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儿,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夫子说我和你都赶不上他。</p><p class="ql-block">第9章:夫子说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对人态度的。</p><p class="ql-block">第10章:夫子说我没见过刚强不屈的人,有人回答,申枨是这样人,夫子说,他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刚毅不屈?</p><p class="ql-block">第11章:夫子说,我不愿把别人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p><p class="ql-block">第12章:夫子讲的礼乐伦理等事,我们能够听得到,关于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论,我们从来没听过。</p> <p class="ql-block"><b>55606~四川~如</b></p><p class="ql-block"> 夫子说,仁德是人内在的品质,夫子赞赏子贡的谦逊,颜回的闻一知十。教人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对人不要只听他说,还要看他言行。内心做到坚定,中正和平,明白正礼,践行实做,还要谨慎言行。有自己不愿欲的事不要施加于人;自己欲求的事,要先施于人。一以贯之的道要与天地之道相合。</p> <p class="ql-block"><b>55397~大庆~雪儿</b></p><p class="ql-block">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倡导的“恕”的思想 ,也就是推己及人,自己不希望被别人怎样对待,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是一种同理心和善良的体现。提醒我们道理易懂,但真正落实到生活中非常困难。人难免会有主观情绪、偏见和私欲,要时刻做到不强加于人,需要极高的修养和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p><p class="ql-block"> 虽然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困难,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应将其当作我们道德修养上不断追求的目标,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p> <p class="ql-block"><b>55477-黑龙江~鑫鑫</b></p><p class="ql-block">第七章三子皆是有为的才,三子都是具备仁的一端,虽有能力才华,但天子不承认他们仁。</p><p class="ql-block">第八章子贡的聪明和颜子差不多,但子贡照颜回差的就是沉潜笃实不如颜子。少克服自己的欲望不如颜子。</p><p class="ql-block">第九章君子终日乾乾,终日修业,夫子怕久了抓住他犯罪机会教训他。</p><p class="ql-block">第十章刚德是人得于天的,存乎天理,没有私我,才是刚强。是内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内心的刚德。要努力做到私欲不起。</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自己不愿欲也别加到别人身上,没有半点私欲,万做不到,夫子勉励做到。</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子贡怕世俗人不了解夫子的内含,本着下学上达,子贡得闻性天,开堂入室,特为指出,以开啟同门,并开啟</p><p class="ql-block">天下常事。</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子路急于为善,是何等的精进,可为万世法。</p> <p class="ql-block"><b>52124~山东~喜乐</b></p><p class="ql-block"> 通过孔子对自己学生的评价,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仁。</p><p class="ql-block">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看出孔子立下了表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不必各方面都胜过学生,认为自己和子贡在对道理的领悟和触类旁通上赶不上颜回。</p><p class="ql-block"> 孔子提出要准确 判断一个人,既要听其言,还要去观其行,看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人的欲望过多,便容易内心软弱而不刚强了。</p><p class="ql-block"> 学习圣贤文化,修行身心,影响身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言行一致之人。</p> <p class="ql-block"><b>  55400~山東~感恩</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學友們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分享這周學習內容,孟武伯沒有直接問夫子什麼是仁人。夫子也沒直接回答他。可見夫子謹言慎行,真正的仁人君子是无欲,不二過,一心為公,無怨言。就像顏夫子那樣。拳拳服膺。</p><p class="ql-block">宰予晝寢,學習這章非常慚愧,自己這個貪睡,沒有做到位!有愧老師的教誨!</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剛強是无欲,謙恭有禮,對自己的所做所為無。</p><p class="ql-block"> 怨言,歡喜接受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吾日三省吾身,是靠近聖賢的良方。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聞也。</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恩聖賢祖先的教誨,感恩老師們大愛無私奉獻,您們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分享完畢!</p> <p class="ql-block"><b>55512~黑龙江~金圆</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学习《走进孔子》颜回早逝</p><p class="ql-block"> 颜回安贫乐道,在物质馈乏的生活条件吃的简单,喝的不好,住的简陋但面对窘境不改其快乐;颜回为人处世也从不迁怒与人,有宽阔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 。孔子夸赞其贤德。</p><p class="ql-block"> 学到这些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吃得好、住得舒适。我们要学习先贤以丰富的精神生活来滋养身心。努力追求学习上的进步、工作上的先优,以稳定的、乐观的情绪面对来自家庭、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和挑战。</p> <p class="ql-block"><b>55578~黑龙江~柴杰</b></p><p class="ql-block"> 子贡和颜子差不多聪明,但子贡却回差颜子,孔子在这里强调了“思”与“学”的关系,他认为单纯的思考没有实际是无法真正获得智慧的,孔子认为人的欲望太多便容易内心软弱了</p><p class="ql-block"> 学习《论语》通过跟圣人交谈已获修行身心。</p> <p class="ql-block"><b>55417~青岛~笑笑</b></p><p class="ql-block"> 这几章主要是写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重视言行一致,或者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p><p class="ql-block"> 孔子问子贡与颜回谁更优秀,子贡自谦不如颜回能“闻一知十”,孔子笑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p><p class="ql-block"> ‌感悟‌:孔子借子贡之口,凸显颜回勤学善思、举一反三的智慧,同时暗含对谦逊品格的肯定。子贡不嫉妒同门,坦然承认他人之长,这正是君子“见贤思齐”的胸襟。人贵自知,更贵能欣赏他人,合作而非竞争才是儒家的相处之道。</p><p class="ql-block">‌第八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p><p class="ql-block">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严厉批评他怠惰。</p><p class="ql-block"> ‌感悟‌:表面看是批评懒惰,实则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宰予能言善辩却疏于行动,孔子借此警示弟子:德行需以实践为根基。反观现代社会,许多人空谈理想却缺乏行动力,此章恰如一记警钟——生命的价值在于“为”,而非“说”。</p><p class="ql-block">‌第九章:子曰:“吾未见刚者。”‌</p><p class="ql-block"> 孔子感叹世人少有刚毅之人,认为真正的“刚”需超越物欲与私心。</p><p class="ql-block"> ‌感悟‌:此处的“刚”非性格强硬,而是指内在的坚定与原则性。孔子批判的是被欲望牵制的“伪刚强”,如现代人追逐名利时的固执,实则是脆弱的表现。真正的刚者,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在诱惑面前保持精神独立,这才是修身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孔子评子路、冉求、公西华等人‌</p><p class="ql-block">孔子对弟子才能与德行的评价,既有肯定(如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有对“过犹不及”的提醒(如申枨多欲不得称刚)。</p><p class="ql-block"> ‌感悟‌: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弟子提出不同要求。子路勇猛需抑其躁,冉求多才需砺其志。这启示我们:自我认知与适度原则至关重要。人需找准自身定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逞强,方能在社会中实现价值。</p><p class="ql-block"> ‌核心思想提炼‌,‌修身为本,实践为要‌。</p><p class="ql-block"> 孔子始终将德行置于才能之上。无论是批评宰予的怠惰,还是赞扬颜回的勤勉,都指向“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知识若不转化为行动,终是虚妄;理想若脱离现实,必成空谈。</p><p class="ql-block">‌ 子贡的谦逊、颜回的自律,皆源于深刻的自省能力。儒家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唯有不断反思,才能超越局限,近“仁”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公冶长》的这些章节,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古人,也映照今人。儒家思想并非高悬的道德教条,而是关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读《论语》最终是为了“行”——将经典的智慧融入生活,在自省中精进,在行动中成己达人。</p> <p class="ql-block"><b>55623~黑龙江~一缕阳光</b></p><p class="ql-block"> 本周学习,收获颇丰。其中“听其言而观其行”让我意识到,认识一个人不能仅听言语,更要看实际行动。在生活里,不乏言语上夸夸其谈之人,承诺轻易出口,做起来却心口不一</p><p class="ql-block"> “吾未见刚者”这一则,也引人深思。孔子认为有欲则难刚,人一旦被欲望左右,就容易失去原则和底线,难以坚守内心的刚正。时刻提醒自己多反思自己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典语句跨越千年,为我们后人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让我在为人、修身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激励我不断学习和践行,提升自我。做一个有德,有仁,有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b>55629~黑龙江省~玥玥</b></p><p class="ql-block"> 学习心得,因材施教,知人善用,取长补短,言行一致,利人,利己,利国,开启同门,开启天下万事,纯乎天理。</p><p class="ql-block">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让我学习到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p><p class="ql-block">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样的人还用我批评吗?如果昼寝是一时的困乏也有所难免。对于宰予深诉是因为萎靡不振,不能自强,以至于精神昏倦,立志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日日精进,精勤修业怎能正日昏睡呢?久了志气未弱精神昏昧如同病夫一样,如果这样又怎能有所成就呢?所以夫子才深则。夫子告诉我们要改掉不好的习惯,日日精进一点点,慢就是快。现在的孩子就是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完全是昼夜颠倒,不思进取,不利于发展自己以及利国利民之大事。</p><p class="ql-block"> 感恩文宣老师以及所有义工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感恩。</p> <p class="ql-block"><b>55373-河北-鹿莹</b></p><p class="ql-block"> 孟武伯问孔子的几位弟子是否仁。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才说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孟武伯所提问题的回答,孔子对三位学生分别具有的军事、行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孔子长于识人,并希望孟武伯能够量才任用,发挥他们的才能。孔子不是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仁,他认为,“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地进行品德人性的修养,才能最终达到“仁”的境界。</p><p class="ql-block">第八章提供和子贡对颜回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第九章孔子看见宰予在白天睡觉,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进而引出了“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考察、识别人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论语》,从很多方面让我明白踏踏实实去做事,老老实实去做人。</p> <p class="ql-block">55702~河北~解悦娜</p><p class="ql-block"> 本周论语公冶长第五学习感悟分享:人要坚持学习,勤学好问,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内心平静,保持好心态。</p> <p class="ql-block"><b>55593一齐市一李忠华</b></p><p class="ql-block"> 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夫子的学生一一子路:冉求:公西华“仁”,夫子未答“仁”,千乘之国治理管理军人,千乘之黾可以为宰官,可以在朝廷上与宾客言談知相礼可以作外交官。</p><p class="ql-block"> 子贡自知己不如颜子,说“何敢望回",夫子借这一问,考察了子贡的心性,因子贡是“瑚琏”之器。</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典語句跨越了千年。依旧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激励我不断学习和践行,曾经有人问我爱人,说我学了“論語”有什么变化没有,当时我爱人没有好意思说。回来对我说,你以前说话脏话太多,现在说话不象以前了,是不是学國学“論語”学的,我説我有那么明显吗?我怎么不知道呢,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我。以后我一定认真学下去决不掉队。</p> <p class="ql-block"><b>55639~河北~学仁</b></p><p class="ql-block"> 感恩文宣老师和所有义工老师的辛苦付出!</p><p class="ql-block">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加外求,修身修心,依圣人,思想而行,去除私欲,走出抱怨,指责,贪念,给自己松绑,能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道而行,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人,活在当下,所以夫子以万物为一体,天下为一家。老的教他得安,少的使怀,朋友们教他以信。做好自己就好啦。世界上的人人做好自己,礼运所说的大同,这不就是人人各得其所了!</p> <p class="ql-block"><b>55704~河北~花舞琉璃</b></p><p class="ql-block">7.孔夫子这三位弟子都具备大有作为的才能,也都具备仁的一端,但仁的全体大用非圣人不能,常人很难达到。这呢并非是武伯所能知道的,所以,夫子不许三子的仁,也不合武伯说。夫子只许三弟子的才,如果武伯要能把他们推荐到朝廷上,使他们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那么内政、外交、兵赋就都能够治理,必然使衰弱的鲁国能够早日振兴。夫子真是用心良苦啊!</p><p class="ql-block">8、夫子他对每一位弟子都非常的了解,知道子贡的聪明和颜子差不多,但他沉潜笃实不如颜子,少克己复礼的功夫,所以,与颜子相差的就很远。于是,夫子特别提点子贡。</p><p class="ql-block">9、听夫子这话,我们似乎感觉到夫子对宰予有一种看法,就是在没有认识宰予之前,夫子一直以为,如果一个人说到了,那么他一定会做到,因为言出必行,人都应该这样的。但自从认识宰予以后,夫子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光说的好,但是他能不能做得到,这个还要观察观察才行。</p><p class="ql-block">总起这两节,直接可以体现出夫子对宰予恨铁不成钢的这种态度,即是爱之深,责之切。</p><p class="ql-block">10、原来夫子所说的刚强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念、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的这样一种刚正,这样的刚被称为“刚德”,是人得于天的,能合天同体,必天性纯粹,没有一毫偏私。没有一毫偏私的才能完全刚德,能完全刚德的未必外表刚强猛烈,虽然温逊和平却神圣不可侵犯,利害祸福更不足以动心了,他们都能够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颠沛流离、生死患难一切置诸度外,毫不动心,并能够完全克服自己内心的私心欲望,这才是真正的刚正。至于有欲的人虽慷慨奋发,勇猛激烈,看上去像是刚的,究其竟啊,还是由血气用事,不是纯乎天理,不能毫无屈,也不能坚韧不拔,这不得算刚。</p><p class="ql-block">11、子贡说:“我不愿欲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欲加到人身上。”夫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呢。子贡既然是能这样说,相信他也作的差不多,然毫厘之间也还不免有偏私。所以,夫子说他作不到,说他作不到,也正是在勉励他作到。</p><p class="ql-block">12、子贡说:“夫子的礼乐、伦理等事,可以得着听说了,夫子讲究人的本性合天的道不可得着听啊。</p> <p class="ql-block"><b>55395-鹤岗-云雪</b></p><p class="ql-block"> 学习巜公冶长第五》七至十二章心得体会:首先感谢各位老师辛苦付出,主要讲述了孔子对几位弟子的评价和教育,强调了德行,智慧教育的重要性,人要坚持学习,提升自身修养,言行合一,学习了圣贤文化,以做一个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b>55706~山东~静默如初</b></p><p class="ql-block"> 想要成为仁德之人,并不难,凡事不离德,控制好自己的私心</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当中,如果有人比我们做的好,要向她人学习,然后明白自己的程度,要有自知之明,不能看别人好,就妒忌,要有渐强自取心</p><p class="ql-block"> 装得下别人的好,要有向人家学习的心,要活的通透些</p><p class="ql-block"> 自己说的话,要努力做到,不能说到做不到,不要说大话和好听的话,要言行一致,观察别人的言行,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想要做到刚强的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定要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 自己不愿意也不要强加别人身上,有些事情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做起来不是很容易的,激励我们做事重要坚持</p> <p class="ql-block"><b>55393-河北-平安吉福</b></p><p class="ql-block">7. 仁的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孔夫子的学生可以将“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处处是道场。</p><p class="ql-block">8. 闻一知十,自知之明。</p><p class="ql-block"> 颜回自性圆满,十方圆通。</p><p class="ql-block"> 子贡还有上升空间,需要提高自己的修为。</p><p class="ql-block">9. 朽木之才不可雕也,</p><p class="ql-block"> 夫子爱徒心切。人要时刻警醒,不可懈怠。</p><p class="ql-block"> 识人之术: 观其言,察其行,人焉廋哉。</p><p class="ql-block">不看表面功夫,看你做了什么。</p><p class="ql-block">10. 无欲则刚——中正无偏执</p><p class="ql-block">夫子所说的刚强是完全战胜了自己的私念、欲望,达到无私、无我、无欲、无念,纯乎天理的这样一种刚正,这样的刚被称为“刚德”,是人得于天的,能合天同体,必天性纯粹,没有一毫偏私。没有一毫偏私的才能完全刚德,能完全刚德的未必外表刚强猛烈,虽然温逊和平却神圣不可侵犯,利害祸福更不足以动心了,他们都能够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颠沛流离、生死患难一切置诸度外,毫不动心,并能够完全克服自己内心的私心欲望,这才是真正的刚正。</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要有私欲贪念,就会被其控制。就会偏离正道。</p><p class="ql-block">11. 无有偏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 去掉我执,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感受,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p><p class="ql-block">12. 天道不可得而闻也</p><p class="ql-block">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夫子的道以天为归宿,这个天是性的全体,是人性的本源。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只是夫子和老子用词不同罢了。</p><p class="ql-block">文章不是“道”。而是道的载体,是表述。阐明事实证明“道”而已!</p> <p class="ql-block"><b>55441~标准范读~冰凌花</b></p><p class="ql-block"> 学习《论语公冶长第五》7-12章体会:夫子的一句‘弗如也’ 让我们明白,仁的圆融通达,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达到的,所以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好学习把握住当下就行了。 </p> <p class="ql-block"><b>55520~河北~叶子</b></p><p class="ql-block">5.9,通过孔子批评宰予,人若不自励,再好的天赋也会荒废。珍惜时间,勤奋进取,否则再好的资质也会被浪费。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判断一个人不能只听其言,更要察其行。 </p><p class="ql-block">5.10 孔子认为真正的刚强不是外在的强硬,而是内心无欲则刚。申枨虽然性格刚烈,但仍有私欲,不算真正的刚强。 真正的强大是克制欲望、坚守原则,而非逞强好胜。</p> <p class="ql-block"><b>55698~河北廊坊~幸运儿</b></p><p class="ql-block"><b> </b>学习《论语》公冶长第五7~12章心得:本周的学习好像文宣老师带我们穿越了时空,听到了圣人的对话。每一句都蕴含着对为人处世、 道德修养和求知探索的深刻见解。犹如人生指南,时刻提醒着我,在生活中谨言慎行、坚守原则、在读经典的路上永远前行,紧跟文宣老师和学友们的步伐,向胸有大爱的班主任和义工老师们学习,您们是我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b>55369~黑龙江~遠洋</b></p><p class="ql-block">第7章:三子有治軍治國治家的能力,可以為魯國所用,但是他們只具有仁的一端,孟武伯對仁也不知曉,孔子不與他談三子的仁。</p><p class="ql-block">第8章:顏回聞一知十,到了聖人佛的境處,子貢深知自己修行不如他。</p><p class="ql-block">第9章:孔子深責備第子白天睡覺,是怕他丟了志嚮,精神萎靡。</p><p class="ql-block">第10章:明白了什麼是真剛強,無我無私慾內裡德,真的剛德是人得於天,與天同體。</p><p class="ql-block">第11章: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理明曉,但是真正做到是很難的!</p><p class="ql-block">第12章:孔子也講性天法,但是只有如子貢登堂入室的弟子才能學道悟道。</p> <p class="ql-block"><b>55681~菏泽~杨爱云</b></p><p class="ql-block"> 学习公冶长的体会!非常感谢文宣老师及所有的义工老师的大爱付出!通过这一章学习,好象穿越两千多年,直接与圣贤对话!做一个仁德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p> <p class="ql-block"><b>55485~黑龙江~陈丽颖</b></p><p class="ql-block"> 学习收获:孟武伯夫子三位弟子算仁吗?夫子说不知道,意思是不认可,那什么算仁,夫子赞叹颜回三月不为仁,有克己复礼的功夫去除人心私欲杂念守好六根。鼓励我们要成为有仁德之人。第八章讲子贡能够看出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九章是说自己不上进别人是没有办法帮你。要努力踏实学习不可荒废时间让自己停止不前。谨言慎行。做人要言行一致,说的好不如做的好。。第十一章无欲则刚。第十二章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身上。我也不可强加于他人。别人管我,我不喜欢被管,同理心就不要管他人。</p><p class="ql-block">夫子之礼乐伦理可得闻,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为有升堂入室可得。</p> <p class="ql-block"><b>55497~河北保定~曦蔓</b></p><p class="ql-block"> 分享公冶长第五学习体会:。通过本周学习知道了做人要有仁德 和修养,不能说空话,要说到做到,做事要努力和坚持,常常反思自己,要做一个善良的人。</p> <p class="ql-block"><b>55472~辽宁~飔飔</b></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出君子标准:“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既对君子标准的阐述,也暗指了社会责任的担当。当前社会上许多单位个人在追求单位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忽视对社会的责任承担。孔子的教诲正是对此社会现象的省思。</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让我们体会到孔子的智慧与仁爱的深度。这种智慧不仅对古人有指导,对后世人乃至当今的我们有更多的德光滋养。</p> <p class="ql-block"><b>52155~河南~好运连连</b></p><p class="ql-block"><b> </b>分享:感恩文宣老师团队,细心 耐心为学友付出。学习圣贤文化,修行身心,影响身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言行一致之人。</p> <p class="ql-block"><b>55493~天津~杨宗文</b></p><p class="ql-block"> 圣人通过别人能照见自己,你眼中的别人恰恰是自己的观点(想法)在他人神身上的投射! 对人用心照见(心明即自知)而不评判(妄断,下结论)。也就是说你眼中的别人是自己(知和见)</p> <p class="ql-block"><b>学号55607~黑龙江~娟</b></p><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7~12章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7.这章告诉我们仁有多个角度的,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这些方面全都具备的。</p><p class="ql-block">8.学到人要能准确的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秀和对自体的定位。</p><p class="ql-block">9.通过又宰予的教育,这警醒我们珍惜时光,懈怠会荒废自身。时间是成就自我的资本,勤奋进取才能挖掘潜力,实现价值 。也学副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p><p class="ql-block">11.我不愿欲人加到我身上的事,就不要加到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回一般远,说来极平常,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不然非纯天理的。比如一个人对自己发了脾气,心里一定感觉非常不舒服,那么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别人也同样不喜欢。回想以前的自己,经常会发脾气伤了多少人的心,还不以为然。通过学习一念之间幡然醒悟,从今以后,一定不再和任何人发脾气,处理事情换位思考,给予他人尊重和理解。</p><p class="ql-block">​12.告诉我们学习要有专研的精神,入了围了才能真正的得到更深渊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b>55564~兰州~琰茹</b></p><p class="ql-block">5.7 本章孟武伯问夫子,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位弟子是否仁,夫子肯定了他们的才能,但都不轻易以“仁”予人,与子贡一样,都是器,国家的有用人才,但可能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5.8 子贡很谦虚,也有自知之明。他既有足够的聪明获得世俗的成功,也有很高的智慧理解圣贤的境界。</p><p class="ql-block">5.9 这一章夫子批评宰予两点,一是不思进取,没有向好之心。二是言行不一,说到做不到。对我的启示,只有自己想好,才能好,否则是徒劳。生活中,要敏于行而讷于言,说到就要努力做到。</p><p class="ql-block">5.10 夫子说,没有见过真正刚强的人,因为真正的刚强是无欲则刚。这里的刚不是勇猛的匹夫之勇,而是更需要内在的修养,特别是克服私欲后的人格之刚。</p> <p class="ql-block"><b>55657~北京~明</b></p><p class="ql-block"> 7.孔子对自己三个学生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8.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他自己也表示不如颜回,体现出孔子广阔的胸襟和气度。</p><p class="ql-block"> 9.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个人啊,不值得责备。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为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故而孔子对宰予严加批评,爱之深,责之切。</p><p class="ql-block"> 10.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礼。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正所谓“无欲则刚”。</p><p class="ql-block">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子贡强调: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欲无加诸人。</p><p class="ql-block"> 12.孔子的思想来自古代的各种典籍、文献。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而且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故而很少听到。</p> <p class="ql-block"><b>55709-河北-夏日冰红茶</b></p><p class="ql-block"> 通过夫子的话,让我们了解到每个弟子的优势所在,这种因人施教 知人善任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b>55375~齐齐哈尔市~好运来</b></p><p class="ql-block"> 公冶长五篇7一12《论语》孔子评价自己三个学生,评价标谁就是“仁”。孔子想让他的学生学习颜回,刻苦精神,能举一返三,会学习,更会思考,孔子判断一个人正确方法是,即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无欲则刚,人的欲望多就做不到义了,更做不到刚,子贡说,我不想强加别人,别人也别强加于我,孔子说,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孔子讲礼乐诗书知识我们能听到,老师讲人性和天道的理论,我们听不到。</p><p class="ql-block"> 感谢文宣老师,感谢所有义工老师们,感谢所有同学们,因为学《论语》我们走到一个班级做同学,是我们人生一大幸事,祝同学们身体永远健康,快乐学习,天天向上。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感谢老师们辛苦的付出,给我搭建这么好的平台[玫瑰][抱拳]祝我们学论语的明天更美好,队伍更强大,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玫瑰][抱拳][强]</p>